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作品数:2,562 被引量:3,986H指数:19
相关作者:王子今黄朴民袁济喜韩星向世陵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30篇期刊文章
  • 14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30篇历史地理
  • 599篇哲学宗教
  • 485篇文学
  • 186篇文化科学
  • 146篇政治法律
  • 60篇经济管理
  • 53篇艺术
  • 52篇军事
  • 46篇语言文字
  • 21篇社会学
  • 9篇自动化与计算...
  • 7篇农业科学
  • 6篇天文地球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化学工程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40篇文化
  • 124篇文学
  • 99篇政治
  • 87篇儒家
  • 87篇秦汉
  • 70篇汉代
  • 56篇儒学
  • 49篇学术
  • 48篇孔子
  • 47篇社会
  • 44篇哲学
  • 42篇出土
  • 41篇宋代
  • 40篇春秋
  • 37篇军事
  • 36篇诗歌
  • 36篇孙子兵法
  • 36篇老子
  • 35篇道德
  • 32篇论语

机构

  • 2,370篇中国人民大学
  • 23篇西北大学
  • 22篇北京大学
  • 16篇中国社会科学...
  • 13篇北京师范大学
  • 8篇清华大学
  • 8篇中央民族大学
  • 8篇山东师范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植...
  • 6篇中国人民政治...
  • 5篇复旦大学
  • 5篇河北大学
  • 5篇山东大学
  • 5篇四川大学
  • 5篇山西大学
  • 5篇香港科技大学
  • 5篇中国艺术研究...
  • 4篇北京航空航天...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浙江省社会科...

作者

  • 341篇王子今
  • 156篇韩星
  • 140篇袁济喜
  • 126篇黄朴民
  • 91篇孟宪实
  • 88篇梁涛
  • 72篇诸葛忆兵
  • 63篇谷曙光
  • 46篇宋洪兵
  • 43篇黄克剑
  • 40篇向世陵
  • 35篇孙闻博
  • 32篇陈壁生
  • 18篇林光华
  • 18篇崔建华
  • 16篇薛天纬
  • 14篇梁海燕
  • 14篇辛亚民
  • 14篇李肖
  • 12篇陈斐

传媒

  • 93篇文史知识
  • 50篇文史天地
  • 47篇西域研究
  • 46篇南都学坛(南...
  • 43篇中国人民大学...
  • 41篇哲学研究
  • 33篇中国藏学
  • 30篇人文杂志
  • 29篇中国哲学史
  • 26篇秦汉研究
  • 23篇史学月刊
  • 23篇理论界
  • 21篇国家人文历史
  • 20篇中国史研究动...
  • 20篇清华大学学报...
  • 18篇文学遗产
  • 18篇船山学刊
  • 17篇人民论坛
  • 17篇北京大学学报...
  • 14篇唐都学刊

