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LA030158)
- 作品数:4 被引量:31H指数:2
- 相关作者:韩延明刘恩允更多>>
- 相关机构:临沂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地市高校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机制创新探识被引量:1
- 2006年
- 地市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多元化的角色认知、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的机制障碍以及国外高校服务农村的成功经验,决定了地市高校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机制创新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能性。机制创新要坚持可行性、可持续性、效益性与可监测性等原则,并着力在决策机制、运作机制、监控机制以及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
- 韩延明
- 关键词:地市高校农村小康社会
- 欠发达地市高校在农村人才培养中的角色认知和问题探析
- 2005年
- 东部欠发达地市高校由于其嵌于并辐射广大农村地区的区位特点,在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尤其是农村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地市高校受传统办学模式和发展惯性的影响,存在定位不准、定向不当、定能不足、缺乏特色等问题,制约了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适销对路"人才的应有职能的发挥。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寻解决对策。
- 刘恩允
- 关键词:地市高校欠发达角色认知建设小康社会区位特点办学模式
- 地市高校在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的角色认知探析被引量:28
- 2005年
- 地市高校的角色认知,是指地市高校在区域社会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功能定位。地市高校的角色认知应遵循恪尽职守、适时调整,服务地方、融入地市,效益优先、突出特色等原则。地市高校是农村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导航员”,是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助力器,是地方政府决策的智囊团。
- 韩延明
- 关键词:地市高校角色认知农村小康社会
- 地市高校为农村培养人才的机制创新和策略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农村各类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地市高校位于中小城市、辐射广大农村地区的区位特征和地域优势,使其在农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地市高校对此往往缺乏机制创新和策略研究。地市高校有必要在正确理念指导下,努力探索机制创新,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大胆改革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各类运作机构,深入研究培养策略,从而充分发挥培养农村人才的潜力。
- 刘恩允
- 关键词:地市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