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43B01)

作品数:80 被引量:552H指数:14
相关作者:贺舟挺薛利建徐开达周永东潘国良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海洋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3篇农业科学
  • 17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气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摄食
  • 11篇摄食习性
  • 11篇习性
  • 7篇食物组成
  • 7篇群落
  • 7篇海域
  • 6篇东海北部
  • 6篇营养级
  • 6篇食性
  • 5篇带鱼
  • 5篇鱼类
  • 5篇摄食强度
  • 5篇群落结构
  • 5篇种群
  • 5篇资源量
  • 5篇虾类
  • 4篇渔获
  • 4篇生物学
  • 4篇物种
  • 4篇夏季

机构

  • 36篇浙江省海洋水...
  • 19篇浙江海洋学院
  • 15篇中国水产科学...
  • 12篇上海海洋大学
  • 7篇福建省水产研...
  • 5篇江苏省海洋水...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厦门海洋职业...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浙江省淡水水...
  • 1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山东省海洋水...
  • 1篇浙江海洋大学

作者

  • 16篇徐开达
  • 16篇薛利建
  • 16篇贺舟挺
  • 14篇周永东
  • 12篇潘国良
  • 11篇金海卫
  • 11篇蒋日进
  • 11篇李鹏飞
  • 10篇张洪亮
  • 9篇朱文斌
  • 9篇卢占晖
  • 9篇朱增军
  • 8篇张亚洲
  • 8篇严利平
  • 8篇徐汉祥
  • 6篇李建生
  • 5篇叶孙忠
  • 5篇李振华
  • 5篇凌建忠
  • 5篇程家骅