年份

  • 32篇2024
  • 121篇2023
  • 120篇2022
  • 142篇2021
  • 159篇2020
  • 180篇2019
  • 151篇2018
  • 183篇2017
  • 150篇2016
  • 187篇2015
  • 153篇2014
  • 147篇2013
  • 131篇2012
  • 119篇2011
  • 121篇2010
  • 129篇2009
  • 83篇2008
  • 39篇2007
  • 20篇2006
  • 3篇2005
2,5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列女传·母仪传》早期教育故事被引量:2
2009年
成书于汉代的《列女传》是中国最早的妇女史专著。敦煌汉简可见"分列女传书"简文,如果释文不误,可以说明这部著作传播的广泛。《列女传》中《母仪传》中编辑的一组"教训""子孙"的故事,体现出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邹孟轲母"教子事迹,是《列女传.母仪传》中最具亮点的故事。其中也有涉及孟轲"既妻"即"处齐"时事,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有关"孟子之少也"时的教育方式。早期教育主题由礼仪向道德的转变,反映了《列女传》成书前后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考察汉代教育史,确实可以看到相应的例证。而东汉以后家庭中母亲主持的早期教育偏重文化偏重理论的倾向的出现,也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列女传.母仪传》早期教育故事给我们认识汉代妇女的地位和儿童的生活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讨论教育史、家庭教育史、妇女史和未成年人生活史,不应忽略《列女传.母仪传》中举示的以女子为主体的家庭早期教育典范。
王子今
关键词:汉代《列女传》教子道德
梁祝故事与古典悲剧美学中的“以悲为美”被引量:1
2013年
自东汉魏晋以来,受社会动荡影响,文学、艺术、美学以及世人的价值观等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一时期出现了"以悲为美"的审美思潮,为后世中国古典悲剧美学的发展与成熟做出了贡献。梁祝故事即是产生于这一时期的经典叙事文学,并在后世的发展中传承了魏晋美学的审美元素。从梁祝故事可以窥见魏晋六朝的"以悲为美"在广度、深度、延展度上的发展及影响。
李叶楠
关键词:梁祝以悲为美魏晋时期悲剧美学
《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本意发微被引量:10
2013年
“内圣外王”出于《庄子·天下》篇(以下简称《天下》篇),本是一个道家术语,但在今日学术界被广泛用于儒家,认为儒学之理想和目标可以《天下》篇“内圣外王”一语概括之,儒学即“内圣外王”之学。笔者近年关注“内圣外王”的研究,尝试建构更为合理、周全的“内圣外王”研究范式。本文为该研究的第一部分,敬请方家、学者指正。一、以往学术界对《天下》篇“内圣外王”的理解《天下》篇乃讨论古代学术之名篇,向来备受关注,谈《天下》篇鲜有不涉及“内圣外王”者。自民国以来,关于“内圣外王”大致有这样三种观点:
梁涛
关键词:庄子《天下》本意道家
论唐朝的佛教管理——以僧籍的编造为中心被引量:15
2009年
佛教、道教在唐代十分发达,国家如何对它们实施管理,史载有文,但并不清晰。本文通过新近发现的吐鲁番出土文书,论证唐朝政府管理佛教、道教的具体措施,使得这个问题终于明晰起来。把原有编户齐民的方法运用到佛教、道教的管理,厉行人身管理,从而完成了对佛教的全面控制。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中国化问题学界研究已久,在思想中国化的同时,也有管理的中国化问题。这对于佛教历史研究亦有启发。
孟宪实
关键词:佛教吐鲁番出土文书
邾国故城新莽铜诏版和铜环权简论被引量:4
2018年
邾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邹城市峄山镇纪王城村周围,是东周时期邾国的都城和秦汉至两晋时期的邹县(驺县)县治,作为都城和县城使用的时间长达1100年(公元前614年至公元556年)。2017年6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时,在一眼西汉水井(J3)内出土了8件新莽时期的铜度量衡器,包括衡1件、权4件、诏版2件和货版1件。每件铜器都有铭文,显示可能铸造于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铭文内容与文献记载的新莽改制有关。