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疆特殊环境物种多样性应用与调控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25 被引量:95 H指数:6 相关作者: 赵颖 周燕荣 更多>> 相关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新疆大学附属中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理学 化学工程 更多>>
新疆沙枣叶提取物对春尺蠖多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2020年 多酚氧化酶在昆虫的变态发育和免疫防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作为害虫控制的一个重要作用靶标。采用4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和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等步骤,对产自于乌鲁木齐的春尺蠖幼虫多酚氧化酶进行分离,并研究其酶学性质。结果表明:多酚氧化酶的比酶活为617.21 U/mg,是粗酶液的6.06倍;该酶对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和L-多巴的K m值分别为6.45、1.11和1.3 mmol/L;在pH 6.5、25℃时,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当温度高于45℃时,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酶活力下降明显。采用中压色谱和C18反相制备型色谱技术对尖果沙枣叶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2个化合物;将这2个化合物用于多酚氧化酶的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分离到的化合物6和化合物7均显示出抑制活性,IC 50值约为0.125 mg/mL。 徐彤 郑旭东 崔羽歆 王俊 朱慧玲 付建红 姚雪丹关键词:尖果沙枣 春尺蠖 多酚氧化酶 酶学性质 抑制剂 不同浓度水杨酸(SA)浸种对盐旱交叉胁迫下黑果枸杞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12 2014年 以黑果枸杞种子为试材,5种不同浓度SA浸种12 h,将不同浓度NaCl溶液及PEG-6000溶液按不同比例混合模拟20种盐旱交叉胁迫,培养皿滤纸萌发并观测SA处理对盐旱交叉胁迫下黑果枸杞种子萌发指标,分析SA处理对其抗盐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旱交叉胁迫下,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黑果枸杞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低浓度SA处理组较对照可以提高黑果枸杞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其中S1处理组效果最好;黑果枸杞种子的发芽指数与干旱胁迫程度呈负相关,单一盐胁迫及交叉胁迫下,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先升后降,轻度胁迫和低浓度SA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种子活力;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黑果枸杞幼苗相对根长先增后减;随着盐胁迫的程度加剧,黑果枸杞幼苗相对根长大幅减少。对不同浓度SA浸种后黑果枸杞耐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可以看出,低浓度SA浸种可以提高黑果枸杞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旱性。说明黑果枸杞种子在萌发期对盐旱胁迫有一定的交叉适应性,且盐旱胁迫下,0.05 mM SA处理增强黑果枸杞种子萌发阶段耐盐旱性效果最佳。 李永洁 李进 吕海英 徐萍关键词:黑果枸杞 种子萌发 土库曼蝗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2024年 土库曼蝗(Ramburiella turcomana)是新疆草原常见的危害蝗虫。本研究基于二代测序技术获得土库曼蝗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注释及特征分析。