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阿坝州川西林业局

作品数:13 被引量:317H指数:10
相关作者:蒋先敏周珠丽李维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土壤
  • 4篇群落
  • 3篇亚高山
  • 3篇云杉
  • 3篇杉林
  • 3篇冷杉
  • 3篇不同林龄
  • 3篇川西亚高山
  • 2篇凋落
  • 2篇凋落物
  • 2篇增温
  • 2篇针叶
  • 2篇针叶林
  • 2篇苔藓
  • 2篇青藏高原
  • 2篇青藏高原东缘
  • 2篇群落结构
  • 2篇岷江冷杉
  • 2篇冷杉林
  • 2篇交错带

机构

  • 13篇阿坝州川西林...
  • 6篇中国科学院成...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2篇四川省林业科...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理县林业局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阿坝藏族羌族...

作者

  • 7篇蒋先敏
  • 5篇刘庆
  • 3篇张健
  • 3篇尹华军
  • 2篇郭宁
  • 2篇邢韶华
  • 2篇林波
  • 2篇崔国发
  • 2篇姬文元
  • 2篇汪明
  • 2篇黄玉梅
  • 1篇赵春章
  • 1篇闫帮国
  • 1篇魏宇航
  • 1篇李娇
  • 1篇缪宁
  • 1篇陈亚梅
  • 1篇李红霞
  • 1篇蔡小虎
  • 1篇闵安民

