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成都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作品数:9 被引量:18H指数:2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影响因素
  • 1篇学习资源
  • 1篇医学教育
  • 1篇育龄
  • 1篇育龄妇女
  • 1篇预后
  • 1篇预后研究
  • 1篇镇痛
  • 1篇声明
  • 1篇椎管
  • 1篇椎管内
  • 1篇椎管内分娩镇...
  • 1篇资源评价
  • 1篇腺癌
  • 1篇效果及影响
  • 1篇新发传染病
  • 1篇教育
  • 1篇抗病毒
  • 1篇抗病毒治疗
  • 1篇机器学习模型

机构

  • 6篇成都医学院
  • 2篇四川省妇幼保...
  • 1篇四川省疾病预...
  • 1篇凉山彝族自治...
  • 1篇成都市锦江区...
  • 1篇凉山州第一人...

作者

  • 1篇王菊
  • 1篇刘伟信
  • 1篇李渠
  • 1篇曾亚莉
  • 1篇张静
  • 1篇唐雪峰
  • 1篇贾飞
  • 1篇杨一挥

传媒

  • 1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年份

  • 3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四川省妇幼保健机构新发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情况调查
2024年
目的调查四川省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传染病疫情防控相关的组织机构建设、常规管理、突发应对、物资储备等情况,掌握全省妇幼保健机构的新发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情况。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妇幼保健机构疫情防控体系现状调查表,分别于2020年10月及2021年7月开展调查。对2020年与2021年四川省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基本情况、新发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情况、发热门诊/诊室的设置及管理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20年共有166家妇幼保健机构参与调查,回收问卷166份,其中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17家,县级妇幼保健机构149家。2021年共有182家妇幼保健机构参与调查,回收问卷182份,其中省市级17家,县级165家。2021年四川省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均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2021年相比2020年,四川省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新发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情况在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院区三通道管理、三级预检分诊、住院病区配置、工作人员管理和患者管理等方面有一定改善(P<0.05)。2021年相比2020年,四川省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发热门诊满足三区两通道管理要求、发热门诊达到闭环管理要求、发热门诊/诊室管理情况有一定改善(P<0.05)。结论通过疫情防控期间的强化建设,四川省妇幼保健机构的新发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情况有所改善,但仍面临常态化防控的不断挑战。
张静刘伟信李渠赵甜静李汶枷叶丽雯罗同勇
关键词:妇幼保健机构新发传染病防控体系
线粒体DNA拷贝数与肺腺癌发病风险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2025年
目的采用孟德尔随机化研究(MR)探讨线粒体DNA拷贝数(mtDNA-CN)与肺腺癌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公开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汇总统计数据,应用逆方差加权法(IVW)对mtDNA-CN与肺腺癌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进行评估,同时使用肺腺癌的工具变量反向重复分析。此外,考虑到吸烟这一混杂因素的影响,将其纳入暴露,进行了多变量孟德尔随机化分析(MVMR)。结果mtDNA-CN与肺腺癌发病风险相关(OR=1.303,95%CI:1.021~1.664);反向分析中,没有证据表明肺腺癌会对mtDNA-CN产生影响(β=0.011,95%CI:-0.001~0.024);排除吸烟的混杂后,mtDNA-CN与肺腺癌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依然稳定(OR=1.679,95%CI:1.016~2.774);敏感性分析表明了结果的稳健性。结论mtDNA-CN增加会提高患肺腺癌风险,肺腺癌的遗传易感性与mtDNA-CN水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李红越吴思淇王孟樵
关键词:肺腺癌
椎管内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出现时刻延迟的影响因素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影响椎管内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出现时刻延迟的因素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行分娩镇痛出现产时发热的产妇[体温≥38.0℃、年龄≥18岁、单胎、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根据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出现时刻的中位数值进行分组,小于等于中位数值为早发热组、大于中位数值为晚发热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产时发热出现时刻延迟的相关因素及两组母婴的妊娠结局。结果:共纳入253例产妇,产妇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出现时刻范围为1.83~28.42 h,中位数值为8.00 h,其中早发热组126例,晚发热组12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初产妇、人工破膜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是影响产时发热出现时刻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而分娩镇痛前使用缩宫素是其保护性因素(OR<1,P<0.05)。晚发热组产妇发热时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绒毛膜羊膜炎诊断率、新生儿NICU住院率、新生儿肺炎的比例均高于早发热组(P<0.05)。结论:初产妇、人工破膜及较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可能与椎管内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出现时刻的延迟有关,而分娩镇痛前使用缩宫素可能具备一定的保护作用。产时发热出现越晚,母婴临床结局可能越差。
