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机构详情>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中心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中心
- 作品数:23 被引量:65H指数:5
- 相关作者:张少斌更多>>
- 相关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跗骨桥的临床X线诊断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探讨跗骨桥的临床X线诊断。方法对我院800例足和踝关节的X线照片有2块或以上的跗骨桥形成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结果800例照片中,发现跗骨桥32例(4%),其中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36岁。临床表现以足痛为最常见。属骨性骨桥24例(75%),纤维性或软骨性骨桥8例(25%)。X线征可分为原发征和继发征。结论跗骨桥是足痛的一种病因,大多数可经X线照片确诊。
- 吴茂雄郭奕群庄儒耀
- 关键词:X线诊断
- 急症胸部床旁摄片的工作体会
- 本文通过502张胸片的分析,探讨急症胸部床旁摄片的质量,分析了造成优质片不高的原因,介绍了提高床旁优质胸片的体会及操作方法.
- 陈仪吴英姿
- 关键词:X线诊断摄影条件
- 文献传递
- 眼眶炎性假瘤临床、CT诊断(附42例分析)
- 2005年
- 目的分析总结眼眶炎性假瘤临床和CT扫描特点,提高该病诊断水平。方法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治疗观察确诊的眼眶炎性假瘤42例,回顾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结果 42例中,主要表现为突眼(占 73.8%)及眼球运动障碍(占52.4%),其次为眼缘触及肿块(占40.5%);其中单眼发病33例,双侧发病9例。 CT分型:浅层巩膜型2例,漫润型4例,肿块型13例,肌炎型11例,泪腺型12例。结论 CT扫描能明确眼眶炎性假瘤的部位及侵犯范围,其分型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 郑邦豪林顺发周实庄儒耀
- 关键词:眼眶炎性假瘤CT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与CT分析
- 2000年
- 目的 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20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详细观察临床特点,并多次复查CT,必要时行增强扫描。结果 所有病例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头痛、呕吐、偏瘫加重及意识障碍加深等),CT表现以不规则出血型改变为主,好发于大脑中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区,大片脑梗死尤心源性脑梗死表现更加典型。结论 脑梗死病人治疗后症状加重,CT表现不规则出血型改变者,应考虑本病。
- 肖壮伟林顺发欧利民庄伟端黄旭璇
-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CT
- 36例出血性脑梗塞影像学分析被引量:3
- 2002年
- 林顺发黄旭璇肖壮伟庄伟端
- 关键词:脑梗塞脑出血影像学
- 急症胸部床旁摄片的工作体会
- <正> 1 资料与方法1.1 我院1998年4月至2001年12月住院的危重成人床旁摄影,计胸片共502张,男284人、女218人。1.2 全部胸片均经集体阅片由一名主任医师,一名副主任医师,二名医师,一名主管技师,四名...
- 陈仪吴英姿
- 文献传递
- 浅谈放射中心的影像信息管理
- 2001年
- 陈显恩
- 关键词:影像诊断
- 自发性食管破裂的影像学诊断——附8例分析被引量:6
- 2002年
- 目的探讨自发性食管破裂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例自发性食管破裂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例,均为男性,年龄43~65岁。X线检查7例,其中2例呈单侧性液气胸、纵隔气肿、颈部及胸部皮下气肿;4例呈右侧中等量液气胸,其中2例胸腔积液密度不均匀;另1例呈少量液气纵隔及左侧少量液气胸。CT检查2例均表现为右侧大量液气胸,且胸腔积液密度极不均匀,其内可见多发分散气影。食管碘油造影示食管裂口呈纵行,长3~4cm,位于第7、8胸椎平面,裂口位于右侧壁7例,左侧壁1例。结论X线及CT检查是诊断自发性食管破裂的主要手段,对剧烈呕吐后出现一侧性液气胸、纵隔气肿或颈胸皮下气肿的患者,特别是CT扫描提示胸腔积液密度不均匀时,须高度警惕自发性食管破裂发生。
- 郭奕群吴茂雄裴仁全
- 关键词:影像学诊断自发性食管破裂CT诊断X线诊断病因影像学表现
- 磁共振扩散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
- 2000年
- 目的 :评价扩散成像 (DWI)磁共振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 DWI诊断急性脑梗死 1 0例 ,并与传统 CT扫描及常规 MRI结果比较。结果 :DWI在发病 6小时之内已能明确发现脑内相对应高信号灶 ,常规MRI需在发病 1 2小时后才能显示病灶 ,其中 T2 WI较 T1 WI敏感 ,而 CT则需 2 4小时左右才能显示脑内病灶的存在。DWI显示的病灶较 T2 WI稍大 ,所有新病灶在 DWI上均为高信号。结论 :DWI对诊断超早期脑梗死十分敏感 ,并能显示缺血边缘带情况 ,结合 T2
- 林顺发庄伟端
- 关键词:脑梗死磁共振扩散成像
- 胃肠道穿孔放射学检查方法评价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分析胃肠道穿孔病人的放射学检查资料。方法 :本组 (131例 )均摄上腹部前后立位片及双斜位片 ,其中膈下气腹征阴性共 2 1例加摄上腹部左侧卧水平投照位片 ,8例经上述方法检查膈下气腹征仍为阴性行上腹部CT平扫。结果 :前后立位片示 6 3例出现膈下游离气体 ,双斜位片示 92例出现膈下游离气体 ,2 1例左侧水平投照位片示 5例于右侧腹壁下方出现游离气体 ,8例CT扫描均于腹壁与肝外缘间出现极少量游离气体。结论 :上腹部双斜位片膈下游离气体显示率较前后立位片高 ;CT扫描能显示极少量游离气体 ,可以通过调整窗宽窗位、改变扫描体位及测CT值定性分析游离气体。故对临床高度怀疑胃肠道穿孔而普通X线仍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人 ,上腹部CT检查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
- 郭奕群林顺发吴茂雄
- 关键词:胃肠道穿孔横膈游离气体X线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