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中心血站 作品数:31 被引量:58 H指数:4 相关作者: 王超英 代长青 马静瑶 蒋瑞 郑滢 更多>> 相关机构: 淮北市卫生防疫站 淮北市卫生局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活性氧在血小板储存损伤引起的GPIbα酶切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活性氧(ROS)在血小板活化和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在发生活化和凋亡时伴随有糖蛋白(GP)Ibα酶切,血小板储存损伤(PSL)主要由血小板活化和凋亡引起。本研究主要探讨ROS在PSL引起的GPIbα酶切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取健康志愿者单采血小板,(22±2)℃震荡,分别在保存的1、3、5 d用无菌接管机取一定量血小板,离心得到沉淀和上清,上清用酶标仪检测糖萼蛋白(GC);沉淀用缓冲液重悬,经洗涤2次后得到洗涤血小板;洗涤血小板与不同的检测探针孵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OS浓度、线粒体跨膜电位去极化、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和P-选择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磷酸化。结果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PS外翻和线粒体跨膜电位去极化逐渐增多,血小板胞内ROS浓度逐渐增多,p38 MAPK磷酸化逐渐增多、血浆中GC含量逐渐增多;ROS拮抗剂抑制血小板胞内ROS增多、抑制p38 MAPK磷酸化、减少血浆GC含量;p38 MAPK抑制剂抑制p38 MAPK磷酸化和减少血浆GC含量,不抑制ROS浓度增加。结论 ROS在PSL引起的GPIbα酶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ROS可能通过活化p38MAPK进而引起GPIbα酶切。 陈修山 胡萍 蒋浩琴 陈淑英 胡玲玲 王志成 蔡枫关键词: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活性氧 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毛细管电泳法分析人血清白蛋白 2010年 目的:建立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测定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 in,HSA)的方法。方法:HSA经异硫氰酸荧光素衍生后,在硼砂-硼酸缓冲体系中(pH8.6),于未涂层石英毛细管柱内(50 cm×75μm i.d)分离,在激发波长488 nm,测定波长520 nm下进行荧光测定。结果:HSA在2.0-2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测限为0.5 mg/L,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为9.78%。10 m in内可完成一次毛细管电泳分析。结论:方法快速灵敏,可用于血样分析。 郭滔关键词:毛细管区带电泳 激光诱导荧光 人血清白蛋白 丙肝患者与合并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分析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与丙型肝炎病毒(HCV)单独感染人群的免疫功能差异,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28例丙型肝炎合并HIV感染者和30例单纯HC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第三代ELISA夹心法检测抗HCV抗体,荧光定量PCR法定量检测HCVRNA,流式细胞仪计数外周血CD4+、CD8+细胞,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结果:28例合并感染者中有9例抗HCV抗体阴性。合并感染者HCVRNA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单纯HCV感染者,CD4+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单纯HCV感染者,ALT(54.1U/L∶33.5U/L,P=0.000)、AST(55.2U/L∶35.5U/L,P=0.018)均明显高于单独感染组。结论:检测HCVRNA及相关免疫功能对于丙型肝炎合并HIV感染者的治疗、减缓肝病的进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代长青 黄升海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 艾滋病病毒 免疫功能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血浆成分及白细胞残留量的影响 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有效成分及残留白细胞含量的变化,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应用去白细胞四联血袋采集全血分离制备成新鲜血浆,加入1μmol/L亚甲蓝,置4℃、光照度30 000~35 000Lx的可见光下左右摆动照射30min。留取白细胞滤过前和亚甲蓝光照处理后新鲜血浆各10ml,分别计数白细胞并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和血浆总蛋白含量,同时计算有效成分回收率。结果经MB-P病毒灭活后新鲜血浆中Ⅷ因子和Ⅴ因子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其他凝血因子活性减少不明显(P〉0.05);残留白细胞计数由(5.72±1.56)×106个/U下降到(1.14±0.37)×104个/U(n=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滤除白细胞和亚甲蓝光化学灭活病毒法对新鲜血浆处理前后的主要成分影响不大,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王超英关键词:血浆病毒灭活 白细胞滤除 新鲜血浆 凝血因子活性 淮北地区血站血液检测ELISA法弱阳性标本与PCR测定结果的比较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献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ELISA弱阳性标本与PCR检测HBV-DNA结果的符合程度,为献血者获得更准确的检测结果,以及为临床提供更安全的用血服务。方法对50例献血者HBsAg检测ELISA弱阳性标本与PCR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0例献血者HBsAg检测ELISA弱阳性标本的PCR检测19例阳性,31例阴性,两者有相关性但也有差异。结论临床须提高ELISA血液筛查试剂检测灵敏度,积极改善其检测特异性,为献血者提供更准确的检测结果。 郭滔 程训民 刘飒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 弱阳性 PCR检测 优质护理对无偿献血者护理效果及血液质量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无偿献血者护理效果及血液质量的影响,以期为血站无偿献血者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持。方法此研究选取2023年1月-2023年6月实施优质护理前在安徽省淮北市中心血站进行献血的500名无偿献血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23年7月-2023年12月实施优质护理后在该血站进行献血的500名无偿献血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无偿献血者负面情绪、血液报废率、献血反应引起不足量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前两组无偿献血者S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护理干预,两组无偿献血者SAS评分得到显著改善(P<0.05),且护理后观察组无偿献血者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液报废率、献血反应引起不足量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无偿献血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显著改善无偿献血者负面情绪,降低了血液报废率、献血反应引起不足量发生率,献血者护理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结合各血站实际情况,优质护理可推广应用于无偿献血者。 李颖关键词:无偿献血 优质护理 血液质量 负面情绪 血站质量控制实验室的设计与论证 2003年 许韦关键词:血站 实验室 献血后皮下瘀血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被引量:2 2009年 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如静脉穿刺方法不佳或献血后按压不当,均可导致献血后皮下瘀血,轻者可给献血者造成心理负担,大面积的瘀血可给献血者带来疼痛等痛苦,甚至影响血站的声誉,给无偿献血工作带来困难。现对献血后皮下瘀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现介绍如下。 郑滢关键词:献血者 皮下瘀血 护理措施 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分析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了解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输血相关传染病指标的情况,为建立一支低危、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淮北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血液检测的不合格率,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而逐步下降,初次献血者、2次献血者和3次及以上献血者分别为11.69%、6.24%和5.36%(χ2=184.58,P&lt;0.01);除 ALT外,HBsAg 、抗-HCV、抗-HIV和抗-TP 4项检测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复献血的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低于初次献血者,是低危献血人群,应加大重复献血者队伍的组建力度,保障血液安全。 王超英 蒋瑞关键词:初次献血者 重复献血者 血液筛查 血液安全 Mg^(2+)浓度在血型反鉴定试验中溶血作用机理初探 2007年 目的:探索Mg2+浓度对血型反鉴定试验中溶血作用的机理。方法:在实验中用枸橼酸磷酸二氢钠抗凝剂代替盐水配制红细胞悬液,螯合血清中Mg2+,通过Mg2+浓度的变化,观察溶血现象的变化。结果:通过加入枸橼酸磷酸二氢钠抗凝剂螯合血清中Mg2+,可以减少血型反鉴定试验中溶血的发生。结论:在血型反鉴定实验中,可以用抗凝剂代替生理盐水做介质,降低溶血发生率。 代长青关键词:血型鉴定 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