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品数:3,881 被引量:21,096H指数:44
相关作者:王琳刘红军高会旺孟范平米铁柱更多>>
相关机构: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24篇期刊文章
  • 526篇会议论文
  • 1篇标准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38篇环境科学与工...
  • 815篇天文地球
  • 393篇建筑科学
  • 216篇生物学
  • 145篇农业科学
  • 143篇经济管理
  • 135篇交通运输工程
  • 111篇理学
  • 110篇水利工程
  • 54篇化学工程
  • 51篇文化科学
  • 39篇自动化与计算...
  • 2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1篇医药卫生
  • 20篇政治法律
  • 19篇轻工技术与工...
  • 15篇一般工业技术
  • 12篇动力工程及工...
  • 10篇矿业工程
  • 10篇电气工程

主题

  • 352篇污染
  • 219篇沉积物
  • 137篇海域
  • 131篇黄河
  • 124篇数值模拟
  • 124篇值模拟
  • 116篇污泥
  • 106篇黄河口
  • 105篇降解
  • 104篇重金
  • 104篇重金属
  • 101篇污水
  • 99篇水质
  • 95篇群落
  • 94篇土壤
  • 88篇植物
  • 88篇废水
  • 87篇地下水
  • 83篇湿地
  • 78篇黄河三角洲

机构

  • 3,85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01篇教育部
  • 170篇国家海洋局
  • 155篇国家海洋局第...
  • 86篇中国科学院
  • 82篇青岛理工大学
  • 55篇青岛大学
  • 48篇中国环境科学...
  • 40篇清华大学
  • 39篇山东科技大学
  • 37篇哈尔滨工业大...
  • 32篇青岛农业大学
  • 28篇中国水产科学...
  • 24篇山东大学
  • 22篇青岛海洋地质...
  • 21篇国家海洋环境...
  • 21篇青岛市环境保...
  • 20篇东华大学
  • 19篇自然资源部第...
  • 16篇中铁十四局集...

作者

  • 221篇贾永刚
  • 185篇郑西来
  • 183篇王琳
  • 152篇高会旺
  • 132篇刘红军
  • 106篇孟范平
  • 100篇单红仙
  • 98篇李锋民
  • 93篇米铁柱
  • 88篇许国辉
  • 85篇白洁
  • 85篇赵阳国
  • 84篇郭秀军
  • 79篇甄毓
  • 76篇马启敏
  • 74篇刘光兴
  • 73篇杨世迎
  • 73篇张龙军
  • 72篇杨俊杰
  • 70篇陈友媛

传媒

  • 593篇中国海洋大学...
  • 194篇海洋环境科学
  • 125篇环境科学
  • 108篇海洋湖沼通报
  • 72篇海洋科学
  • 60篇中国环境科学
  • 53篇海洋学报
  • 48篇环境化学
  • 46篇环境科学与技...
  • 46篇环境工程学报
  • 43篇环境科学学报
  • 43篇海洋地质与第...
  • 40篇岩土工程学报
  • 40篇环境科学研究
  • 38篇中国给水排水
  • 34篇海洋通报
  • 34篇岩土力学
  • 33篇海洋与湖沼
  • 32篇海洋科学进展
  • 30篇水处理技术

