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ZJ008)
- 作品数:5 被引量:47H指数:3
- 相关作者:唐忠毛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记忆理论视野中的文化传承问题被引量:31
- 2017年
- 记忆理论关于文化的阐释方式,为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承、演变规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记忆理论认为,传统既在代际的"交往记忆"中被活态地传承与不断重构,又在"文化记忆"中通过有组织的、被客体化的经典文本与仪式等形式得以保存;传统看似来自历史,但它却是被当下的社会框架与现实需要所重构和阐释,因此传统是流动的、新旧更替的,特别是在社会转型与变革的背景下会更替得更为频繁。传统的复兴与遗忘,都是一种文化记忆的形式与策略;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应避免形式化与简单化的仿古,注重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下社会空间中的"活态化"实践;同时应充分考虑到传统在当下社会的建构性与主体的多元性。
- 唐忠毛
- 关键词:文化记忆传统文化社会建构
- 民国上海居士佛教慈善的运作模式、特点与意义被引量:3
- 2013年
- 民国上海居士佛教作为一种民间宗教慈善组织,它是构成民国上海城市慈善网络的重要一环。在近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民国上海居士佛教慈善在其形式上已经突破了传统局限,并制定了较为细致的操作程序与财务监督机制,形成了自身的基本运作模式。就其特点而言,民国上海居士佛教慈善不仅体现了佛教信仰的内在需求,也呈现出近代中国佛教由内向外的社会联接冲动。就其意义而言,它不仅在社会学层面上表征了中国佛教的近代转型特征,也对当代的都市居士佛教慈善具有一定的启迪。
- 唐忠毛
- 试论佛教中国化的民俗化向度被引量:2
- 2019年
- 中国佛教的民俗化并非始自近代,而是伴随着佛教入华的整个发展过程,它是佛教信仰实践层面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的民俗化发展涉及到作为外来的佛教在进入中国民众日常生活时所产生的自身本土化转变,以及中国民众如何基于自身的习俗文化、伦常日用传统来抉择、取舍、接纳、改造一个外来的制度性宗教。中国佛教的民俗化信仰路径不同于以"契经""契理"为基础、以"信解行证"为传统的"义理性佛教",而呈现出淡化佛教义理、注重仪式化信仰生活空间营造的特质。佛教民俗化的信仰建构表现为以佛教"疑伪经"以及"民间宝卷"为其教义来源与根据,以"民间佛教神谱系统"为崇拜对象,以"灵验"与"叙事"为核心手段来建构其信仰,以及维护其信仰的实践。
- 唐忠毛乐晶
-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灵验叙事
- 民国居士佛教组织转型及其现代性意涵——以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为例被引量:3
- 2015年
- 中国宗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什么样的信仰方式?它与西方以基督宗教为代表的信仰方式相比究竟具有什么特点?传统中国宗教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自身变化?这些变化将可能给中国社会带来何种影响?这些问题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是中国宗教社会学与欧美宗教社会学理论对话的切入点。这里刊发的三篇论文,基于中国宗教社会学的专业论域,既有宗教交往与社会认同、中国宗教的组合体信仰结构及其信仰特征的宏观讨论,也有较为具体地分析民国居士佛教组织方式的变革及其进入近代社会的各种努力。希望借助这样的讨论,能从信仰方式、宗教交往及其与社会连接的视角引起人们对当前最为关注的宗教信仰及其秩序问题的关注。
- 唐忠毛
- 关键词:社会治理
- 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世俗化问题辨析被引量:9
- 2013年
- "人间佛教"自太虚首倡,经印顺、赵朴初等人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潮及其谋求自身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发展路径与实践模式;但是,在当下人间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围绕"世俗化"问题也产生了诸多的争论与质疑。究其原因,不仅因为"世俗化"一词本身充满了歧义,同时也因为不同的论者在使用"世俗化"一词时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和具体语境。有的论者在言及中国佛教"世俗化"时,仅局限于中国佛教自身的汉语历史语境,而无视现代性理论提供的宏大背景与视野;有的论者则立足于西方宗教社会学的立场,而无视中国佛教与西方宗教形态的差异性;而有的论者则持受世俗化与宗教性两相对立的立场;等等。因此,澄清"世俗化"一词的概念史背景与不同言说语境,进而对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有关"世俗化"问题进行辨析、澄清,不仅有助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也有益于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
- 唐忠毛
- 关键词:人间佛教世俗化庸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