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34003)

作品数:89 被引量:1,077H指数:15
相关作者:施龙青徐东晶程久龙邱梅刘磊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0篇矿业工程
  • 23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8篇突水
  • 15篇底板
  • 14篇煤层
  • 14篇矿井
  • 11篇煤矿
  • 9篇地质
  • 8篇数值模拟
  • 8篇值模拟
  • 7篇底板破坏
  • 7篇水层
  • 7篇煤层底板
  • 7篇含水层
  • 6篇底板突水
  • 6篇瞬变
  • 6篇含水
  • 5篇导水
  • 5篇涌水
  • 5篇涌水量
  • 5篇围岩
  • 5篇巷道

机构

  • 4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6篇中国矿业大学...
  • 12篇中煤科工集团...
  • 3篇西安科技大学
  • 3篇煤炭科学研究...
  • 2篇河北工程大学
  • 2篇江苏省地质调...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兖矿集团有限...
  • 2篇福建省121...
  • 2篇新汶矿业集团...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西北核技术研...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华北科技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武...
  • 1篇吉林省第一地...
  • 1篇开滦(集团)...

作者

  • 18篇施龙青
  • 11篇程久龙
  • 11篇徐东晶
  • 9篇邱梅
  • 6篇刘磊
  • 5篇魏久传
  • 5篇刘伟韬
  • 5篇孙红华
  • 5篇孙祺
  • 4篇李明星
  • 4篇姜国庆
  • 4篇翟培合
  • 4篇陈绍杰
  • 3篇朱鲁
  • 3篇孙熙震
  • 3篇李飞
  • 3篇谭强
  • 3篇郭惟嘉
  • 3篇李忠建
  • 3篇高卫富