传媒

  • 20篇海洋渔业
  • 19篇浙江海洋学院...
  • 5篇水产学报
  • 4篇渔业科学进展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福建水产
  • 3篇广东海洋大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水产科学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南方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渔业经济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水产养殖
  • 1篇渔业现代化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大连水产学院...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4篇2013
  • 11篇2012
  • 14篇2011
  • 16篇2010
  • 12篇2009
  • 3篇2008
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浙江中部近海及其邻近海域春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被引量:15
2009年
根据2008年5月(春季)对东海区(27°00′~31°00′N,121°30′~126°30′E)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浙江中部及其邻近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优势度、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485.5 kg,75 873尾,76种,隶属于14目48科。其中,暖水种(WW)最多,有46种,占总种类数的60.5%;暖温种(WT)次之,有27种,占35.5%;冷温种(CT)最少,仅3种,占4.0%。春季浙江中部及其邻近海域优势种有带鱼、鳄齿鱼、麦氏犀鳕,常见种是六斑刺鲀、七星底灯鱼、小黄鱼、竹荚鱼。通过对带鱼、鳄齿鱼、麦氏犀鳕和小黄鱼的生物量分布特点分析发现,带鱼在28°30′~29°30′N,125°00′E以西海域的生物量最为丰富;鳄齿鱼在29°00′N以南,125°00′E以西海域生物量最为丰富;麦氏犀鳕在28°00′N以南,123°00′E以西的近岸及舟山渔场以南海域生物量最为丰富;小黄鱼在30°00′~31°00′N,125°00′E以东的外海区生物量最为丰富。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种类丰富度指数(D)值在0.20~1.80之间,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值在0.05~0.85之间,种类均匀度指数(J′)值在0.01~1.50之间。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种类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与水深、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
卢占晖苗振清林楠
关键词: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
东海和黄海南部发光鲷的摄食习性被引量:3
2013年
利用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在东海和黄海南部4个航次大面调查所获得的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样本,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营养级及其随季节与体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发光鲷摄取的食物种类有72种,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其主要食物种类,磷虾、十足类、端足类、鱼类和糠虾是其重要的食物类群.发光鲷不同季节和体长组食物类群的个数百分比与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的差异均极显著,食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的替代也非常明显.发光鲷的总空胃率11.63%,胃饱满系数最高118.53‰,平均13.55‰.胃饱满系数的季节差异极显著,而体长变化不显著.发光鲷的营养级3.48级,春、夏、秋、冬4季依次为3.44、3.47、3.53和3.46级;≤50 mm、51~ 60 mm、61~ 70mm、71~80 mm和>80 mm 5个体长组依次为3.42、3.46、3.45、3.47和3.60级.研究表明,发光鲷属次级消费层的低级肉食性动物.食性随季节和体长的变动而变化显著.在体长80 mm以前,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兼食游泳动物.体长大于80 mm后,转向底栖生物/游泳动物(虾/鱼)食性.
金海卫薛利建朱增军潘国良
关键词:食物组成摄食强度营养级
东海中华管鞭虾种群动态及持续渔获量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中华管鞭虾为东海区桁杆拖虾和沿岸定置张网作业重要的渔获对象。本文根据2006-2008年桁杆拖虾监测调查数据整理的各月体长频率数据,应用FiSATⅡ软件分析结果表明:Von Bertalanff生长方程的参数K=1.2,极限体长L∞=112.88mm,t0=0.267;根据Pauly经验公式估算的自然死亡系数M=2.03606;由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估算的总死亡系数Z=4.71,利用率E=56.77%,开捕体长Lc=65.32mm;应用体长VPA方法估算的年平均资源量为47.74×109ind、2.58×104t。通过单位补充量产量、产值分析表明,该群体利用合理,开捕体长亦处最佳位置,若降低10%左右的捕捞努力量水平,既能使产值最大化(4.92亿元),又能实现中华管鞭虾的可持续利用。
薛利建贺舟挺徐开达宋海棠
关键词:中华管鞭虾种群动态
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的年龄和生长被引量:5
2010年
利用黄鮟鱇Lophius litulon耳石对2007年3月~2009年5月取自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的年龄和生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黄鱼安鱼康群体由1~5龄组成,以1~2龄鱼为主,捕捞群体呈低龄化;生长特点属均匀生长型,体重与体长关系为W=1.55897×10-5L3.10865,体长与耳石半径关系为L=244.11R-210.6,体长生长方程为Lt=749.9[1-e-0.349(t+0.256)],体重生长方程为Wt=13496.4[1-e-0.349(t+0.256)]3.10865,极限年龄Tmax为8.337龄,生长拐点年龄ti为2.994龄,此时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508.8mm和4038.7g。为保护黄鮟鱇资源,应限捕体长在500mm以下的个体。
徐开达贺舟挺李鹏飞薛利建朱文斌
关键词:年龄东海北部黄海南部
东海区短鳄齿鱼摄食生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根据2008年5月~2009年2月"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估(26°00′~35°00′N,120°00′~126°30′E)"课题调查的渔获样品,对东海区短鳄齿鱼(Champsodon snyderi)的摄食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区短鳄齿鱼属于浮游动物食性,兼食游泳动物;其主要饵料生物为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和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acclellandi);主要食物种类的优势度随体长段不同而变化,食物种类分化明显,符合"最佳摄食理论";短鳄齿鱼食物种类的季节替代明显,更替率尤以春季为高,达100%,其余三季相对接近;不同区域出现的饵料生物的种类自北而南递增,区域间食物种类的相似性系数均低于50%,表明短鳄齿鱼食物种类的区域差异明显,其中又以北部与其他两区的差异最大;短鳄齿鱼的年空胃率为16.34%,不同季节、区域和体长组的空胃率变动幅度也较小;短鳄齿鱼的年平均胃饱满指数为27.13‰,四季呈高低相间分布,并以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平面分布与空胃率态势相同,自北而南递增,不同体长组的胃饱满指数差距甚小。