传媒

  • 5篇生态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林龄云杉人工林的根系分泌物与土壤微生物被引量:72
2014年
采用野外原位收集方法,对川西米亚罗林区不同林龄(9、13、31年)的粗枝云杉人工林根系分泌物和土壤微生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粗枝云杉人工林根系的单位质量、长度、面积及根尖分泌速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9年生云杉林的分泌速率显著大于13年生和31年生云杉林.13年生云杉林的根系活力显著小于9年生和31年生云杉林.不同林龄粗枝云杉人工林的根际土、非根际土微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存在显著差异,根际土表现为31年生>13年生>9年生,非根际土为13年生>31年生>9年生.随林龄的增加,粗枝云杉的根际土细菌、真菌、放线菌磷脂脂肪酸含量及总量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而非根际土细菌、真菌磷脂脂肪酸含量、总量及真菌/细菌呈低-高-低的趋势.粗枝云杉根系对土壤MBC、MBN及功能群磷脂脂肪酸含量具有正根际效应.
李娇蒋先敏尹华军尹春英魏宇航刘庆
关键词:粗枝云杉根系活力
森林资源质量状况评价方法及其在川西米亚罗林区的应用被引量:24
2010年
为明确每一森林小班内森林资源的质量状况,以便为林场采取合理的森林经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森林小班调查内容为基础,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专家咨询,构建了一套森林资源质量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简便易行、贴近生产实践的森林资源质量状况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由森林的自然性、森林生产力的维持能力和森林群落的结构完整性与稳定性3个方面构成,包括林分起源、龄组、林分密度等15个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并引入黄金分割理论,结合专家意见、相关标准规范划分了各评价指标的评价级别及其得分。整个林场森林资源质量状况等级根据森林小班评价结果的加权得出。以川西林业局管辖的301林场和303林场为例进行了评价试用,结果表明:301林场的一级质量小班数比例为45.65%,森林资源质量状况评价得分为0.59,评价级别为二级(一般);303林场的一级质量小班数比例为64.80%,森林资源质量状况评价得分为0.63,评价级别为一级(好)。结合有关研究成果和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认为评价结果能较客观地反映森林资源质量的真实状况,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探讨了本方法在森林资源质量状况评价研究中的优缺点。
郭宁邢韶华姬文元崔国发泽郎根汪明薛樵蒋先敏
关键词:森林资源黄金分割层次分析法
增温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内不同光环境下红桦和岷江冷杉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被引量:54
2008年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是青藏高原东部高寒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森林类型。开展亚高山针叶林不同树种对气候变暖响应差异的研究,可为预测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亚高山针叶林植被组成和森林动态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以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两种主要树种——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为研究材料,采用开顶式增温法(Open-top chamber,OTC)模拟气候变暖,研究了增温对全光条件和林下低光环境中(约为全光的10%)生长的红桦和岷江冷杉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在人工林环境下,OTC使增温框内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分别升高了0.51和0.33℃;而在林外空地处,OTC使二者分别升高了0.69和0.41℃。研究结果显示,增温总体上促进了两种幼苗的生长和生理过程,并促使幼苗将更多的生物量投入到其同化部位——叶,使幼苗的根冠比(R/S)显著降低。增温通过增加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和表观量子效率等光合参数,促进了幼苗的光合过程和生长。然而,增温对两种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效果与植物种类及其所处的光环境有关。增温仅在林外全光条件下显著影响红桦幼苗的生长和生理过程。岷江冷杉幼苗对增温的响应与红桦相反,即增温仅在林下低光环境下对岷江冷杉幼苗的生长和生理过程有明显促进作用。这种响应差异可能赋予这两种植物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和竞争优势,从而对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和森林动态产生潜在影响。
尹华军赖挺程新颖蒋先敏刘庆
关键词:红桦岷江冷杉亚高山针叶林
青藏高原东缘乔灌交错带地被物和土壤碳氮储量特征被引量:10
2020年
为揭示青藏高原群落交错带地被物(枯落物和苔藓)和土壤碳、氮过程,以青藏高原东缘典型乔灌交错带云杉针叶林、云杉针叶林—高山柳灌丛交错区(乔灌)和窄叶鲜卑花灌丛3个林型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对地被物、土壤的采样分析,研究了乔灌交错带地被物和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3个林型的地被物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大小顺序为乔灌>针叶林>灌丛,有机碳大小分别为28.73,19.96,5.31 t/hm^2,全氮储量大小分别为0.96,0.54,0.12 t/hm^2。灌丛0—3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148.37 t/hm^2)显著高于针叶林(118.19 t/hm^2)和乔灌(114.93 t/hm^2),而土壤全氮储量大小顺序则表现为灌丛(19.53 t/hm^2)>乔灌(14.60 t/hm^2)>针叶林(11.79 t/hm^2),10—2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显著高于0—10 cm和20—30 cm土壤。综合地被物和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3个林型地表有机碳、全氮储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灌丛>乔灌>针叶林,0—3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均显著高于地被物,分别占总储量的80.0%~96.5%和93.8%~99.3%。这些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缘高寒灌丛群落扩张将增加地表碳、氮库,有利于生态系统碳、氮固存。
马志良顾国军赵文强刘美
关键词:枯落物苔藓土壤
连续三年夜间增温和施氮对云杉外生菌根及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以西南亚高山针叶林建群种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加热模拟增温结合外施氮肥(NH4NO325 g N m-2a-1)的方法,研究连续3a夜间增温和施肥对云杉幼苗外生菌根侵染率、土壤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及其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增温对云杉外生菌根侵染率的影响具有季节性及根级差异。夜间增温对春季(2011年5月)云杉1级根,夏季(2011年7月)和秋季(2010年10月)云杉2级根侵染率影响显著。除2011年7月1级根外,施氮对云杉1、2级根侵染率无显著影响。夜间增温对土壤中外生菌根真菌的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施氮及增温与施氮联合处理使土壤中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显著降低,但却提高了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的多样性。这说明云杉幼苗外生菌根侵染率对温度较敏感,土壤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及其群落多样性对施氮较敏感。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域亚高山针叶林地下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月蛟朱利英尹华军刘庆蒋先敏赵春章
