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012A032300016) 作品数:18 被引量:127 H指数:7 相关作者: 陈哲 唐洁媛 余健辉 张军 罗云瀚 更多>> 相关机构: 暨南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化学工程 机械工程 电子电信 更多>>
二聚甘油亚油酸酯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分析 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Lipozyme 435脂肪酶催化合成的二聚甘油亚油酸酯,先用薄层层析(TLC)对产物定性分析,然后再用硅胶柱层析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最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ELSD)和质谱(ESI-MS)对纯化组分进行定性分析。薄层层析(TLC)分离二聚甘油酯的理想条件为:点样量3μL,以氯仿/丙酮/甲醇(96/4/2,V/V/V)展开15 min,于碘缸中碘蒸汽显色3 min;硅胶柱层析分离二聚甘油酯的理想条件为:2.0 g样品溶于5 m L氯仿-丙酮溶液(96/4,V/V),过硅胶层析柱(2.8 cm×60 cm,硅胶200~300目),以不同体积比的氯仿/丙酮/甲醇(96/4/0,95/3/2,96/4/5)为洗脱液依次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按10 m L/管收集洗出液。同时对纯化后不同酯化度的二聚甘油酯进行DSC分析和HLB值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酯化度的增加,二聚甘油酯的相变温度相应的增大,而HLB值反而相应的减小。 万分龙 滕英来 汪勇 李爱军 张宁关键词:分离纯化 侧边抛磨光纤的光谱调制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研究 被引量:3 2014年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是基于光学消逝波与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的一种高灵敏度、快速、无标记的测量方式。光纤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具有在线测量、体积小、抗电磁干扰等优点。为提高折射率传感灵敏度,采用轮式侧边抛磨法抛磨掉多模光纤的全部包层和部分纤芯,并采用溅射法在光纤抛磨区先镀高折射率的铬层然后镀金膜,制作了侧边抛磨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可实现液体折射率在1.333~1.431 RIU范围的测试,平均光谱灵敏度为4.11×103 nm · RIU -1,在1.417~1.431 RIU折射率范围内光谱灵敏度达1.09×104 nm · RIU -1,折射率测量范围和光谱灵敏度均优于已报道的结果。此外,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重复性实验测试,最小分辨率约为3.6×10-5 RIU。该传感器光谱灵敏度高、检测范围大、尺寸小及良好的稳定性与重复性等优点,可被用于食品检测、环境监测、生物医学检测等相关领域。 罗云瀚 陈小龙 徐梦云 葛嘉 张怡龙 何永红 唐洁媛 余健辉 张军 陈哲 陈星旦关键词:光纤传感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侧边抛磨光纤 光谱灵敏度 侧边抛磨光子晶体光纤传输特性理论分析 被引量:1 2014年 在建立了侧边抛磨光子晶体光纤D型光纤光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三维有限差分光束传输法计算和分析了侧边抛磨光子晶体光纤的光功率衰减、传输模场等与抛磨区几何参数(剩余半径、轴向旋转角、侧边抛磨区长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当剩余半径大于-1.5μm时,侧边抛磨光子晶体光纤的光功率衰减随着剩余半径的减小而增大;光沿着光纤传输时,基模光传输到抛磨区光功率发生衰减,经过抛磨区后,基模光功率出现回升。沿不同的轴向旋转角方向侧边抛磨,剩余半径大于0.5μm时,侧边抛磨光子晶体光纤的光功率衰减随着剩余半径变化的差别较小;剩余半径足够小时,光沿着光纤传输到抛磨区时,会产生高阶模,沿轴向旋转角θ=30°侧边抛磨时基模模场分布分散程度最大,且在抛磨区产生更多的高阶模。剩余半径大于1.5μm时,抛磨光纤长度变化对输出光功率影响很小,剩余半径小于1.5μm时,输出光功率透射率随着光纤抛磨长度的变化呈振荡变化。分析结果可为侧边抛磨光子晶体光纤的器件制作提供理论指导。 何小莉 陈哲 余健辉 曾应新 罗云瀚 张军 唐洁媛 卫青松 谢俊辛 黄华才关键词:光纤光学 有限差分光束传输法 侧边抛磨单模光纤表面等离子体传感器的设计和优化 被引量:4 2015年 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具有体积小、抗电磁干扰,可以实现在线实时远距离检测的优点。为提高传感器的性能,建立了侧边抛磨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的物理模型,分别研究了侧边抛磨光纤的剩余厚度、银膜层的厚度对传感器的灵敏度、共振峰的深度和半高全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纤剩余厚度越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越强;随银膜层的厚度增大,共振峰的宽度变宽,而传感器的灵敏度呈现非单调变化。通过综合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折射率传感灵敏度和共振峰半高全宽,提出了质量因数作为传感器的优化指标,并最终得到最优化的设计方案为光纤剩余厚度为66.5μm,银膜的厚度为50nm,此时质量因数达到98.67。 