贾飞凌亮刘波李春平李荟茹沈祥丽王孟樵张丹张健
关键词:椎管内分娩镇痛影响因素
基于AI的诊断准确性和预后研究报告规范:TRIPOD+AI声明解读
2025年
随着临床和生物大数据的极大丰富,机器学习技术通过结合多方面的信息以预测个体的健康结局,在科研及学术论文中应用日益广泛,但关键信息报告的不足也逐渐显现,包括数据偏倚、模型对不同群体的公平性、数据质量和适用性问题,以及在真实临床环境中保持预测准确性和可解释性的难度等,增加了将预测模型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复杂性。针对这些问题,多变量预测模型个体预后或诊断的透明报告(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a multivariable prediction model for individual prognosis or diagnosis,TRIPOD)+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声明在TRIPOD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机器学习模型的报告规范,以提升模型的透明性、可重复性和健康公平性,从而改善机器学习模型的应用质量。当前,国内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预测模型研究日益增多。为帮助国内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TRIPOD+AI,笔者结合实例对其进行了解读,希望为研究人员报告质量提升提供支持。
粟文赖泽鹏蒋昊林曾子倩陈卫中
关键词:机器学习模型
以学习效果为导向的在线学习资源评价研究与建设策略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基于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视角,构建在线学习资源评价体系对在线课程资源进行评估,为提升在线学习资源的应用成效和建设水平提供合理化建议。方法以成都某医学院在线学习平台中的课程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德尔菲法构建在线课程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设计和评分标准,收集课程资源提供、课程资源利用及其学习者学习效果相关信息,并按照标准形成评分。结果课程资源学习效果评价的分值为(7.5±0.9)分。不同课程类型在学习效果评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12,P<0.01),其中省级精品网络课程、校级优秀网络课程、校级一般网络课程评分分别为[20(10,23)]分、[17(14,21)]分和[14(5,20)]分。结论提高在线课程资源质量、优化资源利用是推进精品在线学习资源建设和提升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舒晖吴修铭冷言冰毛昂陈卫中
关键词:医学教育
凉山州四县育龄妇女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评价凉山州四个艾滋病防治重点县(简称四县)的育龄妇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艾滋病患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凉山州四县2008—2019年入组治疗的育龄妇女HIV/AIDS病例为研究对象。描述抗病毒治疗效果现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CD4^(+)T淋巴细胞计数恢复曲线,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病毒抑制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7565例育龄妇女HIV/AIDS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满一年后病毒抑制成功率为71.24%(5389/7565),随着入组治疗时间越近,病毒抑制成功率呈上升趋势(Z=39.920,P<0.01)。研究对象的基线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四分位间隔)为350(238~508)/μl,CD4^(+)T淋巴细胞计数恢复成功率为55.07%(4166/7565),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者(350~<500/μl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恢复成功率为64.38%,CD4^(+)T淋巴细胞计数首次恢复成功所需的中位时间为1.54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35岁者病毒抑制成功率更高(OR=1.13,95%CI:1.02~1.25);与初中及以上者相比,文化程度为小学者病毒抑制成功率更低(OR=0.88,95%CI:0.78~0.99);美姑县病毒抑制成功率更高(OR=1.25,95%CI:1.06~1.48);昭觉县更低(OR=0.82,95%CI:0.72~0.93);治疗前未诊断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病例病毒抑制成功率更高(OR=1.11,95%CI:1.02~1.20);确诊至接受治疗时间为12个月以上者病毒抑制成功率更低(OR=0.85,95%CI:0.72~0.99);出现脱失的患者病毒抑制成功率更低(OR=0.81,95%CI:0.76~0.87);2012年以后入组治疗者病毒抑制成功率更高。结论凉山州四县育龄妇女抗病毒治疗效果近年不断提高,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者计数水平恢复最佳,CD4^(+)T淋巴细胞计数恢复所需时间越短;年龄、文化程度、患者所在区县、治疗前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确诊至接受治疗的时间、入组
吴修铭曾亚莉何丽王菊杨一挥卓玛拉措黄玉玲陈卫中毛昂唐雪峰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育龄妇女影响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