徐开达金海卫卢占晖潘国良朱增军
关键词:摄食生态
闽东北外海哈氏仿对虾数量分布及群体结构特征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研究哈氏仿对虾在闽东北外海数量分布及其群体结构特征。【方法】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开展闽东北外海海域(26o^28oN、120o^125o30′E)虾类资源调查。【结果】哈氏仿对虾渔获量占虾类总生物量的4.8%,出现频率为22.4%,总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为3.47 kg·km^(-2),出现站位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范围0.04~60.11 kg·km^(-2),平均为15.50 kg·km^(-2)。以2008年8月和11月数量为多,其渔获量分别占总渔获量的35.6%和40.0%,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4.78 kg·km^(-2)和5.56 kg·km^(-2),2009年2月和2008年5月数量较少。水深60 m以内的调查站位出现频率为100%,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73.4%,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达16.44 kg·km^(-2),最高达60.11 kg·km^(-2);水深60~80 m出现频率为31.2%,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23.7%,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为5.97 kg·km^(-2);水深大于100 m的海域没有哈氏仿对虾分布。渔获的哈氏仿对虾体长范围为32~119mm,优势体长组为80~100 mm,占54.8%;雌虾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86.2 mm和7.2 g,雄虾则分别为66.5 mm和3.1 g;雌雄性比为1︰0.11,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Ⅲ期和Ⅱ期为主,分别占34.0%和24.5%,生殖群体占相当比率,Ⅳ期以上个体占29.3%;空胃率和饱胃率均较低,平均摄食等级为1.62。【结论】哈氏仿对虾数量分布时空变化明显,主要出现于夏、秋季,春季数量很少,在空间分布上主要栖息于调查海区水深60 m以内的近岸海域,渔汛期为2-5月和8-11月,秋末冬初向深水区作适温徊游。雌虾个体明显大于雄性个体,且数量明显多于雄性,摄食强度中等略大,不同季节和不同性别平均摄食等级没有显著差异。
叶孙忠刘勇刘勇蔡建堤马超蔡建堤庄之栋马超
关键词:哈氏仿对虾闽东北外海
闽东北外海中华管鞭虾的数量分布及其生物学特征被引量:3
2012年
根据2008年5月、8月、11月和2009年2月在闽东北外海海域(26°00'~28°00'N、120°00'~125°30'E)开展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的数量分布及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中华管鞭虾在该调查海区分布范围较广,出现频率为31.9%,其渔获质量占虾类总渔获质量的9.8%,渔获质量平均密度指数为7.21 kg·km-2,5月、8月、11月和2月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1.45 kg·km-2、10.74 kg·km-2、12.79 kg·km-2和3.68 kg·km-2;其数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8月和11月数量为多,其渔获质量占年总渔获质量的83.0%,2月和5月数量较少;主要分布于调查海区80 m以内海域,80 m水深以外海域极少分布;渔获体长范围为36~126 mm,优势体长组为50~95 mm,占66.8%;雌虾个体明显大于雄性个体,雌虾平均体质量为7.3 g,雄虾平均体质量为3.4 g;雌雄性比为1∶0.47,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Ⅱ期和Ⅲ期为主,分别占44.3%和36.3%,生殖盛期为5~8月;不同季节和性别摄食强度没有明显差异,平均摄食等级1.45。
叶孙忠张壮丽叶泉土
关键词:中华管鞭虾生物学闽东北外海
春季钓鱼岛海域竹鱼产卵群体生物学特征的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2005年3月在钓鱼岛海域捕获的竹鱼产卵群体样品测定数据,对其主要生物学特征、主要产卵期和繁殖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钓鱼岛海域是春季东海南部竹鱼的主要产卵场,主要产卵期为3月中下旬。根据叉长和体重的频率分布图,可以看出该产卵群体主要有3个叉长优势组,其中以200~220mm和230~240mm叉长组为主,260~270mm叉长组个体极少;体重的组成特征与叉长组成基本一致。由于所取样品处于产卵后期,因此条件生长因子相对较小。个体绝对生殖力在12264~37629粒/尾,个体平均绝对生殖力为27844±10179粒/尾;单位长度生殖力范围为50~157粒/mm,平均值为121±42粒/mm;单位纯体重生殖力为82~238粒/g,平均值为202±68粒/g。
李建生严利平胡芬凌建忠
关键词:春季
东海区鲳鱼、小黄鱼资源量及其持续渔获量的估算被引量:16
2013年
根据1996-2009年对浙江海洋捕捞作业方式的调查监测数据及生物学取样和测定数据,结合渔业统计资料,运用体长股分析法(LCA,Length based Cohort Analysis)和最大持续渔获量模型(Schaefer模型和Fox模型),分别对银鲳的资源量和小黄鱼的最大持续渔获量(MSY)进行估算。计算结果为:2005-2006东海区银鲳的平均资源量(扣除叉长130 mm以下幼鱼)为1 374.77×106尾、19.38×104t,初始资源量(最大资源量)为2 609.20×106尾、36.79×104t,最大持续渔获量为14.4×104t。以1996-2009年帆张网和2001-2009年双拖网的监测资料,按Schaefer模型和Fox模型分别估算的东海区小黄鱼最大持续渔获量(MSY)为12.96×104~14.08×104(t平均13.35×104t)。
周永东徐汉祥潘国良贺舟挺
关键词:资源量鲳鱼小黄鱼
东海带鱼DNA条形码的建立及COⅠ序列变异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浙江近海水域带鱼群体(n=15)的mtDNA COⅠ基因序列进行扩增,获得了大小约为650 bp的扩增产物。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得到了609 bp的基因片段(除去两端的部分序列),获得了带鱼的DNA条形编码。用DNAMAN软件进行了排序比较发现,东海带鱼的COⅠ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9.69%;用DNASP软件分析得知,15个序列共有10个单倍型(在GenBank登录号:GU970070-GU970075,GU970079-GU970082),在15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3个变异位点,包括11个转换和2个颠换位点。运用MEGA软件计算出了不同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并据此构建了UPGMA和NJ系统树。用DNASP软件计算出的多态位点数为13、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0.005 13和3.124。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带鱼的COI基因个体变异程度比较小,对研究带鱼的种群结构和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李鹏飞朱文斌贺舟挺徐开达薛利建张洪亮
关键词:带鱼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