为了充分论证这批铜器的学术价值,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文化遗产研究院在9月2日举办了专家座谈会,与会学者对这批铜器的铭文内容、制作与使用情况,及其所反映的新莽改制的历史评价和度量衡发展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批新莽铜器是迄今为止首次经过科学发掘出土,也是一次性集中发现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汉代度量衡器,制作精良,保存较完好,铭文字数多,透露的历史信息丰富而重要,为研究西汉末年王莽代汉并实行货币和度量衡制度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我国度量衡发展史等问题,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另外,这批铜器出自邾国故城遗址的宫殿区"皇台"之上,证明"皇台"范围内应存在汉代官署区,这对研究遗址的城市布局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下一步的田野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在此次专家座谈会成果的基础上,本刊约请与会学者对这批重要的考古新材料进一步加以研究,从不同角度阐释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现将初步的研究收获予以发表,希望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也期待相关研究的继续深入。
王青马新王子今方辉白云翔孙机苏荣誉熊长云
清华简《厚父》与中国古代“民主”说被引量:10
2018年
"民主"—"天惟时求民主",是三代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包括"做民之主"和"为民做主"两个方面,二者互为联系又各有侧重;前者突出治民、教民,后者强调保民、养民,并呈现为从强调治民、教民到重视保民、养民,从提倡刑罚到主张"明德慎罚"的变化。清华简《厚父》反映的是夏人包括殷人的思想,属于"民主"说中的治民、教民说,其对典刑的推崇,对民众的不信任("民心难测"),与周人重视保民、养民的"敬德保民"说有较大的不同。《厚父》的发现,对了解古代"民主"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民主"说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母题,春秋以后从中发展出民本说、民本君本混合说以及君本说,以往学者仅仅从民本说对古代政治思想做出解读,是难以对其做出全面、准确把握的,由民本转向民主才是追根溯源。
梁涛
关键词:民主民本荀子
“忠孝”与“孝忠”:中国道德史的考察被引量:13
2015年
"忠"和"孝"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双轨,长期发生重要的社会伦理承载作用。自秦汉帝制政体形成之后,"忠"成为政治道德的基本原则。而"孝"与"忠"的结合,得到"移孝作忠""以孝事君"的解说。"忠孝"一体的道德宣传及社会不同层面程度有异的认同,成为中国思想史中影响久远的文化现象。"忠孝"和"孝忠"是古代文献遗存中的两种表述形式。在中国传统道德的主流形态中,"忠"通常占据着更重要的地位。而所谓"移孝于忠"与"求忠出孝",又体现出"忠"和"孝"的特殊关系。
王子今
关键词:忠孝孝忠政治道德社会道德
行走的秦汉少年——教育史视角的考察
2020年
秦汉时期是交通建设取得突出进步的历史阶段。大一统政治文化格局的确定,使得行旅的空间和知识的幅面空前扩展。未成年人也在多种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下,通过行走实践开创了新的获得见识的学习路径。他们的人生知识、社会知识、地理知识、自然知识均因交通行为大为增益。以求学为目的的行旅生活,更直接与文化继承、文化传递相关。社会的交通开发、交通建设为教育的进步创造了条件。从教育史的视角考察,秦汉未成年人主动或被动地推进交通发展,参与交通实践,并以"行走为学"的方式、增益了知识,成就了学业,充实了人生,也丰富了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涵。
王子今
关键词:行旅远方教育史
商鞅“农战”政策推行与帝国兴衰——以“君—官—民”政治结构变动为中心被引量:6
2020年
商鞅推行“农战”政策,是秦国家体制“战国模式”构建的重要组成。“农战”重“法”,与“赏罚”形成整体性关联,着意构建“君—民”联结,塑造“农战之士”。秦惠文王以降调适“君—官”层面,宗室、大臣势力重振,“富强也资人臣”状况逐渐呈现。至吕不韦执政,政策出现较大波动。始皇帝统治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事皆决于法”,并尝试“农战”政策调整。后期转向“外攘四夷”,严酷役使民众,“农战”政策效能不再。二世统治亦分前后两期。前期继续始皇事业,“用法益刻深”,摧折“君—官—民”联结,山东“新地”掀起反秦浪潮。后期“行督责之术”,以“术”辅“法”,破坏故秦之地政治结构,帝国终至覆亡。“农战”政策推行,并非直线向前,而与秦政相互作用,呈现一定幅度的波动。相关探讨或为秦国崛起至帝业兴衰的历史进程提供认识线索。
孙闻博
关键词:商鞅农战
甘泉方家河岩画与直道黄帝传说——上古信仰史与生态史的考察被引量:1
2014年
陕西甘泉方家河直道考察发现类似河南新郑具茨山的岩画遗存,其上古信仰史料意义值得重视。许多学者认为,具茨山岩画与黄帝传说有密切关系。而汉武帝北边之行后曾有祭祀桥山黄帝陵的举动。考察陕北地区与黄帝传说有关的遗存,应当将方家河岩画置于以直道为连贯带的信仰体系之中。《焦氏易林》所谓'天门帝室,黄帝所直',或许也可以作为我们理解直道文化象征意义的线索。据《史记》卷一《五帝本纪》,黄帝'披山通道~①,未尝宁居','抚万民,度四方'~②,这位部族联盟的领袖既是上古交通事业的开拓者。
王子今
关键词:上古传说岩画信仰
共23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