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06-B-040)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邱一华彭聿平吴亚芳李冰曹蓓蓓更多>>
相关机构:南通大学鄂州市中心医院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小脑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细胞
  • 3篇免疫调节
  • 2篇神经免疫
  • 2篇神经免疫调节
  • 2篇受体
  • 2篇细胞合成
  • 2篇小脑顶核
  • 2篇儿茶酚胺
  • 1篇电毁损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观察
  • 1篇液相色谱
  • 1篇液相色谱法
  • 1篇源性
  • 1篇增殖
  • 1篇色谱
  • 1篇色谱法

机构

  • 7篇南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鄂州市中心医...

作者

  • 7篇邱一华
  • 6篇彭聿平
  • 2篇李冰
  • 2篇曹蓓蓓
  • 2篇吴亚芳
  • 1篇黄彦
  • 1篇吴蓓
  • 1篇邱健
  • 1篇姜建兰
  • 1篇王峰
  • 1篇王建军
  • 1篇詹险峰
  • 1篇马颂华

传媒

  • 4篇中国应用生理...
  • 2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小脑间位核对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小脑深部核团之一间位核对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以拓宽对小脑功能的认识进而增加神经免疫学的知识。方法:在大鼠双侧小脑间位核内注射海人酸(KA)以损毁间位核内神经元的胞体,并设对照组,于小脑间位核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在手术后的第8、16、32d分别用血细胞计数法检测动物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数量;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比色法检测动物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对刀豆蛋白A(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用ELISA法检测动物血清中抗绵羊红细胞(SRBC)特异性IgM抗体的生成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脾脏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结果:小脑间位核损毁后的第8、16、32d,动物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都明显低于损毁手术前的淋巴细胞数,也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应时间段的淋巴细胞数。在小脑间位核注射KA后的第8、16、32d,动物的肠系膜淋巴结细胞由ConA诱导的增殖反应、血清中特异性抗SRBCIgM抗体的生成能力和脾脏NK细胞杀伤靶细胞YAC-1的活性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但比较损毁后不同时间段的T、B和NK细胞功能的变化,没有发现显著的差异。结论:小脑双侧间位核损毁可导致总淋巴细胞数以及T、B和NK细胞功能均发生不可逆的降低,充分说明小脑间位核可调节淋巴细胞的功能,并提示在正常体内,小脑间位核对淋巴细胞功能具有增强效应。
邱健彭聿平邱一华
关键词:小脑淋巴细胞海人酸神经免疫调节
白细胞介素-6受体在大鼠小脑间位核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08年
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小脑皮层颗粒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6受体(interleukin-6 receptor,IL-6R),该受体介导了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神经保护作用。然而,大鼠小脑核团是否也表达IL-6R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应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在基因、蛋白和细胞水平检测IL-6R在大鼠小脑间位核的表达。结果显示:(1)在小脑间位核PCR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图上,在365 bp位置可见一清晰的条带,与IL-6R mRNA预计扩增片断的长度一致;(2)在West-ern blot实验体系中,IL-6R免疫反应阳性条带出现在分子量为80 kD处;(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小脑间位核中出现大量IL-6R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以上结果表明:小脑间位核细胞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表达IL-6R,提示IL-6在小脑间位核内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马颂华李冰邱一华彭聿平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6受体
小脑-下丘脑投射在小脑顶核调节淋巴细胞数量与功能中的介导作用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对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途径。方法:用海人酸(KA)损毁大鼠双侧小脑顶核,术后第8d用血细胞计数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动物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和血清中抗绵羊红细胞(SRBC)特异性IgM抗体水平。用电损毁小脑上脚交叉中顶核投射至下丘脑的神经纤维,检测动物淋巴细胞数和抗SRBC特异性IgM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KA注入双侧小脑顶核后第8d,在Nissl染色的小脑切片,呈现双侧顶核内神经元胞体破坏。作为对照,在生理盐水注入顶核的动物脑片上,可见正常的Nissl小体。小脑顶核损毁后第8d,动物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以及血清中抗SRBC特异性IgM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顶核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动物。电损毁小脑上脚交叉处顶核投射至下丘脑的神经纤维后第8d,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抗SRBC特异性IgM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损毁小脑上脚交叉的对照动物。结论:小脑顶核的神经元胞体损毁导致淋巴细胞功能增强,小脑顶核投射至下丘脑的神经纤维损毁同样引起淋巴细胞功能增强,这些结果提示小脑顶核至下丘脑的神经投射参与介导小脑顶核对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吴亚芳邱一华曹蓓蓓王峰彭聿平
