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
- 作品数:317 被引量:859H指数:14
- 相关作者:匡敦校季蕾任素琴赵辉高晓华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华北科技学院文法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刑案报道模式应当转变
- 2006年
- 传媒与司法的紧张关系由来已久。如何保障现代媒体在满足大众知情权诉求、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同时,又不伤及司法的独立与公正,这是当今信息化法治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期特邀的三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的关系,谈得相当有新意,希望有更多的媒体从业人员和司法人员关心这样的话题。
- 魏永征
- 关键词:司法媒体监督舆论监督司法独立媒体从业人员新闻舆论
- 从富贵杭州到诗境杭州——杭州城市想象的文学传统被引量:2
- 2012年
- 城市想象是城市呈现于个体的方式。隋唐以来,杭州的城市想象呈现两大传统,"富贵杭州"与"诗境杭州"。"诗境杭州"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白居易、苏东坡等杭州城市建设者是按照诗化、美化、盆景化的标准来建设城市;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士人文化传统在中唐之后实现转型,形成了远离政治但又不离弃现实的"得其中间"的诗性精神。杭州以其独特的城市山林形态迎合、承载了这种诗性精神。明清至今,"富贵杭州"的城市想象日益凸显,当代杭州城市形象建设亟需倡扬"诗境杭州"的想象传统给予平衡。
- 耿波季蕾严威
- 关键词:城市形象
- 苏联解体的传媒因素及其教训被引量:3
- 2011年
-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众传媒在前苏联社会动荡时期扮演着非常特殊的政治角色。本文主要结合苏共前领导人所写的回忆录,试图从传媒因素的视角来观察和研究这场悲剧。
- 李宏
- 关键词:苏联解体
- 2013年度中国传媒法治发展报告被引量:1
- 2014年
- 2013年全年,中国传媒大学媒体法规政策研究中心共搜集到传媒法相关事例800个,本报告在概述本年度出台的有关传媒指导方针和基本法律规定之后,对媒体体制改革与行政监管、互联网治理、信息公开、著作权保护、名誉权保护、舆论监督六个领域作出述评。文中未注明年份的表述均为2013年。
- 郑宁赵泽众章玲魏婷张枨俞彦超钟馨魏永征李丹林刘文杰
- 关键词:法治著作权保护名誉权保护法律规定行政监管
- 方韩骂战背后的微博因素被引量:2
- 2012年
- 微博的发言机制、众多网民参与而形成的开放的生态系统、以及民众持续增长的但又没有其他渠道得以发泄的“参政议政”的热隋,都可能使蒯尊的控制。
- 王四新
- 关键词:生态系统参政议政
- 我国新世纪文化传媒政策的演进及价值取向分析
- 改革开放以来在相关政策立法的引导下,我国文化与传媒领域的发展与改革日新月异。“效率”和“秩序”两大价值取向如何协调与平衡的问题,始终是传媒立法与政策的核心问题。新世纪的文化传媒政策立法,是上述两大价值取向冲突和博弈最为明...
- 李丹林
- 关键词:文化传媒秩序公共利益
- 文献传递
- 丹麦国会监督专员制度考察被引量:1
- 2010年
- 根据国际监督专员协会的界定.监督专员是受理公众对于有关公共行政的决定、行为或疏失的申诉的机构.由国会选举产生.或者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经与国会磋商后任命产生。监督专员的职责在于:保护人民免于行政侵权、权力滥用、错误、疏失、
- 郑宁
- 关键词:国会选举政府首脑国家元首行政侵权权力滥用
- 解放后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贡献及其启示被引量:1
- 2012年
- 艾思奇在解放后,继续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工作,无论是哲学教科书的编写,还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宣传和研究,以及由此参与的哲学论战,无不显示出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对党的理论宣传事业的忠诚。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历史的局限,艾思奇在解放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经验教训,值得后人借鉴。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整理,概括解放后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归纳他留给后人的启示。
- 冯波郭晶婧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 试论日美同盟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关系
- 2015年
- 日美两国间的双边同盟是冷战时期的产物,同时更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推行其遏制政策的重要工具。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核心盟国,积极充当了美国全球战略的急先锋。日美同盟的存在、延伸与强化,不仅起到遏制苏联,保护日、美在亚太地区经济、安全利益的作用,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干扰,甚至埋下了破坏东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种子。
- 张温文
- 关键词:日美同盟中国和平发展
- 论孙中山的宣传思想被引量:3
- 2008年
- 晚年孙中山高度重视宣传在革命和建国中的作用,对宣传的概念和内涵、宣传与革命的关系做了深刻的论述。报刊宣传与党员宣传是孙中山最为关注的两种宣传方式,他对两种宣传方式的作用都做出了积极的评价,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重视报刊宣传向重视党员宣传转变是晚年孙中山宣传思想的显著特征。孙中山还注意探讨宣传技巧,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孙中山的宣传思想不仅应被视为其革命建国思想的组成部分,而且在中国近代政治传播史中也应占有一席之地。
- 白文刚郭琦
- 关键词:孙中山报刊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