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60400330)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王礼平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篇斗牛
  • 1篇斗牛士
  • 1篇虚无
  • 1篇语言
  • 1篇语言角
  • 1篇语言角度
  • 1篇哲学
  • 1篇哲学语言
  • 1篇殊途
  • 1篇殊途同归
  • 1篇同归
  • 1篇内在性
  • 1篇民族
  • 1篇勒维纳斯
  • 1篇法国哲学
  • 1篇柏格森

机构

  • 2篇浙江大学

作者

  • 2篇王礼平

传媒

  • 1篇浙江学刊
  • 1篇兰州学刊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超越还是内在?——论勒维纳斯与柏格森之间的根本差异以及殊途同归被引量:2
2008年
当代法国哲学有两个明显的路向:一条走向超越,一条走向内在。勒维纳斯属于前者,柏格森属于后者。事实上柏格森作为当代法国哲学最重要的本土来源之一,曾深刻地影响过勒维纳斯。然而吊诡的是,虽然勒维纳斯深受柏格森影响并对他推崇备至,但最后却走向了与柏格森泾渭分明的不同道路.那么,导致这种吊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究根问底,"为什么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在?"是他们思想发问的逻辑起点和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对这个问题各个环节及内涵的不同分析、批判和解答,使柏格森改造了传统的存在论而走向了内在性哲学,而却使勒维纳斯彻底抛弃了存在论走向超越性哲学,即作为第一哲学的他者的伦理学。而另一个吊诡则是:看似"内在"与"超越"水火不容,但是他们最终却又在伦理学领域殊途同归了。这种双重的吊诡直接揭示出法国哲学某种内在的精神传承,并彰显出法国哲学自身的某种"法国属性"。
王礼平
关键词:内在性殊途同归
“德国斗牛士”与法国哲学——从民族语言角度谈“法国哲学”的身份
2007年
在海德格尔眼里,现代哲学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哲学的罗马性”,即哲学由于继承了罗马-拉丁文化而遗忘了希腊这个真正的起源而误入了歧途。海氏认为哲学从根本上与言说它的语言本质关联,且只有德语与希腊语具有内在亲缘性,因而德国哲学将独享思想的荣耀。那么据此,对于20世纪辉煌的法国哲学来说,“法国哲学”这个称谓还有意义吗?它还有其身份和合法性吗?本文通过对欧洲各民族语言源流的考察以及对语言与思想之间的某些关系的探讨指出:1.从语言学史角度上看,德语在起源上并不比法语以及其他拉丁语族更接近希腊语;2.单纯通过追溯起源来回归希腊思想在哲学上是一种虚假的乡愁;3.语言本身并不能穷尽思,从而没有哪种民族语言可以独享哲学的特权;4.而法语作为一种民族语言,其本身在言说思想的同时比其他语言更注重一种“讲述的文学性”,从而与思想本身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和互动关系,从而使法国哲学显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并由此奠定了“法语哲学”之区别于德语哲学以及其他民族语言哲学的明显特征和身份。
王礼平
关键词:哲学语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