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品数:92 被引量:131H指数:6
相关机构: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文化科学
  • 18篇政治法律
  • 17篇哲学宗教
  • 12篇历史地理
  • 7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5篇政治
  • 14篇思想政治
  • 14篇教育
  • 14篇高校
  • 11篇主义
  • 10篇政治教育
  • 10篇治教
  • 10篇思想政治教育
  • 10篇文化
  • 8篇马克思主义
  • 8篇教学
  • 7篇教师
  • 6篇中国共产党
  • 6篇思政
  • 6篇乡村
  • 6篇课程
  • 5篇大学生
  • 5篇中小学教师
  • 5篇小学教师
  • 5篇民国

机构

  • 90篇德州学院
  • 2篇辽宁大学
  • 1篇江南大学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安徽工程大学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 1篇潍坊护理职业...
  • 1篇广东生态工程...

作者

  • 2篇陈伟
  • 1篇李霞
  • 1篇李海青
  • 1篇李双
  • 1篇张进

传媒

  • 32篇德州学院学报
  • 2篇山东社会科学
  • 2篇文教资料
  • 2篇聊城大学学报...
  • 2篇教书育人(高...
  • 2篇济宁学院学报
  • 2篇思想政治课研...
  • 2篇时代人物
  • 2篇西部学刊
  • 2篇青年与社会
  • 2篇山东农业工程...
  • 2篇豫章师范学院...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世纪桥
  • 1篇理论观察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经济师
  • 1篇河南农业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新西部

年份

  • 9篇2024
  • 18篇2023
  • 15篇2022
  • 21篇2021
  • 10篇2020
  • 10篇2019
  • 7篇2018
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学界关于《巴黎笔记》中人之本质问题的争论——以本质的他者性为视角
2021年
《巴黎笔记》中关于人之本质的论述是抽象的、理想性的,还是具体的、现实性的,是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立足于本质的他者性为我们考察这场争论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新视角。要获得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必须以他者为中介。以动物为他者,"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显示出的是具体性;以后来的马克思为他者,《笔记》中关于劳动的理解具有明显的抽象性、一般性和理想性。他者性的分析方法实质上是辩证方法论在理解本质问题上的具体运用。类本质与个体本质的关系也是他者性的,以动物为他者,人作为类的抽象性和作为个体的抽象性是直接统一的。只有以他人为他者,人的本质才表现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历史观,劳动只是一个考察历史的思维起点,由此出发,完全可以导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人的本质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个性和共性的统一、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李文峰刘丽
关键词:他者
基于协同学的“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路径被引量:23
2019年
"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协同育人和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关键在于以协同学为引领,构建理念引领、课程融合、队伍协同、共享平台、制度保障"五位一体"的大思政格局,解决思政资源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信息孤岛等问题,形成高校思政教育360度大熔炉的教育合力。
刘印房
关键词:协同学思政课程
困境中前行:近代中国国民海洋观念的觉醒与深化被引量:1
2022年
鸦片战争后,由于部分有识之士的呐喊、晚清海防教育的初步发展以及近代出版业的兴起等原因,近代中国国民形成了以海防观为主的海洋观念。但这一观念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和保守性。甲午战争后,西方海权观念传入中国,近代国民的海洋观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其发展历程来看,近代国民的海洋观念是不断深化的,既有对传统海洋观的反思,也有对西方海洋观的探求,近代中国国民海洋意识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缓慢前行。
袁博
关键词:觉醒
论抗战时期艾思奇对叶青哲学的批判
2024年
抗战时期艾思奇对叶青哲学的批判,主要围绕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形式逻辑与辨证逻辑的关系、辩证法与演绎法和归纳法之间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这些批判,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阐明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推动了党的建设,增强了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心。
田福宁孙文杰
关键词: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探索
2018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效果之间的巨大落差逼迫人们不断探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路径。以体验式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理念和方法,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实践,把生活体验和思维体验结合起来,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而且也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李松雷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
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
2024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增进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增量赋能作用。形塑中国人民特有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建设的现实诉求,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现方式。
刘文霞张东悦
关键词:文化认同共同体建设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现状探析
2023年
当前,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近两年来,软性历史虚无主义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立足于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现状、存在不足及下一步研究空间等方面进行探析,以期指出目前国内学界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整体进展情况。
汤敏
关键词: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困难的百年华变及其基本经验
2023年
中国共产党在应对重大困难的百年历程中实现了人民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到重建根据地,从无全国政权到掌握全国政权,由整体力量薄弱到实力俱增,从生死攸关到民生重点的百年华变。与之相随,中国共产党在应对重大困难的认识层面、政治层面、组织力量层面、方法层面和精神层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田福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从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汲取乡村文化振兴的力量被引量:3
2023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而乡村文化振兴则是这一战略的铸魂工程。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振兴乡村文化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成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铸牢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带领乡村文化振兴、抓党建强服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李文静蔡青
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指向被引量:12
2023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这一思想。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一结合?它具有怎样的理论指向?有研究者从文化思想的宏观视角,表达了深刻的理论洞见,却忽视了这一主张提出时的具体时空情境,以致偏离了二者结合的本质及特征。事实上,从性质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中国的一项文化政策,其出发点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其理论指向在新时代体现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回应时代理论需求的结果。在与西方理论竞争中,中国文化相关理论的竞争力还不够强,也不能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因此,中国文化理论的供需矛盾形成了当前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困境。这一困境引起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激发了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国文化理论的思想动力。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文化发展政策,绘制中国文化发展蓝图,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理论创新方法,扎根中国历史经验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理论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系统理论,是包含了文化问题域、文化主体论、方法论、知识论、功能论等系统化的新时代文化理论。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发展路线图,为中国孕育了新文化生命体,也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了文化理论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方法内容,是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的关键线索。
黄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政策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