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IZDl04)

作品数:8 被引量:65H指数:5
相关作者:徐新建李菲张炯付海鸿罗安平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文学
  • 2篇多民族文学
  • 2篇学科
  • 2篇学人
  • 2篇文学人类学
  • 2篇民族文学
  • 1篇多样性
  • 1篇新文学
  • 1篇叙事
  • 1篇学科设置
  • 1篇遗产研究
  • 1篇语言
  • 1篇语言文学
  • 1篇中国历史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中国语言文学
  • 1篇人类学
  • 1篇身体
  • 1篇生死
  • 1篇史诗

机构

  • 6篇四川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厦门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重庆城市管理...

作者

  • 4篇徐新建
  • 1篇乐黛云
  • 1篇罗安平
  • 1篇李菲
  • 1篇付海鸿
  • 1篇张炯

传媒

  • 2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思想战线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百色学院学报
  • 1篇教育学术月刊
  • 1篇文化遗产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历程被引量:15
2012年
本文从文学与人类学相互关联的角度论述了文学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产生背景和特点。论文通过对两个关联领域的并置分析,分别从"文学问题"和"人类学问题"等层面展开,强调了文学的人类学转向及人类学与文学的互动,并由此论述了该学科在当代中国的大致发展历程。
徐新建
关键词:中国文学人类学文学人类学
身体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范式转型被引量:18
2014年
"身体"视域的引入,有助于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形塑以及"神授传承"等关键议题的深入讨论,同时也能反思当前"传承人"保护的紧迫问题。中国本土传统中文化的形塑与传承,与"身"、"体"、"践"、"行"、"习"等一系列"身体"命题密切关联。因此,可将"身体"视为一种方法来呼吁遗产研究的范式转型,从而探讨在西方遗产话语之外理解何为"传承"的另一种可能性。
李菲
关键词:身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在国家与民族之间——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设置被引量:3
2017年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的学科设置主要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与国家技术监督局的统管下展开。通过梳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设置及现有二级学科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发现:一方面,在社会政治与文化权利关系的背后,内隐着长久以来的"正统文学观";另一方面,正是在"民族平等"政策的支持下,以往被遮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在二级学科中有了一席之地。就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的设置来看,其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的发展与存续,更是重新认识与发展多民族中国文学与文化多样性的关键。
付海鸿
关键词:多民族文学学科设置文化多样性
多元声音 共创未来——中国多民族文学的跨学科对话被引量:3
2013年
对于以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而形成现代中国来说,从文字书写到口头传承的多民族文学是特殊而珍贵的遗产。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研究"获准立项。围绕此课题,由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四川大学等机构共同主办的多民族文学系列研讨活动在成都举行。来自各地区、各机构、各学科的多民族学者在学术讲座、项目开题、族际对话、学科整合、跨国比较中,关注和思考中国多民族文学的未来与前景。会议收获的启示与共识,不仅标志着本课题高质量研究的良好开端,也预示着中国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乐黛云张炯罗安平徐新建
关键词:多民族文学
生死两界“送魂歌”——《亚鲁王》研究的几个问题被引量:8
2014年
文章从文学功能等角度探讨近来学界热议的苗族长篇口头作品"亚鲁王",强调其性质应为为亡灵诵唱的"送魂歌"。笔者认为若把比较的目光从苗疆腹地和"亚鲁王"事例扩展开去的话,以"魂兮归去来"为标志的灵魂诵唱,堪称世界文学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原型之一。无论屈原"招魂"、东朗"送魂",还是在西方宗教里的"安魂",都可视为"魂歌"原型的特定显现或变体,值得在人类整体和多民族交汇的文学视野及诵唱功能之比较中进一步探讨。
徐新建
关键词:苗族史诗
“文学”词变:现代中国的新文学创建被引量:14
2019年
晚清民初以来,在"西学东渐"及本土变革的推动下,文学被逐渐视为唤起人心、改造国民乃至塑建国家的利器。形形色色的改良派、革命家、"新文化运动"发起人等均投身其中,呼唤文学,从事文学,重建文学。一时间,"文学"成了汉语社会频繁使用的重要概念和术语,与之相关的各种实践也四方呼应,遍及朝野。作为西学东渐的观念产物,"文学"一词应运而生,并对此后的文学创建起到重要的转型和奠定作用。在一百多年的演变历程中,汉语的"文学"已由"关键词"变成了"结构词",从而为西风东渐交汇下汉语表述体系的结构转型发挥新的分类作用。践行者们一边把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的载物投放到文学词筐之中,同时也在对词筐进行各取所需的伸缩调整,组合出"古代文学""当代文学""汉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学""世界文学"以及"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等各种各样的新概念及至一次接一次的新变革。
徐新建
关键词:文学
成都记忆:千年天府形、象、神被引量:2
2016年
本文将城市营造及其文化表述视为彼此关联的整体,分别从形、象、神诸方面阐释成都的古今演变,分析“天府之国”直至“休闲之都”的纵横案例与忧患得失,论述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成都的各种评说和留存记忆,还对比了伦敦、巴黎的扩张利弊。
徐新建
关键词:天府
历史就是再表述——兼论民族、历史与国家叙事被引量:5
2014年
本文提出"历史也是文学",并从文学和人类学角度探讨关于中国的历史表述,主要观点有:1)在包括文字和口头的表述意义上,历史属于广义的文学;2)有关古今中国的历史表述可由文学的角度加以考察研究;3)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共同体,对其历史的表述需要具有多元对话的视野方能接近完整,因此不但要对汉学加以了解,同时还应开展兼容藏学、满族学、蒙古学和苗学、彝学等的交流对话。
徐新建
关键词:中国历史文学人类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