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作品数:7,963 被引量:75,307H指数:98
相关作者:王平陆玉麒王建赵媛汤国安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934篇期刊文章
  • 94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55篇经济管理
  • 2,362篇天文地球
  • 1,005篇环境科学与工...
  • 630篇自动化与计算...
  • 478篇农业科学
  • 431篇历史地理
  • 391篇文化科学
  • 279篇生物学
  • 269篇建筑科学
  • 128篇水利工程
  • 90篇社会学
  • 80篇交通运输工程
  • 76篇理学
  • 40篇政治法律
  • 38篇电子电信
  • 26篇医药卫生
  • 19篇机械工程
  • 16篇动力工程及工...
  • 13篇化学工程
  • 13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893篇旅游
  • 572篇城市
  • 349篇地理
  • 324篇遥感
  • 294篇GIS
  • 280篇地理信息
  • 257篇信息系统
  • 243篇土壤
  • 235篇生态
  • 232篇地理信息系统
  • 215篇土地利用
  • 193篇气候
  • 190篇乡村
  • 182篇DEM
  • 180篇湿地
  • 155篇污染
  • 153篇教学
  • 151篇太湖
  • 144篇影响因素
  • 143篇网络

机构

  • 7,879篇南京师范大学
  • 612篇中国科学院
  • 289篇南京大学
  • 139篇教育部
  • 1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97篇南京信息工程...
  • 91篇河海大学
  • 77篇南京晓庄学院
  • 66篇南京农业大学
  • 65篇华东师范大学
  • 63篇北京大学
  • 63篇南京邮电大学
  • 63篇中华人民共和...
  • 62篇兰州大学
  • 61篇南通大学
  • 61篇扬州大学
  • 57篇安徽师范大学
  • 57篇北京师范大学
  • 54篇江苏省环境演...
  • 52篇江西师范大学

作者

  • 377篇陆玉麒
  • 308篇闾国年
  • 305篇黄震方
  • 287篇赵媛
  • 255篇王国祥
  • 234篇林振山
  • 221篇汤国安
  • 215篇张小林
  • 195篇王建
  • 153篇倪绍祥
  • 150篇李云梅
  • 136篇杨浩
  • 128篇刘红玉
  • 127篇刘学军
  • 124篇陶卓民
  • 117篇汪永进
  • 110篇盛业华
  • 104篇汤茂林
  • 101篇方斌
  • 97篇龙毅

传媒

  • 413篇南京师大学报...
  • 213篇地理研究
  • 213篇经济地理
  • 192篇地理与地理信...
  • 167篇人文地理
  • 167篇地理科学
  • 149篇生态学报
  • 147篇安徽农业科学
  • 13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19篇自然资源学报
  • 111篇地理学报
  • 108篇地域研究与开...
  • 100篇第四纪研究
  • 99篇中学地理教学...
  • 95篇地球信息科学...
  • 93篇测绘科学
  • 92篇测绘通报
  • 88篇地球信息科学
  • 88篇南京师范大学...
  • 86篇环境科学