年份

  • 6篇2024
  • 147篇2023
  • 148篇2022
  • 163篇2021
  • 153篇2020
  • 169篇2019
  • 183篇2018
  • 172篇2017
  • 198篇2016
  • 217篇2015
  • 208篇2014
  • 192篇2013
  • 233篇2012
  • 256篇2011
  • 274篇2010
  • 243篇2009
  • 213篇2008
  • 220篇2007
  • 201篇2006
  • 125篇2005
3,8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拱盖法隧道围岩稳定性模型试验研究
文章利用大尺寸模型试验,研究了拱盖法隧道开挖过程中地表的发展模式和围岩受力情况。结果表明:隧道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先后经历了缓慢沉降、快速沉降和缓慢沉降三个阶段,其中中导洞开挖、竖向支撑拆除是沉降快速发展的阶段,拱部二次衬...
杨忠年纪召启刘泉维
关键词:围岩稳定性模型试验
文献传递
大型储罐高能级强夯碎石地基变形数值分析
高能级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大,可加固处理沿海非均匀回填的抛石填海,处理后的地基土强度和均匀性得到有效提高。阐述高能级强夯在碎石地基的施工及夯后检测方法,依据现场原位试验测试数据并结合经验数据,确定土体模型参数。采用有限元分析...
刘红军赵世斌贾贵智
关键词:高能级强夯有限元法差异沉降
文献传递
岩石地区明暗结合基坑工程设计
在地铁车站设计中合理地采用明暗结合方案,能够充分发挥明挖方案的施工速度快、施工质量容易保证以及暗挖对地面交通和地下管线的干扰小,在埋深较大的岩石地区造价低的优点。以青岛地铁车站设计为例,探讨岩石地区明暗结合的车站设计特点...
王海平刘燕刘涛
关键词:基坑设计
文献传递
黄海溶解氧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被引量:10
2013年
本文依据2006年7月~2007年11月在黄海进行的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整个黄海溶解氧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各层水体溶解氧分布均呈南低北高、中央低近岸高的特点,且溶解氧垂直分布大致均匀,其平面分布主要受水温的控制;春季,溶解氧平均含量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平面分布整体上呈现出南部低、中北部高的特点,在底层,南、北黄海均呈现中央低四周高的特点;夏季,各层溶解氧分布趋势差别较大,溶解氧的分布受生物活动和黄海冷水团的影响十分显著;秋季,上层水体中的溶解氧分布受温度和光合作用共同控制,下层水体则受黄海冷水团的影响,其溶解氧平面分布与夏季相似,且含量为四季最低。
辛明马德毅王保栋韦钦胜孙霞谢琳萍
关键词:溶解氧
黄河口裸置管线对海床土影响范围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裸置管线在波浪和潮流等作用下,对海床土强度和整体固结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产生影响的范围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2005年8月和2006年9月,分别对黄河口地区106钻井平台附近的一条裸置管线以及该地区海床土强度进行了现场微贯测量,结果发现,在该地区水动力作用下,水平方向,管线使得其两侧2m以内海床土强度降低,均匀性变差,尤其是降低了0~40cm深度海床土的强度,并使得其非均匀化程度加剧,使海床土出现成层现象。该研究成果为波浪-管线-土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典型实例,并对工程实践提供了借鉴。
杨秀娟贾永刚远航张建张衍涛冯春健
关键词:贯入阻力黄河口
不同水位垂直流人工湿地中植物及微生物特征被引量:5
2019年
利用4个连续进水的垂直流人工湿地,比较分析水位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湿地中植物对氮磷去除的贡献,阐析湿地中脱氮功能菌数量的演变规律。3个湿地栽种黄花鸢尾,水位分别控制在19、51和84cm,另一个湿地不栽种植物,水位为51cm。结果表明,水位对氮和有机物的去除有显著影响(p<0.05),栽种植物的湿地中,51cm水位时总氮去除率(67.4%~79.2%)最高,19cm水位时氨氮(85.3%~93.0%)和COD(81.8%~92.9%)去除效果最好。试验中黄花鸢尾均生长良好,植物吸收对总氮(Total nitrogen,简称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简称TP)去除的贡献分别为19.2%~27.3%和14.7%~19.2%;植物地上部分发挥更重要作用,其TN和TP含量及对TN和TP的吸收量均高于地下部分。湿地表层基质中3种脱氮功能菌数量均随运行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数量分别为10~4~10~6和10~5~10~7 MPN/g,随水位升高而减少;反硝化细菌数量为10~3~10~6 MPN/g,随水位升高而增加。