关键词:小脑顶核淋巴细胞神经免疫调节
淋巴细胞合成的内源性儿茶酚胺对T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提供淋巴细胞合成儿茶酚胺(CAs)的证据,并探讨淋巴细胞合成的内源性CAs对淋巴细胞自身功能的影响及其受体介导机制。方法:用RT-PCR技术检测CAs合成的限速酶酪氨酸羟化酶(TH)mRNA在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内的表达。用单胺氧化酶(CAs降解酶)的抑制剂优降宁及α_1、α_2、β_1和β_2肾上腺素受体(AR)的拮抗剂作用于淋巴细胞,然后用四唑蓝比色法测定淋巴细胞对刀豆蛋白A(Con A)刺激的增殖反应。结果: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具有TH mRNA的表达,并且淋巴细胞在用ConA刺激活化后,其TH 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10^(-6)和10^(-5) mol/L优降宁能显著抑制Con 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而10^(-7)mol/L优降宁不能明显降低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β_2-AR拮抗剂ICI 118551(10^(-7)和10^(-6)mol/L)可完全阻断优降宁(10^(-5) mol/L)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α_1-AR拮抗剂柯喃因和α_2-AR拮抗剂育亨宾部分阻断优降宁抑制T细胞增殖的作用;而β_1-AR拮抗剂阿替洛尔不能阻断优降宁的抑制作用。结论:淋巴细胞具有合成CAs的能力,这种合成能力随着淋巴细胞的激活而明显增强。淋巴细胞合成的内源性CAs可能通过自分泌或/和旁分泌路径主要激活淋巴细胞上的β_2-AR,从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反应。
姜建兰彭聿平邱一华王建军
关键词:儿茶酚胺酪氨酸羟化酶肾上腺素受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白介素-6对NMDA诱导的小脑神经元放电活动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白介素-6(IL-6)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激发的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含IL-6、NMDA和JAK抑制剂AG490的人工脑脊液(ACSF)灌流小脑脑片,利用离体脑片神经元单位放电细胞外记录技术,记录药物对小脑间位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法测定间位核神经元NMDA受体亚单位1(NR1)的磷酸化水平。结果:单独用12.5μmol/L和25μmol/L NMDA灌流,神经元放电频率均较基础放电频率增加;用不同浓度IL-6(50,100,200ng/ml)联合NMDA作用后,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出现浓度依赖性地降低;AG490可部分阻断IL-6对NMDA兴奋神经元放电的抑制作用。与单独NMDA处理组比较,用IL-6联合NMDA处理神经元后,神经元的NR1磷酸化水平出现浓度依赖性地降低。AG490可阻断IL-6所致的神经元NR1磷酸化水平的降低。结论:IL-6可抑制NMDA激发的小脑间位核神经元的放电兴奋活动;并同时下调神经元的NR1磷酸化水平。
詹险峰李冰吴蓓彭聿平邱一华
关键词:白介素-6NMDA受体
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儿茶酚胺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建立预处理淋巴细胞样品后经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s,CAs)的方法,并为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CAs提供直接的证据。方法:淋巴细胞培养液上清经氧化铝吸附,高氯酸洗脱;淋巴细胞经破细胞,去蛋白,高氯酸提取;采用AtlantisC18反相色谱柱分离淋巴细胞培养液上清以及细胞中的CAs,电化学检测器检测。结果:CAs分离效果良好,22 min内完成测定,各峰形对称,杂质峰少。用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 A)诱导的淋巴细胞培养液上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最高,其次是多巴胺,肾上腺素最少;而Con A刺激的淋巴细胞内多巴胺的含量最高,其次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最少。结论:对淋巴细胞样品进行预处理能提高HPLC检测的灵敏度、减少干扰,这种方法可直接检测到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CAs。
黄彦曹蓓蓓邱一华
关键词:淋巴细胞儿茶酚胺高效液相色谱法
小脑顶核-下丘脑神经纤维投射的形态学观察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揭示小脑顶核与下丘脑之间的神经纤维联系。方法:用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iotinylated dextranamine,BDA)顺行追踪小脑顶核神经元投射至下丘脑的路径和终止部位。电毁损小脑上脚交叉中顶核投射至下丘脑的神经纤维,然后再用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顺行追踪观察小脑顶核-下丘脑之间神经元投射。结果:小脑顶核注射BDA后第8d,在用3,3-二氨基联苯胺(DAB)和Nissl染色的脑切片上,观察到顶核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在小脑上脚中行走,并经小脑上脚交叉后主要到达对侧下丘脑外侧区。电毁损小脑上脚交叉处顶核投射至下丘脑的神经纤维再用生物素化葡聚糖胺(3,3'-diaminobenzidin,BDA)顺行追踪观察小脑顶核-下丘脑之间神经元投射后第8d,从小脑顶核发出的BDA阳性神经纤维在小脑上脚交叉处终止,在之后的两侧小脑上脚内均未发现走行的神经纤维,在下丘脑外侧区、后区及室旁核等区域也未见到明显的BDA阳性神经纤维。结论:小脑顶核神经元的轴突可直接投射至下丘脑,主要是下丘脑外侧区,这可能成为小脑影响机体其他功能的途径。
吴亚芳毛伟峰邱一华彭聿平
关键词:小脑顶核下丘脑电毁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