冯信洁 毛培玲 陈小龙 罗云瀚 彭水华 陈超英 王芳 唐洁媛 余健辉 张军 卢惠辉 陈哲关键词:光纤传感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侧边抛磨光纤 光谱灵敏度 基于侧边抛磨光纤倏逝场的折射率传感特性 被引量:10 2013年 为了优化基于侧边抛磨光纤器件的性能,采用在线抛磨和测量的方法,实验研究了抛磨区长度和抛磨区剩余包层厚度对侧边抛磨光纤折射率传感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侧边抛磨光纤对材料折射率的传感特性依据灵敏度可以分为三个区域:1)折射率在1.300~1.450范围内,传感特性的灵敏度很低,但线性度很好;2)折射率在1.450~1.500范围内,具有灵敏的传感特性,但在这个范围内线性度较差;3)折射率液大于1.500以后,可以同时获得较好的灵敏度、线性度和稳定性.比较抛磨区长度分别为10mm和20mm的侧边抛磨光纤,20mm的抛磨区长度不会提高传感的灵敏度,却会增加器件的不稳定性.抛磨光纤剩余包层厚度对传感灵敏度和功率损耗有重要影响,可依据器件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剩余包层厚度. 白春河 罗云瀚 陈哲 陈小龙 徐梦云 唐洁媛关键词:侧边抛磨光纤 折射率 灵敏度 侧边抛磨SMS光纤传感器 被引量:10 2013年 采用轮式侧边抛磨技术对单模多模单模光纤结构的多模光纤部分进行侧边抛磨处理,研究了不同抛磨深度情况下该光纤结构对环境折射率的传感特性.结果显示,单模多模单模光纤结构的光谱特性曲线中存在多个损耗峰,这是由多模光纤中多种高阶模式相互干涉形成的.当单模多模单模光纤结构被侧边抛磨到接近纤芯时,光谱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只是各损耗峰波长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漂移;但是,当抛磨掉部分纤芯时,单模多模单模光纤结构的光谱曲线发生较大变化,抛磨后单模多模单模光纤结构对外环境折射率变化敏感.当抛磨区深度为10μm,长度为20mm时,折射率传感器的最高灵敏度只有703.2nm/RIU;当抛磨区深度为15μm时,最高灵敏度为798nm/RIU;当抛磨区深度为20μm时,最高灵敏度高可达1 190nm/RIU.研究表明,通过侧边抛磨单模多模单模光纤结构可实现一种新型的光纤折射率传感器,且可通过增加抛磨深度来提高该传感器对折射率的传感灵敏度. 唐洁媛 陈哲 罗云瀚 余健辉 张军关键词:光纤 多模光纤 多模干涉 LC-MS/MS鉴别地沟油新方法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同时测定地沟油中辣椒素、二氢辣椒素及胡椒碱3种难挥发性微量杂质成分的方法。样品采用正己烷饱和的乙腈提取,经Thermo BDS Hypersil C(100mm×2.1mm... 吴惠勤 罗辉泰 黄晓兰 黄芳 朱志鑫 林晓珊 马叶芬 邓欣关键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地沟油 辣椒素 胡椒碱 HPLC-ELSD法测定酶解磷脂中甘油磷脂酰胆碱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2 2014年 本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酶催化水解磷脂样品中的甘油磷脂酰胆碱(GPC)的方法。检测条件为:使用Alltech Silica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柱温40℃,甲醇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65℃,空气流速1.7 L/min。GPC为最后出峰的强极性组分,其保留时间为4.97 min,所得GPC标准曲线为Y=2.048 3 X+7.774 4,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1 4。检测限为6.3μg/mL(S/N=3),定量限为13.0μg/mL(S/N=10)。GPC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2.5%,RSD是2.2%(n=3),分析时间小于6 min。结果表明本方法分离效果好,检测结果准确、稳定,适用于酶催化水解磷脂样品中甘油磷脂酰胆碱的定量测定。 杜章斌 滕英来 汪勇 张宁 李爱军 邱姣关键词:HPLC 磷脂酶A1 大豆磷脂 基于侧边抛磨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折射率和温度传感研究 被引量:27 2014年 用轮式侧边抛磨法制作侧边抛磨光纤,通过磁控溅射法溅射金膜制成侧边抛磨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并通过理论和实验对传感器的折射率灵敏度以及温度特性做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波长随待测样品折射率的增大向长波长方向漂移,平均折射率灵敏度为4.1×103 nm/RIU(RIU为单位折射率),高于已报道的结果;共振波长随待测样品温度的升高向短波长方向漂移,平均温度灵敏度为0.36nm/℃,故该光纤SPR传感器具有更强抗温度漂移能力和更高的高折射率灵敏度,其在生物化学传感领域有重要的应用。 陈小龙 罗云瀚 徐梦云 张怡龙 何永红 唐洁媛 余健辉 张军 陈哲关键词:传感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侧边抛磨光纤 折射率 温度 用于向列相液晶取向测量的侧边抛磨光纤传感特性研究 被引量:6 2014年 向列相液晶(NLC)的取向变化对外界环境敏感,已被作为生物传感的敏感中介材料。研究了侧边抛磨光纤(SPF)用于NLC取向变化测量的传感特性,探索利用SPF测量液晶取向变化的可行性与适用范围。将液晶折射率的理论公式与SPF传输光功率实验数据结合,得到了经验理论关系。实验中设计用机械旋转法改变SPF抛磨面附近NLC的取向。实验结果表明,NLC的取向变化导致SPF传输光功率的变化。以液晶指向矢方位角为表征的NLC的取向变化从0°增大至90°,SPF传输光功率随之增大28.10dB;在0°~30°范围内,SPF传输光功率与NLC的取向变化具有线性关系,光纤传输光功率对取向角度变化的响应平均约为0.359dB/(°)。研究表明SPF可以用于NLC的取向变化的测量并且获得了适用范围,这为基于液晶取向变化的SPF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韩玉琪 陈哲 余健辉 李浩智 何小莉 张军 罗云瀚 卢惠辉 唐洁媛 黄汉凯关键词:光纤光学 侧边抛磨光纤 光纤传感 向列相液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