刘国臣王福浩梁家成佘宗莲
关键词:垂直流人工湿地水位湿地植物功能菌
耐酸性和耐高浓度CO2的海洋微藻筛选
用于固定工业烟道气CO2的微藻必须具有耐酸性和耐高浓度CO2的能力.本研究拟从12种常见海洋微藻中筛选出耐酸和耐高浓度CO2的种类.首先采用微板吸光法测定了微藻在不同pH值的F/2培养基中的藻细胞密度变化,比较了各种微藻...
孟范平谢爽于腾李永富王佳桢付晓刚
关键词:海洋微藻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生物量
煌斑岩基本工程性质及其软化特性的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通过一系列的岩芯基本物理力学实验,对青岛地区煌斑岩的工程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并特别讨论了煌斑岩的遇水软化特性。得出以下结论:中风化和微风化煌斑岩具有较大的密度,较大的纵波波速,较高的抗拉、抗压和抗剪强度,总体工程性质较好,但其遇水软化效应明显。煌斑岩遇水软化,微观原因是其矿物成分受蚀变作用而亲水性增强,水与矿物成分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引起岩石吸水后宏观的单轴抗压强度降低。随着吸水率的增加,煌斑岩的软化系数近似线性减小,建立了二者的经验关系式,在试验条件受限时可通过吸水率评估煌斑岩的软化特性。指出了煌斑岩软化特性对岩体工程的危害并建议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王秀海王虎刘红军张民生
关键词:煌斑岩抗压强度吸水率
浮游植物水华对溶解态铝的清除机制:现场培养结果启示被引量:1
2015年
本文通过现场Al加富培养实验探讨浮游植物细胞生长过程对溶解态Al的清除机制。实验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N/P/Si加富组,N/P/Si/Al加富组和沙尘添加组。结果表明:对照组浮游植物细胞的比生长率为0.46d-1,两个营养盐加富组的比生长率增加至0.68d-1,沙尘添加组的比生长率介于两者之间。培养过程中营养盐含量不断下降,直至消耗殆尽。对照组和N/P/Si加富组中溶解态Al浓度缓慢下降,而N/P/Si/Al加富组中溶解态Al的浓度在指数增长期降低约40%,在衰亡期显著回升,沙尘添加组中溶解态Al的浓度随培养时间不断升高。利用草酸盐淋洗试剂区分指数增长期浮游植物细胞中Al的存在形态,对照组"细胞中总Al"和"细胞内结合态Al"的含量分别为(3.6±0.1)mg/g和(2.1±0.3)mg/g,而N/P/Si/Al加富组"细胞中总Al"和"细胞内结合态Al"的含量分别增加至(5.1±0.3)mg/g和(3.2±0.4)mg/g。浮游植物细胞的生长能够显著清除海洋中溶解态Al,其清除机制是细胞内吸收作用为主,细胞外吸附作用为辅。
王召伟任景玲金杰刘素美石金辉
基于生物炭技术的农作物秸秆收购半径与收集站设置的数学模型被引量:1
2019年
生物炭是酸性土壤修复的重要新型材料,生物炭技术是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的新兴技术,而农作物秸秆收集半径和收集站设置是影响农作物秸秆生物炭技术应用的关键因素,假设在农作物秸秆均匀分布的圆形区域建设生物炭生产基地,对影响生物炭生产基地效益的农作物秸秆收购半径进行分析,建立了"农作物秸秆收购半径数学模型",获得其最优收购半径为R=(a-c)/b(其中为单a位质量农作物秸秆相关收益,b为单位质量单位距离农作物秸秆运输费用,c为单位质量农作物秸秆变动成本)。同时进一步分析,建立了"农作物秸秆收集站位置设置数学模型",假设从收集站向生产基地运输单位质量单位距离农作物秸秆费用q比其直接运输至生产基地费用b节约50%时(即q/b=0.5),获得其最优位置为0.49R (其中R为收购半径)。收购半径和收集站模型的建立,为我国北方农业主产区农作物秸秆收集利用提供参考。
崔福君陈丕炜郑浩王震宇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
共38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