年份

  • 80篇2024
  • 227篇2023
  • 200篇2022
  • 243篇2021
  • 241篇2020
  • 206篇2019
  • 273篇2018
  • 289篇2017
  • 300篇2016
  • 331篇2015
  • 368篇2014
  • 404篇2013
  • 493篇2012
  • 442篇2011
  • 374篇2010
  • 394篇2009
  • 391篇2008
  • 478篇2007
  • 397篇2006
  • 402篇2005
7,9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山东省经济联系网络分析
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其发展离不开与其它城市和区域的相互联系。山东省内城市间存在着一个由经济、人口迁移、社会相互作用、信息、行政和组织等组成的错综复杂的联系网络。这些联系中,最普遍、最重要的联系是经济联系。本文基于引力模型...
王贝贝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
文献传递
基于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的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
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惯性导航系统(INS,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激光测距技术和数字摄影测量技术集成的直接定位和数据采集系统,是近年...
盛业华张卡叶春
关键词:空间数据立体摄影测量立体图像
文献传递
人文昆仑、凡间天宫--崆峒山丹霞文化初步研究
崆峒山与昆仑山在人文方面的渊源极深,不论是历史,还是神话,它们之间存在着纷乱朦胧,但又扯不断的关系.本文旨在初步理顺这种关系,使它变得较为清晰而明白.与其他道教名山相比,崆峒山具有模拟昆仑天宫的最佳的自然与人文条件.从《...
张忍顺陈致均齐德利王志华
关键词:丹霞地貌地理区位美学特征
文献传递
江苏盐城沿海陆上风电场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探讨
利用保护区历年鸟类监测数据,以及现有风电场环境影响后评价结果,结合保护区生态环境特点,研究了风电场建设对盐城珍禽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和鸟类的影响.结果表明:风电场建立改变了风电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并通过占用鸟类栖息地而...
张益民钱谊
关键词:风电场环境影响评价自然保护区
文献传递
可持续旅游产品研究初探
可持续旅游要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共同增长,而可持续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本文针对国内外可持续旅游评价体系研究出现“瓶颈”的情况,提出以旅游产品为载体进行旅游可持续评价的视角,提出可持续旅游产品的概念,分...
曹步霄
关键词:可持续旅游旅游产品
文献传递
基于协同服务的移动实时测图系统
2012年
针对传统的空间数据测图方法效率低、不适合多群体并行作业的大规模测图工程的缺点,提出基于协同服务的移动实时测图模式,并给出实现模式的系统功能构架以及基于协同交互服务的工作流程。实践证明,基于协同服务的移动实时测图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对于移动测图技术及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海涛高莎莎杜国庆江畅
关键词:实时数据传输
西藏那曲牧区雪灾损失的多因子灰色关联分析被引量:17
2000年
通过那曲地区牧区雪灾的定性分析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 ,以 1 985年、1 995年两次雪灾的平均损失率为参考数列 ;以气温、降水、稳定的积雪日数、草地退化比例、草场实际载畜量、草地超载比例 ,冬储草量作为比较数列 ,对那曲地区雪灾损失进行多因素关联分析。研究结果客观、定量地揭示了雪灾损失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李硕李伟左伟曾志远冯学智
关键词:雪灾灰色关联度分析牧区积雪
海滨湿地景观过程模型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概念框架被引量:6
2013年
景观过程模型是一种基于生态过程的、能够充分展示区域景观格局时空动态演变机制的空间显示模型。由于景观过程模型涉及一系列生态过程,能够揭示特定区域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过程,因此成为区域景观规划、评价和管理的重要手段。湿地景观过程模型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本文针对海滨湿地受海洋潮汐影响、具有高度复杂和动态变化的特征,从理论基础、模型构建重点问题以及基本流程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理解海滨湿地生态系统生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是建立基于过程驱动的景观模型基础;驱动海滨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的生态要素包括水文、土壤、植物群落类型以及气候、地貌等自然地理因素,揭示这些要素空间异质性及其对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是确定景观模型主要生态驱动变量研究的关键。(2)景观过程模型构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模型结构、合适的空间尺度、模型构建方法以及模型校准与应用。景观过程模型必须能够展示空间与过程变化,通常模型包括建立于"元胞"和水平通量基础上的若干个生态系统模型;空间尺度是指"元胞"大小;"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是两种构建景观模型的方法。(3)景观过程模型构建的关键技术是将生态系统模型与GIS计算机系统进行整合。本文研究框架体系主要针对海滨湿地景观过程特点而建立,对于其他湿地景观过程模型研究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刘红玉李兆富
关键词:湿地模型构建湿地管理
滩涂匡围海堤选线对邻近涵闸排水的影响分析——以条子泥西侧岸滩仓东片匡围为例被引量:7
2005年
淤泥质海岸后方大面积的低地平原主要通过海岸上建设的涵闸排水,潮滩匡围对沿海涵闸排水的影响是围垦工程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条子泥西侧岸滩仓东片匡围为例,探讨了不同堤线方案下邻近闸下流槽各种落潮水量组成及其维护闸下排水能力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合理的滩涂匡围堤线方案,在平均潮汛及一般大潮汛时对邻近闸下排水能力影响较小,而在风暴潮或秋季大潮汛时有一定影响,但可以通过若干次冲淤保港来解决。
李加林张忍顺
关键词:涵闸排水
中国北方晚新生代红粘土研究之若干问题被引量:4
2006年
对于中国北方地区晚第三纪以来沉积的红粘土的成因,近年来不少学者通过对其粒度、地球化学及古生物等替代性指标的研究,认为该套沉积物为风尘沉积.通过大量野外考察、理论与室内分析测定,认为粒度、地球化学等指标存有多解性,而古生物证据与所谓风成的干旱化环境不相一致,上述指标并不足以成为红粘土风成的确凿证据.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替代性指标的研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对红粘土成因的确认不能仅局限于青藏高原的可能影响,全球环境的变化才有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参17.
张勇李吉均赵志军宋春晖张军王修喜张建明
关键词:晚新生代红粘土
共78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