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无)
- 作品数:1 被引量:6H指数:1
- 相关作者:蒋凌云毛振兴彭勇陈晓平更多>>
- 相关机构: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梗塞和阿司匹林抵抗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发生脑梗塞与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关系,探讨阿司匹林抵抗(AR)可能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指标。方法既往服用过阿司匹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共40例,其中合并脑梗塞16例,定义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无脑梗塞24例,定义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组。通过血小板聚集仪测血小板聚集率,普通血清化学免疫法测CRP,酶法测血脂。结果两组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二磷酸腺酐(ADP)及肾上腺素(EPI)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PAG(M)〕及一分钟聚集率〔PAG(1)〕AR组明显高于AS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ADPPAG(M)>60%,EPIPAG(M)>60%及两者均>60%的人数比例AR组明显高于AS组(P<0.05)。AR组阿司匹林剂量明显低于AS组。血清CRP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NVAF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后仍有PAG(M)及PAG(1)增高可能发生脑梗塞,存在AR,阿司匹林剂量不足可能是产生AR的因素之一。体外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以达到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避免阿司匹林治疗失败,对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梗塞可能有益。
- 蒋凌云陈晓平彭勇武月蕾毛振兴
- 关键词:非瓣膜性房颤阿司匹林抵抗血小板聚集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