采用近邻相接法(neighbor joining method,NJ)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 meth-od,BI)构建网翅蝗科(Arcypteridae)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土库曼蝗线粒体基因为双链环状DNA,全长15670 bp,具有明显AT偏好(72.21%),共编码37个基因,包括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编码基因、2个rRNA编码基因,以及1个非编码控制区域(D-loop区)。土库曼蝗线粒体基因组发生了蝗亚目(Locustodea)普遍存在的DK重排(DK rearrangement)现象。基于网翅蝗科已报道物种线粒体全基因组构建的NJ树和BI树具有相同的拓扑结构,其中土库曼蝗与16种网翅蝗亚科(Arcypterinae)蝗虫聚为一支,并位于网翅蝗亚科最基部,其余6种竹蝗亚科(Ceracrinae)蝗虫聚为一支,暗示土库曼蝗是网翅蝗亚科中较古老的物种。本研究公布的土库曼蝗线粒体全基因组为土库曼蝗属(Ramburiella)中首次报道,为挖掘土库曼蝗属其他物种线粒体全基因组提供了分子生物学参考。 马钰洁 兰世强 蒲雪 季荣 袁亮关键词:网翅蝗科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分析 不同处理方法对鹰嘴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处理对鹰嘴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处理对鹰嘴豆种子的萌发作用具有明显的差异.用2%硫酸浸料处理20s,60℃热水以及0.20%FeSO4溶液和500mg/L的赤霉素处理种子均能提高鹰嘴豆种子的发芽率. 毛居代.亚尔买买提 李进 阿依古丽.阿不来提 古力米热.热孜关键词:鹰嘴豆 发芽率 硫酸 热水 赤霉素 同域普氏野马(Equus ferus przewalskii)与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水源利用模式研究 动物从外界获取水以满足自身需要是生活史中不可缺少的过程,生活在干旱区的诸多物种常常面临水源匮乏的挑战.普氏野马野生种群于20世纪60年代在中蒙边境灭绝,近年来普氏野马被重引入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KNR)——中国最... 张永军 曹杰 胡德夫 曹青 Daniel I. Rubenstein 臧森 Melissa Songer Peter Leimgruber 初红军 李凯关键词:普氏野马 蒙古野驴 种群生态学 文献传递 不同处理对哈密芜菁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不同处理对芜菁种子进行萌发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利用不同时间的2%盐酸处理方法中以处理时间为20s的稀盐酸处理对芜菁种子萌发提供最有利的条件,发芽率最高;利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热水处理对芜菁种子萌发最有利的条件为40℃;利用不同时间,不同浓度的KNO_3溶液处理对芜菁种子萌发提供最适宜的条件为0.2%KNO_3溶液。最后利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芜菁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研究,找出对芜菁种子发芽提供最好的条件;为今后芜菁栽培选择及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可靠地实验依据。 毛居代.亚尔买买提 夏依买旦.沙塔尔 米丽班.霍加艾合买提 古丽苏木.托赫逊关键词:萌发率 稀盐酸 热水 近50a新疆粉红椋鸟栖息地气候演变特征 被引量:6 2013年 新疆是粉红椋鸟(Sturnus roseus L.)在中国境内的繁殖区,对新疆草原蝗虫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采用线性回归、最小二乘法及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粉红椋鸟栖息地近50 a来年均温度与降水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0 a来粉红椋鸟栖息地年均温度为5.65±1.70℃,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温度分别为7.23±1.91℃、20.27±1.78℃、6.24±1.83℃和-11.11±3.89℃;年均降水量为266.23±103.37mm、春夏秋冬四季平均降水量分别72.18±36.33 mm、96.12±49.56 mm、62.57±23.74 mm和35.22±17.69 mm;(2)粉红椋鸟栖息地50 a来增温显著(P<0.01),冬季温度增幅最大(0.726℃/10 a),夏季温度增幅小、变异小;年均降水显著上升(P<0.01),冬季降水增幅最大(4.50 mm/1O a),春夏两季降水稳定。 