关键词:云杉外生菌根侵染率群落多样性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与针叶纯林苔藓凋落物层持水性能研究被引量:16
2009年
采用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浸水法对川西亚高山地区针阔混交林与针叶纯林林下苔藓凋落物的持水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林下苔藓凋落物层储量为10.02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54.96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839.70%;苔藓储量为2.43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11.47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472.23%,吸水速率经过24h从7683.2g/(kg.h)下降为256.5g/(kg.h);凋落物储量为7.59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24.07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317.22%,吸水速率经过24h从8530.1g/(kg.h)下降为321.4g/(kg.h)。(2)针叶纯林林下苔藓凋落物层储量为9.37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45.70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766.05%;苔藓储量为2.13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9.68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454.85%,吸水速率经过24h从6444.4g/(kg.h)下降为231.4g/(kg.h);凋落物储量为7.24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21.20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292.68%,吸水速率经过24h从7004.9g/(kg.h)下降为251.4g/(kg.h)。因此,无论是持水量、持水率,还是吸水速率,混交林都强于针叶纯林。两种林分下,苔藓、凋落物持水率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苔藓、凋落物的吸水速率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
郭伟文维全黄玉梅张健张丹桔刘洋刘旭王伟
关键词:川西亚高山苔藓凋落物持水性能
青藏高原东缘不同林龄云杉林冬季土壤呼吸特征被引量:13
2009年
采用动态密闭气室红外CO2分析法(IRGA),连续定位测定青藏高原东部4种不同恢复阶段的人工云杉林和原始云杉林在冬季(2007.11.01~2008.03.31)的土壤呼吸,用挖壕沟法同步区分土壤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并同步测定土壤5cm温度和水分.结果表明,土壤5cm温度与冬季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显著的正指数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与冬季土壤呼吸的相关性不明显.亚高山针叶林冬季土壤呼吸温度系数Q10值为3.1803~6.5469,不同年龄阶段针叶林的Q10值大小依次为:35a人工云杉林>47a人工云杉林>65a人工云杉林>22a人工云杉林>原始云杉林.22a、35a、47a、65a人工云杉林和原始云杉林冬季土壤总呼吸碳释放通量别为200.16、196.23、166.71、228.47、261.75g(C)m-2,随着森林恢复更新,冬季土壤呼吸通量呈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的拐点出现在47a人工林附近.温度是影响土壤自养呼吸贡献率和异养呼吸贡献率的主要因子,温度与异养呼吸贡献率成负相关.22a、35a、47a、65a人工云杉林和原始云杉林冬季土壤的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碳释放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33.44、134.04、115.97、166.05、199.07g(C)m-2和66.71、62.20、50.73、62.43、62.68g(C)m-2.
周非飞林波刘庆李维民
关键词:人工云杉林土壤呼吸
川西米亚罗林区冷杉林群落特征与生态因子的关系被引量:4
2010年
冷杉林是川西高山峡谷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以米亚罗林区的森林小班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地区天然冷杉林的树高、胸径和蓄积量随不同生态因子的变化趋势及分布格局,并探讨了冷杉林最适宜的分布环境。结果表明:冷杉林的树高和胸径随着海拔的升高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趋势,蓄积量则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呈波动上升趋势,这些现象可能与小环境的变化、人为干扰有关;冷杉林的适宜生态因子范围为:海拔3500~4000m、土壤厚度50~79cm、坡度40°~49°的中、上位阴坡和半阴坡;海拔3800~3900m为冷杉林的最集中分布区域,该区域中影响冷杉林群落特征的生态因子排序为坡位、土壤厚度、坡度、坡向。
郭宁邢韶华姬文元崔国发汪明薛樵蒋先敏
关键词:冷杉林群落特征生态因子
桤木幼林生物量与养分元素的积累特征被引量:3
2016年
通过对林龄1-4年的桤木幼树生物量调查、器官中养分元素N、P、K、Ca、Mg和微量元素Fe、Zn的含量测定及积累量的分析,探讨桤木不同林龄植株的生物量和器官中养分元素分布与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桤木平均木生物量及器官叶、枝、干、根的生物量与年龄呈正相关,生物量增长速率随林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器官生物量构成中,仅干的生物量占单株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着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桤木器官中养分元素含量N>Ca>K>Mg>P>Fe>Zn;N、P、K元素在叶中含量较高,Ca、Mg、Fe元素在根中含量较高。养分元素N、P、K、Ca、Mg、Zn积累量在干中最高,Fe元素积累量在根中最高。桤木林龄1-4年当年养分元素(N、P、K、Ca、Mg)年净积累量分别为17.07 g/株、40.79 g/株、95.82 g/株和106.71 g/株,微量元素(Fe、Zn)当年净积累量分别为335.04 mg/株、577.26 mg/株、1 267 mg/株和1 525.27 mg/株。
任淇赵海蔡小虎王丽王宇闵安民任君芳李红霞
关键词:桤木不同林龄生物量养分元素
岷江冷杉林皆伐后次生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演替动态被引量:22
2014年
为阐明岷江冷杉林皆伐后次生群落的演替过程,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川西米亚罗林区海拔3100—3600 m的阴坡选择岷江冷杉林皆伐后次生演替10、20、30、40和50a阶段的次生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动态进行了研究。不同演替阶段的树木均呈显著聚集分布。按群落中优势种的重要值将该演替序列划分为3个类型:悬钩子-蔷薇灌丛、白桦阔叶林和桦木-岷江冷杉针阔混交林。随次生演替,乔木和灌木种的物种丰富度趋于增加,而草本种的物种丰富度趋于减少;乔木和灌木种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趋于增大,而草本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趋于减小;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趋于增大;乔木层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趋于减小,灌木和草本层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在演替0—40年阶段趋于增大,而在演替50a阶段趋于减小。在该演替序列中,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均呈耐荫种替代非耐荫种的趋势。
缪宁周珠丽史作民冯秋红
关键词: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川西亚高山演替动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