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43B00)

作品数:15 被引量:125H指数:8
相关作者:吴常文樊甄姣吕振明朱四喜张建设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海洋学院浙江大学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大型底栖动物
  • 4篇底栖动物
  • 4篇群落
  • 4篇潮间带
  • 3篇曼氏无针乌贼
  • 2篇地理群体
  • 2篇短蛸
  • 2篇幼体
  • 2篇群落特征
  • 2篇夏季
  • 2篇16SRRN...
  • 1篇毒性
  • 1篇对二甲苯
  • 1篇亚硝酸
  • 1篇亚硝酸氮
  • 1篇岩相潮间带
  • 1篇养殖
  • 1篇野生
  • 1篇遗传变异分析
  • 1篇营养

机构

  • 14篇浙江海洋学院
  • 3篇浙江大学
  • 2篇浙江省海洋水...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

  • 9篇吴常文
  • 6篇吕振明
  • 6篇樊甄姣
  • 5篇朱四喜
  • 3篇张建设
  • 3篇杨红丽
  • 3篇李焕
  • 2篇夏灵敏
  • 2篇章飞军
  • 2篇周唯
  • 2篇许逸天
  • 1篇李玉成
  • 1篇赵晟
  • 1篇常抗美
  • 1篇徐佳晶
  • 1篇顾沈明
  • 1篇赵云鹏
  • 1篇邓推
  • 1篇迟长凤
  • 1篇董智勇