王晗 于非 吴烨 季荣关键词:气候演变 温度 降水 粉红椋鸟 新疆北鲵骨骼系统及骨骼发育时序特征 2023年 为揭示新疆北鲵(Ranodon sibiricus)骨骼系统特征及骨骼发育时序规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2月龄、3月龄、4月龄、6月龄、1龄、2龄、3龄和9龄8个不同年龄段新疆北鲵骨骼系统进行详细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北鲵骨骼系统分为头骨、脊椎骨和附肢骨三大部分,共(217±1)块骨,其中头骨骨骼53块脊椎骨(48±1)块,附肢骨116块。此外,新疆北鲵头颅外形宽扁,犁骨齿排列幼体呈“/”型,成体则呈“■”型颅顶同时具有额顶囟和前颌囟,且前颌囟长与鼻骨长之比达或大于1/2,翼骨前端与上颌骨后端较接近等显著区别于其他小鲵科物种的骨骼特征,可作为种间分类重要依据。基于骨骼发育时序和骨化时间特征对比分析,北鲵骨骼数量和形态发生重大改变主要在6月龄幼体和2龄幼体两个时期。6月龄幼体的骨骼变化主要体现在头骨:新生出上颌骨、泪骨和前额骨,前颌囟形状逐渐清晰,腭骨退化,翼骨向后回缩,鳞骨向外延展。此外,腰带新生出前耻骨,暗示其进入骨骼变态发育阶段。2龄幼体的骨骼变化主要体现在舌器:第三、第四鳃弓退化,外鳃消失,暗示其变态发育接近尾声或结束。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北鲵变态发育时期从6月龄起至2龄结束,变态过程中骨骼发生的新生、退化和重塑主要为适应变态前后进食、呼吸和运动方式的改变,可为新疆北鲵骨骼功能发育研究及其系统进化分类提供寄出信息。 张晓清 曲宣成 刘华湘 王秀玲 袁亮关键词:骨骼系统 骨化 变态 采自不同微生境的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沙培植株生长与叶形态差异 被引量:6 2015年 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苔藓结皮层中的优势物种。本研究通过碎片撒播法,对采自不同微生境(灌丛下遮荫和灌丛间裸露地)的齿肋赤藓样品进行沙培试验,旨在探明采自不同微生境苔藓样品的沙培植株在生长和叶形态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期为耐旱藓类样品的采集和人工培养提供一定参考。结果表明:(1)沙培植株盖度及密度呈显著差异,而生物量和株高则无显著差异。采自灌丛间裸露地的苔藓样品沙培植株的密度、盖度及生物量均高于灌丛下遮荫生境的样品,而株高的差别则相反。(2)采自灌丛间裸露地的样品沙培后的植株中部和底部叶片的宽度、顶部叶片的叶片毛尖长度均显著高于采自灌丛下遮荫样品沙培后的植株;而两生境的沙培藓株从顶部至底部的叶片长度及中肋宽度无显著差异。采自灌丛间裸露地样品的沙培植株具有更大的植株密度和盖度,且叶片顶部具有更长的毛尖,这些特征都与植株的抗旱性有关。因此,采自灌丛间裸露地齿肋赤藓沙培植株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 许红梅 尹本丰 李进 张元明关键词:微生境 黑条小车蝗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2023年 为解析黑条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decorus)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其在小车蝗属的系统发育地位,本研究利用长距离PCR技术和引物步移法测序对黑条小车蝗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扩增和组装。结果表明,黑条小车蝗线粒体基因为典型双链环状DNA,全长15 914 bp,A+T含量为75.07%,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 RNA编码基因、2个rRNA编码基因和1个位于小核糖体RNA(small rRNA, srRNA)和tRNAIle之间的非编码控制区(D-loop区)。黑条小车蝗线粒体基因组中编码基因的数量及位置排序与小车蝗属其他近源种一致。黑条小车蝗线粒体13个蛋白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为ATN模式,除ND5使用不完整的T为终止密码子外,其他基因均使用完整的TAA作为终止密码子。22个tRNA编码基因中,21个能形成三叶草结构,只有tRNASer缺少DHU环。预测大核糖体RNA(large rRNA, lrRNA)二级结构共有6个结构域(结构域Ⅲ缺失)和47个茎环结构,预测srRNA二级结构包含3个结构域和31个茎环结构。基因间隔序列共计16处94 bp,间隔序列1~21 bp不等。基因重叠区共计11处47 bp,重叠序列1~8 bp不等。在D-loop区检测出4组重复序列,序列范围在27~155 bp。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小车蝗属中,黑条小车蝗与亚洲小车蝗亲缘关系较近,二者聚为姊妹群,然后与隆叉小车蝗聚为一个支系,黄胫小车蝗与红胫小车蝗聚为姊妹群,形成另一个支系,这两个支系再聚为姊妹群。本研究支持亚洲小车蝗为黑条小车蝗亚种。 兰世强 马钰洁 蒲雪 季荣 袁亮关键词: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