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
- 作品数:104 被引量:135H指数:5
-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 西域求法高僧义净故乡与葬地新证
- 2023年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释义净,其乡贯旧多据唐中宗《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之说,定为范阳;日本武田章《义净の出生地に就いての考》(《山下先生还历纪念东洋史论文集》)及王邦维先生《唐高僧义净生平及其著作论考》一书中,始据多种史料,考为齐州(今山东济南)。王先生又举《义净塔铭》“齐州山莊人”之语,疑“山莊”为“山茌”之误:“义净生在齐州山庄。山庄一地,名不见经传,很使人怀疑是‘山茌’一名之误。古书‘庄’字常写作‘莊’或‘庒’,与‘茌’字形状非常相近。而唐初齐州所辖数县,山茌正是其中之一,位置在州治历城之西,即今济南市西的长清县。义净后来七岁时入齐州城西四十里许的佛寺里出家,也恰好在这一带。这样看来,义净极可能就是齐州山在人。”
- 周郢
- 关键词:圣教序义净出生地
- 《三国演义》与泰山被引量:1
- 2021年
- 泰山地区的方志、碑石、谱牒之中,不乏关涉三国的记述,并有众多的遗迹留存至今,此为《三国演义》故事与当地风土相绾合而产生。而另一类遗迹则来自另外系统的三国故事,亦即小说史家所言"柴堆三国"。二者皆体现了三国文化对泰山地域的巨大影响。
- 周郢
- 关键词:《三国演义》三国文化
- 碧霞元君泰山洞府遗迹溯源
- 2024年
- “试问黄华洞,何年栖碧霞。”([清]梅枝凤《黄华洞》)地处泰山奥区的后石坞,是一处碧霞元君信仰的圣区,此处“三面皆万仞峭壁,重重相抱。阁所倚为华盖石,色如积铁,耸立于右,………泰山幽胜无过于此”([明]冯时可《登泰山记》)。相传为玉女修真之所,坞中有黄花洞、莲花洞及元君墓、白猿墓等众多胜迹。而这些玉女仙迹的形成,则与明中叶兴起的宝卷文学密迩相联,显现着民间信仰对泰山神圣空间塑造的重大影响。
- 周郢
- 关键词:明中叶碧霞元君宝卷玉女
- 薛宸·广大乡·岱岳寺——泰山北朝刻经及其相关问题初探被引量:4
- 2018年
-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为北朝著名刻经。据清李文藻著录,刻经之后原有"薛宸"刻名。薛宸其人无考,北碑中"宸"字形多与"震"相似,《北齐书》中有薛震,为武平中郡守,河东薛氏世多奉佛,薛震或为经石峪经主之一。另与刻经相关之广大乡及岱岳寺,均据史籍考其所在。
- 周郢
- 泰安肥城三娘娘庙村历史变迁考论
- 2024年
- 大汶河北岸泰安肥城汶阳镇城台村的更名体现了村落自然、人文环境及其演变,记载着该村“台”与“城”的自然与文化特点。明末清初,驿道开通,该村成为渡河之关键,具有保佑渡河安全职司的三娘娘庙重要性凸显出来。康熙年间,钦差大臣王士禛为龙女祠赋诗,使其影响大增,成为该村的独特标识,于是城台村更名为三娘娘庙村。
- 刘兴顺马金永
- 试论泰山“政治山”地位的形成被引量:3
- 2020年
- 泰山作为著名山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在泰山诸项文化元素中,尤为"政治山"的特点最为突出。先秦秦汉时期,泰山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渐同国家政权发生关系,遂由一座自然山渐成一邦之望、四岳(后为五岳)之一乃至五岳之首,并进而发展成帝王通过封禅告祭用以宣示其君权神授的舞台,泰山亦因之成为体现历代王朝治乱兴亡的晴雨表。
- 周郢
- 关键词:封禅五岳
- 除魅与离心:晚清泰山祈雨礼的变异被引量:2
- 2013年
- 咸丰朝以降,晚清官方的泰山祈雨(雪)礼出现了明显的变异。这一祈雨礼不再配有皇帝亲撰的祝文,从而在国家礼仪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由于泰山祈雨的结果不能及时如愿,清廷开始试用西方传来的农业灌溉技术,由此开启了泰山从神圣走向世俗的去魅之路。然而,从此泰山祈雨礼逐渐沦为地方官员借以谋取私利的工具,遮蔽了"礼治"体制承载的君恩与公义。晚清泰山祈雨礼呈现的"去魅"与离心,表明"神道设教"之道难以应对当时中国面临的实际困境,而政治文化信仰的陨落隐然成为晚清"礼治"的深层危机。
- 李俊领张琰
- 关键词:晚清祈雨礼治神道设教
- 占绝名山是此村——泰山樱桃园山庄史述被引量:1
- 2015年
- 清末樱桃园之开发,系泰山农业史上重要内容。泰安人鲁泮藻父子于傲徕山峰麓购一瘠土,经过引水灌溉及开拓垦种,"由是田无恶岁,禾黍所收,每过山下膏腴之倍"。又于园内遍植果木,樱桃尤为特产。复依山设景,装点园林,"一时名流硕彦觞咏其间",所辑《桃源村艺文录》一编,在泰山文学创作中留下浓重一笔。进入民国初年,由于时局动荡,樱桃园惨遭兵火涂毒,渐趋衰颓。
- 周郢
- 关键词:樱桃园
- 泰山支脉徕山四禅寺、法云禅寺、青云寺之关联探析——兼徂徕山“大寺”“小寺”“旧寺”得名考
- 2024年
- 在徂徕山西麓集中分布着四禅寺、法云禅寺、青云寺三座古寺,当地民众分别称其为“大寺”“小寺”“旧寺”。研究发现,这三座寺庙间有着十分紧密之关联。“旧寺”实为金代僧人法润、福登等人初来徂徕山时的结庵之地,后因诸僧皆迁往新建成的四禅寺修行,此庵遂荒废为“旧寺”。而因金代的四禅寺重修另选新址,故古四禅寺旧址荒废,直到明代时才又在其废基上建起了法云禅寺。二寺同根同源,因法云禅寺之规模不及金大定年间建成的四禅寺,故民众习惯将法云禅寺称为“小寺”,四禅寺则被称为“大寺”。
- 蒋明超
- 民国“盗跖”河神化与泰山民间意识的演变被引量:2
- 2012年
- "盗跖"在清代被民间社会塑造为神灵,私祀于泰山,一度与官方河神金龙四大王产生关联。民国时期,由于泰山民间的"常门"信仰与扶乩降神的特殊因缘,作为"盗跖"化身的灵蛇"柳大王"代替了金龙四大王谢绪,成为当地两座新修"大王庙"的唯一河神。这种基于"盗跖"信仰习俗的民间意识隐含着与鬼神交通的宗教情怀,但其并不认同也无意对抗国家权力与主流文化符号。尽管其一直没有得到文化精英与国家政府的认可,但却具有地方日常生活的自洽性,并非完全的"盗跖"活动。泰山河神角色从官到民的地方性转换表明,普通民众在处于社会弱势而又缺少社会保障的情况下,通常会借用扶乩降神的传统与仪式以应对日常生活的部分风险与困境,并积极寻求群体利益的代言人和地方共享的信仰世界。
- 李俊领张琰
- 关键词:盗跖民俗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