传媒

  • 12篇煤矿安全
  • 8篇煤炭科学技术
  • 7篇煤田地质与勘...
  • 5篇矿业安全与环...
  • 5篇煤炭工程
  • 5篇煤炭学报
  • 4篇中国矿业
  • 4篇中国煤炭地质
  • 3篇矿业研究与开...
  • 3篇中州煤炭
  • 3篇山东科技大学...
  • 3篇西安科技大学...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煤矿开采
  • 2篇地下水
  • 2篇Applie...
  • 2篇中国安全生产...
  • 1篇中国煤炭
  • 1篇金属矿山
  • 1篇物探与化探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4篇2016
  • 12篇2015
  • 10篇2014
  • 33篇2013
  • 18篇2012
  • 10篇2011
  • 2篇2010
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巷道掘进中电阻率法超前探测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通过对含前方异常体、含后方异常体、含前方和后方异常体3种模型的三维电法数值模拟表明,视电阻率极值位置与异常体位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相比于后方异常体前方异常体异常幅度小,通过2种不同的成图方式可以区分前方异常体和后方异常体。实例分析表明,电阻率法超前探测与其它超前探测方法相结合能够达到准确探测前方异常体的目的。
李飞程久龙谭强李明星郑功王圣龙
关键词:电阻率法数值模拟
良庄井田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对矿井突水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根据大量地质资料揭示了山东良庄井田地质构造的发育特征,其断裂构造具有分区性、方向性、垂向分层性、成带性等特点,并推断井田内发育有滑动构造。探讨了该井田地质构造发育规律对矿井突水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滑动构造对矿井突水的作用。研究表明,断裂构造的分区性、方向性、垂向分层性、成带性及滑动构造对矿井突水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邱梅施龙青王国瑞高卫富孙祺
关键词:地质构造特征矿井突水
黄陇侏罗纪煤田顶板水害防治问题及对策探讨被引量:52
2013年
在黄陇煤田近年来各矿井涌水资料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区内较特殊的岩性组合结构所呈现出较典型的顶板出水特征,结合目前各矿井防治水技术应用现状,指出了研究区内顶板水害防治及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总结了区内矿井顶板水害防治存在的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如综放条件下覆岩破坏规律研究、洛河组巨厚含水层精细探查及研究、顶板巨厚含水层充水机理研究、顶板隔水层隔水性能评价方法、"顶板离层"水害形成机理与防治方法等难题,综合考虑目前研究现状及技术应用现状,提出了研究区内水害防治解决思路及防治技术措施,研究成果对指导黄陇煤田顶板水害防治水工作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刘英锋王新
关键词:综放开采防治水
龙固井田岩性组合特征系统聚类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通过对龙固井田研究区8个钻孔资料的分析,构造了新近系岩性组合特征系统聚类分析模型,分述了构建模型的几个重要步骤,并将欧式距离、标准欧式距离、马氏距离和明科夫斯基距离4种距离计算方法获得的聚类谱系图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对于井田岩性组合特征聚类分析方面,欧式距离聚类分析更为符合矿井的实际情况。
徐东晶施龙青刘磊邱梅孙红华孙祺
关键词:系统聚类分析欧式距离
地面顺层钻进在煤层底板高压岩溶水害区域超前治理中的应用被引量:31
2015年
朱庄煤矿深部采区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具有高承压、强富水、补给充沛、无垂直分带性、存在强径流带和垂向导水通道、与奥灰有水力联系等特点,自6煤开采以来多次发生底板灰岩突水事故,最大涌水量1 400 m3/h,严重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Ⅲ631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发生多次灰岩涌水,针对Ⅲ631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及底板水害特征,通过引入石油领域地面水平井钻探工艺,采用地面顺层水平井和侧钻分支水平井钻探手段对涌水段及未采段进行精确有效探查,再结合高效的地面高压注浆控制工艺,对探查到的涌水通道及原生溶隙、构造裂隙等进行注浆改造,完成了工作面涌水快速封堵及区域超前治理。
石志远
煤层底板采动裂隙分布规律及注浆层位优化
2023年
为了向煤矿底板注浆改造提供科学依据,采用RFPA^(2D)、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得到了煤层底板采动裂隙分布规律,并与经验公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采用FLAC^(3D)模拟底板破坏深度比较可靠,得到底板破坏深度为14 m;通过对注浆层位进行优化,认为底板注浆加固设计方案中必须合理布置一定数量或在特定部位的本溪组和寒武系注浆加固孔;经数值模拟,底板注浆不仅增大了底板隔水层厚度,而且使底板破坏带深度减少约2 m。该研究对于提高回采工作面超前预注浆效果,以及岩石集中巷注浆加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王长新曹东风
关键词:煤层底板采动裂隙底板破坏深度
基于matlab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系统被引量:6
2012年
针对当前煤层底板突水预测存在的问题,在突水概率指数法预测预报系统的基础上,用matlab开发出了一套新型煤层底板突水预测系统软件。通过对地质、水文地质等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确定导致煤层底板突水的主控因素及次级影响因素,并分别赋予其相应的权重值,将各因素在底板突水中所起的作用定量化。特别是对于不同矿区不同控制因素的影响,其相应权重值的大小可以灵活改变。建立赋权求和数学模型,绘制出各个主要控制因素的专题图,并根据各个主要控制因素的不同权重值,叠合绘制出底板突水概率指数法突水分区图。同时计算出煤层底板突水概率指数。将系统软件应用于工程实际,预测效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翟培合肖艳丽施龙青肖林通李明星于相青
关键词:MATLAB
蒙陕矿区采煤对松散含水层地下水资源影响的定量评价被引量:8
2014年
为定量评价蒙陕矿区采煤对松散含水层影响程度,提出了通过预测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和地面沉陷值、应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数值化处理地面沉陷和边界化处理导水裂缝带的技术手段,构建三维地下水影响评价的计算机模型,并引用案例定量评价了井田开发过程中不同导水裂缝带范围内和地面沉陷影响下松散含水层地下水资源变化特征。案例显示,水源地大量取水对松散含水层地下水流场影响突出,地面沉陷影响程度极小;由于采煤形成导水裂缝带距松散含水层底板较远,导水裂缝带影响程度较小。
赵春虎
关键词:采煤松散含水层地下水数值模拟导水裂缝带
巷道掘进中地震超前探测波场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对激发点置于迎头远端一炮多收系统煤巷内不同地质模型中的弹性波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地质模型中的波场特征。研究表明:采用激发点置于迎头远端底板激发底板接收的观测接收方式可以有效排除顶板波的干扰;工作面前方构造界面反射波清晰且表现为负视速度,可通过视速度滤波进行识别提取;工作面绕射波为主要干扰,其出现位置可预测和波列较宽是区别于前方构造界面反射波的主要特征。
董海杰李飞谢俊王圣龙谭强宋玉龙
关键词:波场特征数值模拟
深部构造复杂区大断面硐室群围岩稳定性模拟分析被引量:48
2011年
以某煤矿-770 m扩容泵房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得到深部构造复杂区内大断面硐室围岩的变形破坏原因和稳定性控制对策,运用数值分析软件FLAC3D分析了耦合支护后泵房立体交叉硐室群应力场、位移场和破坏区特征,并对硐室稳定性和支护参数的合理性做出了评价。现场工业试验表明:硐室围岩变形量较小,30 d内顶底板移近量仅为12.5 mm,两帮移近量为7.5 mm,硐室围岩的稳定性较好,达到了理想的支护效果。
林惠立石永奎
关键词:硐室群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