传媒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渔业现代化
  • 2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营养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河北渔业
  • 1篇广东化工
  • 1篇海洋学研究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1
  • 9篇2010
  • 5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街山列岛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格局被引量:4
2009年
于2006年9月和2007年7月在中街山列岛4个有居民海岛岩相潮间带设立8个断面,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34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3种,甲壳动物10种,软体动物20种。优势种有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节蝾螺(Turb articulatus)等4种。以季节和站位为因子对多样性指数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夏、秋季丰富度指数(P=0.028)存在显著差异,其他指数的方差分析没有显著差异(P>0.05)。3个潮带4个岛屿共12个站位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分析表明,12个群落可分为3组(Ⅰ、Ⅱ和Ⅲ组)。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尚未受到干扰。
朱四喜章飞军顾沈明杨红丽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岩相潮间带
野生金乌贼蛋白质和脂肪酸成分分析与评价被引量:16
2009年
金乌贼(Sepia esculenta)俗称乌鱼、墨鱼、乌子、针墨鱼,属头足纲(Cepha Zopoda)、乌贼目(Sepioidea)、乌贼科(Sepiidae)、乌贼属(Sepia),在我国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是重要的经济头足类。据《本草纲目》记载,乌贼肉具有活血化淤、补气、补血、滋阴之功效;经常食用可聪明延智、延缓衰老、提高造血和免疫功能。但有关其肌肉蛋白质和脂肪酸成分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分析和评价其营养成分,以期为金乌贼的人工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樊甄姣吕振明吴常文周晓敏
关键词:金乌贼氨基酸脂肪酸营养评价
波浪作用下筏式养殖设施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0
2010年
基于浙江海洋学院提出的新型筏式养殖模型,将浮标简化为质点,将梗绳简化为集中质量构件,建立浮标和梗绳构件受力模型和运动方程,采用4阶Runge-kutta法求解运动方程,对新型筏式养殖系统在波浪作用下的整体运动情况进行模拟,分析浮标在波浪下的运动响应和波浪入射角度对锚绳力的影响,考察梗绳材料对浮标水平位移幅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筏式养殖系统上部浮标在风浪中的水平位移幅度很大,将系统主轴安排与波浪的入射方向一致时,锚绳受力最小,选用PA材料锚绳相对于PE材料锚绳能减小浮标的水平位移幅度。
邓推董国海赵云鹏李玉成
关键词:筏式养殖波浪数值模拟
曼氏无针乌贼幼体耗氧率和排氨率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maindroni)幼体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昼夜变化规律及其受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海水(温度20℃,盐度25)条件下,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耗氧率昼夜变化范围为0.52~0.67mg/(g·h),排氨率的昼夜变化范围为0.062~0.071mg/(g·h)。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受昼夜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代谢高峰出现在早8:00。温度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耗氧率与排氨率的影响显著(P〈0.05),在16—28℃,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海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8℃时达到最高值,但在32℃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明显降低。
夏灵敏樊甄姣吴常文吕振明许逸天
关键词:曼氏无针乌贼耗氧率排氨率温度
舟山群岛不同底质潮间带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15
2010年
2006年7—8月,对舟山群岛12个岛屿的不同底质潮间带设置的14条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调查,并进行了相似性群落聚类分析、非参数多维标序(nMDS)及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共69种,其中软体动物39种、节肢动物20种、腔肠动物4种、环节动物3种,脊索动物3种。优势种为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泥螺Bullacta exarata、紫贻贝Mytilus edulis、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和沙蚕Nereis succinea。14条潮间带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1 941.96g/m2,平均丰度为1 663个/m2,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1.910,0.749,1.815。与20世纪80—90年代相比,舟山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急剧下降,优势种也有所变化,但其生物量与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舟山群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2个群落,即岩相断面群和泥沙滩断面群。泥沙滩断面的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扰动,群落稳定性下降,而岩礁断面生态环境好于泥沙滩断面,底栖动物群落尚未受到扰动。舟山海域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滩涂围垦、水产养殖与海岸工程等人为干扰作用。
朱四喜周唯章飞军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潮间带舟山群岛
中国沿海长蛸群体16S rRNA基因的遗传变异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采用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技术,分析了我国沿海长蛸4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异。经比对获得了1个长度为512 bp的核苷酸片段,检测到48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总数的9.4%,45个个体共检测到30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为0.964 6,总体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32 9,表现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表明,4个长蛸群体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82.07%的遗传差异存在于群体间,而仅有17.93%的遗传差异存在于群体内。聚类分析也表明4个群体可明显聚为2个类群,一个由大连、青岛和舟山群体组成,另一个由厦门群体组成;厦门群体与其它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达到0.094,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分别达到0.97和0.02,表明厦门群体与其它3个群体有着显著的遗传隔离,可能为亚种水平的分化。上述群体间的分化可能与长蛸自身的底栖生活方式、海区水文条件及地理历史因素等有关。
李焕吕振明常抗美迟长凤吴常文
关键词:长蛸16SRRNA基因
基于16SrDNA序列的中国沿海短蛸种群遗传结构被引量:7
2011年
采用线粒体基因测序技术,对中国沿海7个短蛸(Octopus ocellatus)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变异进行分析,以探讨种群扩散潜力对遗传结构的影响。共测定了100个短蛸样本的485 bp的16S rDNA序列,经UPGMA聚类分析表明,中国沿海的短蛸群体存在着明显的种群结构。7个群体明显地分化为两大类群:一个类群由北方沿海的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群体组成,另一个类群由南方沿海的上海、舟山和广东群体组成;两类群间存在14个固定核苷酸碱基的替换。两类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和基因流Nm分别达0.878和0.069,并达到显著分化水平(P<0.05)。AMOVA检验表明,两类群间的差异有87.76%存在于群体间,而仅有12.24%存在于群体内。两类群间的净遗传距离为0.019,表明可能为中度的种内群体间分化水平。依据分子钟理论推断,两类群的分化时间约为晚更新世冰期。两类群的分化可能与短蛸缺乏浮游幼体生活史和无长距离迁移习性有关,基因流与地理距离间的相关性符合脚踏石模型,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同时短蛸群体的这种分化格局还可能与晚更新世以来中国沿海海平面的反复升降和长江口淡水的阻隔有关。
吕振明李焕吴常文樊甄姣张建设
关键词:短蛸种群遗传结构
亚硝酸氮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急性毒性及免疫系统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研究采用常规生物毒性实验方法,进行了亚硝酸氮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急性毒性实验,测定了在不同浓度亚硝酸氮急性毒性胁迫下,曼氏无针乌贼幼体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酶活性(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变化,并对其致死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96 h的急性毒性实验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存活和免疫系统的活性有明显影响。在亚硝酸氮胁迫下,ACP活性在0.03 mg/L时急剧上升到最高,随胁迫浓度的增高,活性逐渐下降,在3.34 mg/L时低于对照组,在最高浓度胁迫下活性降到最低;ALP活性随亚硝酸氮胁迫浓度的增高也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SOD活性在亚硝酸氮胁迫下逐渐升高,在0.03 mg/L时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但直到6.67 mg/L时才低于对照组;CAT活性也在0.03mg/L时即达到最高,但在0.67 mg/L时即低于对照组,并在最高浓度时降到最低。本实验还得出,亚硝酸氮的LC50(mg/L)为3.71 mg/L,安全浓度(mg/L)为0.013 mg/L。
樊甄姣夏灵敏吴常文徐佳晶
关键词:亚硝酸氮曼氏无针乌贼急性毒性免疫活性
中国沿海鳓不同地理群体16SrRNA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被引量:11
2010年
为阐述过度捕捞后中国现存鳓(Ilisha elongata)资源的种质状况,采用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青岛、舟山、厦门和广州4个鳓地理群体的种群结构及遗传变异进行研究。通过对4个鳓群体共45个个体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进行测序,获得1个长度为657bp的同源序列。45个个体中共检测到32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例达4.88%,其中插入或缺失位点10个;45个个体中检测出20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达0.812,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达0.0031,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达2.016。结果表明,中国现存鳓种群仍具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对4个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检测表明,青岛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两个类群间存在1个固定位点的核苷酸差异,分化系数(Fst)达0.3852(P<0.01),基因流(Nm)为0.7980;而舟山、厦门和广州这3群体内部则无显著遗传分化(P>0.01);AMOVA检测显示,69.48%的遗传差异存在于群体内部,而30.52%的遗传差异存在于群体间;聚类分析结果和单倍型网络关系图也证实上述鳓群体的地理分化。推测青岛群体的分化可能与晚更新世以来频繁的海平面变化有关。
吕振明许逸天吴常文樊甄姣张建设
关键词:16SRRNA基因
曼氏无针乌贼荧光标记技术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通过在曼氏无针乌贼幼体(胴长2.0-3.0cm)背部注射浓度为350mg/L的茜素络合指示剂(Alizarin Complex-one,ALC)溶液,以实现对其内壳的染色标记。将标记组与对照组幼体各125头饲养于同一养殖试验池(370cm×370cm×140cm)内,并分别于标记后的第0d、10d、20d、30d、40d、50d对2组个体进行随机取样,测量其胴长、胴宽、体重、壳长、壳宽、壳重6个生物学指标,观察内壳标记色保持情况并记录死亡率。将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后显示,荧光注射标记方法对曼氏无针乌贼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至乌贼发育成熟并产卵时,紫红色的椭圆形标记依然清晰可见,从外部透过皮肤也具有可视的直观效果,保持率为100%。荧光注射标记法适用于曼氏无针乌贼的标记,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标记色易识别等优点,可进行批量标记试验。
董智勇吴常文叶德锋
关键词:曼氏无针乌贼荧光标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