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 作品数:1,612 被引量:1,363H指数:16
- 相关作者:陈巧林徐慧娟李楚芳侯红明卢圣贤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以茚地那韦和羟基化茚地那韦为基础的复方抗疟药的临床前研究
- WHO把疟疾列为世界三大传染病(艾滋病、疟疾、结核病)之一,全球每年3-5亿人发病,每年因疟疾死亡人数约300万。全球范围内疟原虫广泛对氯喹和磺胺类耐药。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延缓抗性产生,WHO倡导抗疟药联合使用。市场上主...
- 关键词:
- 关键词:复方抗疟药复方制剂
- 有机分子催化的吲哚并吡喃衍生物的不对称合成
- 楼沁鑫刘国凯赵军岭
- 皮肤细胞如何成为神经细胞?
- 2017年
- 如何把皮肤细胞变成神经细胞?这是2005年Science 125周年庆时提出的125个科学前沿问题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已有的一些成纤维细胞向神经细胞转分化的研究,包括神经元以及其他神经细胞的诱导,各种诱导方法以及诱导策略.目前皮肤细胞成为神经细胞在实验室中已成为现实,但要走向临床还有很长的路.
- 裴端卿
-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
- 五氟化硫取代苯并吡喃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式Ⅰ结构特征的五氟化硫取代苯并吡喃类化合物或者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立体异构体或其前药分子。该类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抑制COX‑2酶的作用,对炎症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本发明的化合物或者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
- 张艳梅约翰·J·泰勒米琦·托特雷拉涂正超刘小蓉王贻灿刘健齐温鼎生陆鑫陆永志
- 文献传递
- 杂环炔苯类化合物及其药用组合物和应用
- 一种如式(Ⅰ)所示的杂环炔基苯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立体异构体,以及其在制备治疗或预防肿瘤的药物中的应用。该化合物可以克服Gleevec诱发的耐药。<Image file="DDA000028442520000...
- 丁克王德平裴端卿张章沈梦婕罗坤冯玉冰
- 文献传递
- 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表达的siRNA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EGFR基因表达的siRNA,其核苷酸序列为以下双链RNA分子中的任一种:正义链:5’-GGCUGGUUAUGUCCUCAUUGCCCUC-3’,反义链:5’-GAGGGCAAUGAGGACAUAAC...
- 张必良李艳
- 文献传递
- HIV蛋白酶抑制剂衍生物在制备抗肿瘤药中的应用
-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疾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日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肿瘤化学治疗(以下简称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三个基本手段之一,但是使用的化疗药物存在毒副作用大、不断产生耐药等问题。因此,寻找新的毒副作...
- 关键词:
- 关键词:抗肿瘤药肿瘤化学治疗
- 二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血管生成抑制作用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寻找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的二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并探讨其初步构效关系。方法以苯酚类化合物、1,3-环己二烯为原料在对甲苯磺酸的催化下反应得到烷基化产物(2-环己烯基)-苯酚类化合物2a^2 e和环合产物六氢二苯并呋喃类化合物3a^3 e;2a^2 e在二(氰基苯)二氯化钯作用下环合得到1,2,3,4-四氢二苯并呋喃类化合物4a^4 e。以HUVEC、A549、Bel-7402和MCF-7为测试靶细胞,采用MTT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抑制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筛选。结果共合成了10个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M S谱确证,3b^3 e和4b^4 e为新化合物。其中,化合物4 c、4 e对HUVEC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并且对HUVEC具有显著的选择性。结论苯环上的羟基、烷基取代以及它们的取代位置对抑制HUVEC细胞增殖有重要影响;[4a,9a]的碳碳双键可能对化合物抑制HUVEC增殖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 欧英勇刘昕陈少鹏陆鑫贾娴周国春
- 关键词:二苯并呋喃HUVEC血管生成作用构效关系
- 识别PASD1抗原短肽的TCR
- 本发明涉及一种识别PASD1抗原短肽的TCR。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特异性结合衍生自PASD1抗原的短肽QLEERTWLL的T细胞受体(TCR),所述抗原短肽QLEERTWLL可与HLA A0201形成复合物并一起被呈递到...
- 李懿陈安安
- STAT3抑制剂作为抗肿瘤药物
- 该院成功发现一个在临床使用多年的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B037)可以有效地抑制STAT3的核转移、选择性阻断JAK-STAT3信号通路,并诱导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并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课题组...
- 关键词:
-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药代动力学肿瘤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