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3ZB0008)

作品数:2 被引量:29H指数:2
相关作者:张斌刘守江覃发超罗明良罗君更多>>
相关机构:西华师范大学保山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元谋干热河谷
  • 1篇丘陵
  • 1篇丘陵区
  • 1篇壶穴
  • 1篇干热
  • 1篇干热河谷
  • 1篇川中丘陵
  • 1篇川中丘陵区

机构

  • 2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保山学院

作者

  • 2篇罗明良
  • 2篇覃发超
  • 2篇刘守江
  • 2篇张斌
  • 1篇邓青春
  • 1篇林叶彬
  • 1篇舒成强
  • 1篇罗君
  • 1篇刘晓娇
  • 1篇徐娟

传媒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山地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川中丘陵区河成壶穴的形态对比及成因被引量:14
2013年
河成壶穴是记录流域地貌演化过程、水流与河床边界条件相互作用的关键性证据之一。以川中丘陵区两类岩性区(砂岩、泥岩)的河成壶穴为研究对象,定义壶穴形态规模与比例两类参数,对比两地壶穴形态差异性,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在规模上,砂岩壶穴的密度和深度较泥岩壶穴偏大,而长、短轴则较之偏小;在平面形态上,砂岩壶穴的扁率较泥岩壶穴偏小;在垂直断面形态上,砂岩壶穴多呈倒"Ω"型、"U"型,口径深宽比偏大,泥岩壶穴多呈"V"型,口径深宽比偏小。这与两地水动力、构造、推移质、基岩与时间等因素相关,并建立壶穴概念模型。本研究将丰富与完善壶穴地貌的非地带性特征及区域代表性,为川中丘陵区河流地貌演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刘晓娇徐娟张斌刘守江覃发超罗明良
关键词:川中丘陵区
元谋干热河谷潜蚀地貌的类型及形成条件被引量:15
2014年
元谋干热河谷区的潜蚀非常发育,在土壤侵蚀与景观塑造中发育重要作用。基于对元谋干热河谷潜蚀地貌详细的野外考察,首先从动力条件上将潜蚀地貌分成流水型、重力型、流水-重力型;从发育方向上分为横向、竖向与斜向潜蚀地貌;从空间格局上分为孤立型与群聚型潜蚀地貌。然后阐述了潜蚀管道、淘洞、土腔、跌穴、竖井、陷穴、碟形坑及蚀余地貌(包括土桥、穿洞、土柱等)等主要潜蚀地貌的特征。最后讨论了干热河谷特殊的气候条件、土体性质、地质与地层、微地形及植被等对潜蚀地貌发育的影响,土体特性对潜蚀地貌的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各种潜蚀地貌的地学意义、形态特征、空间格局、形成原因、演化过程、环境响应、水文效应、多条件耦合、区域对比等研究是未来潜蚀地貌研究的主攻方向,潜蚀地貌类型及形成条件的研究将为这些方向提供基础与前提条件。
邓青春张斌罗君舒成强覃发超罗明良刘守江林叶彬
关键词:干热河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