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系

作品数:386 被引量:2,031H指数:23
相关作者:杨毅玲姚叙莹田丁吴昊张翠珍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河北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27篇期刊文章
  • 15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5篇医药卫生
  • 12篇文化科学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哲学宗教
  • 4篇语言文字
  • 3篇建筑科学
  • 2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 1篇理学

主题

  • 166篇中医
  • 72篇证候
  • 52篇健康
  • 42篇舌诊
  • 39篇辨证
  • 37篇证候要素
  • 34篇体检
  • 34篇中医诊断
  • 31篇舌象
  • 28篇亚健康
  • 27篇中医证
  • 26篇症状
  • 26篇中医证候
  • 25篇中医诊断学
  • 23篇慢性
  • 21篇综合征
  • 20篇体检人群
  • 18篇舌色
  • 17篇健康体检
  • 14篇脉象

机构

  • 386篇北京中医药大...
  • 77篇首都医科大学
  • 14篇山西中医学院
  • 12篇北京中医药大...
  • 12篇中国中医科学...
  • 11篇北京同仁医院
  • 1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0篇首都医科大学...
  • 8篇北京市中医研...
  • 7篇河南中医学院...
  • 7篇北京地坛医院
  • 7篇山东中医药大...
  • 7篇中国中医科学...
  • 6篇河北大学
  • 6篇中日友好医院
  • 6篇解放军第30...
  • 5篇辽宁中医药大...
  • 5篇湖北省中医院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自...

作者

  • 132篇王天芳
  • 88篇梁嵘
  • 65篇薛晓琳
  • 59篇赵燕
  • 48篇李峰
  • 48篇王召平
  • 47篇吴秀艳
  • 33篇陈家旭
  • 30篇王盛花
  • 26篇宋月晗
  • 22篇王庆国
  • 20篇杨毅玲
  • 20篇李洪娟
  • 19篇杨新宇
  • 18篇姚叙莹
  • 17篇杜彩凤
  • 16篇关静
  • 16篇王佳佳
  • 14篇任继平
  • 14篇赵歆

传媒

  • 21篇世界科学技术...
  • 15篇辽宁中医杂志
  • 12篇北京中医药大...
  • 12篇中国中医基础...
  • 10篇世界中医药
  • 9篇中国中西医结...
  • 9篇中西医结合学...
  • 9篇中华中医药杂...
  • 9篇中华中医药学...
  • 7篇中医教育
  • 7篇天津中医药
  • 7篇中华健康管理...
  • 6篇北京中医药大...
  • 6篇第九次中医诊...
  • 6篇中华中医药学...
  • 5篇中国药物依赖...
  • 5篇中国中医药现...
  • 4篇中医杂志
  • 4篇江西中医学院...
  • 4篇山东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8篇2017
  • 12篇2016
  • 18篇2015
  • 37篇2014
  • 19篇2013
  • 34篇2012
  • 35篇2011
  • 34篇2010
  • 40篇2009
  • 47篇2008
  • 40篇2007
  • 23篇2006
  • 19篇2005
  • 8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3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检者的舌色与外周血7项红细胞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体检者的舌色与外周血7项红细胞参数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2218例体检者(男性888人,女性1330人)。由中医师判断舌色。采集静脉血,检测RBC、HGB、HCT、MCV、MCH、MCHC、RDW。舌色的岀现率...
梁嵘任玉杰王召平王盛花张莹杨新宇姚叙莹
关键词:健康体检舌色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
文献传递
体检人群中脂肪肝患者舌象及症状学的调查研究
研究通过对脂肪肝和正常人群的舌象及症状学的比较,发现脂肪肝人群的舌色 b 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裂纹指数则高于对照组,症状总频次脂肪肝人群低于对照组,但从症状和体质类型总体上呈现化实化热的表现,说明脂肪肝人群具有属实属热的...
张永涛梁嵘王召平樊艳李方玲
关键词:脂肪肝舌象症状
文献传递
うつ患者のHAMDスコアと证素との相关性に关する分析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临床HAMD量表评分情况及七个因子分与中医证候要素间的关系:方法:病证结合的指导思想下,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在全国六个中心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临床调查,由通过培训的专业医生对患者进行24项H...
赵燕李雪徐雯洁于春光王天芳
关键词:抑郁症HAMD量表证候要素
文献传递
经前期综合征常见证素与症状相关性文献分析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探讨经前期综合征常见证素与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在对近20余年经前期综合征文献资料进行全面检索的基础上,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在证候、症状名称规范化的基础上,提取病位类、病性类证素,对其进行频次分析,并运用秩和相关分析出现频次在5%以上的常见证素和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初步规范后获取证名61个,病位类证素8个,病性类证素19个,常见证素与症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通过文献研究,初步确定经前期综合征常见证素与症状之间的对应关系,将为建立以证素为核心的临床辨证诊疗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杜彩凤王天芳薛晓琳赵燕
关键词:经前期综合征证素
红外成像中医检测系统中医原理和应用
介绍红外成像中医检测系统的中医原理和临床应用研究.该系统按照中医原理和物理理论,完成自动定位测量和分析,是一种新型辅助中医诊断的诊断技术.本文还介绍利用该系统进行的临床科学研究.并总结了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对人体没有损伤,检...
李洪娟
关键词:中医理论
《中医诊断学》教材中28脉的归纳方法初探被引量:4
2015年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脉象的非直观性使得初学者体会和掌握脉象时有一定困难。为了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历年出版的《中医诊断学》规划教材均以浮、沉、迟、数、虚、实六脉为纲,以此6种纲脉的脉象构成要素为分类依据,归纳了其余脉象。六纲分类法中的6个纲脉,与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纲领相对应,该分类法虽简明扼要,但鉴于一些脉象为多要素构成的复合脉,使得以"一要素概括多要素"的六纲分类归纳法不能体现相应类别下复合脉的多维性和独特性,且因为脉象要素的多样性,六纲脉中涉及的6种要素不能涵盖其他要素,从而不能准确反映相应类别下一些脉象的特征,不利于学生对脉象特征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因此,在阐述构成脉象的基本要素特征的基础上,以"构成要素分解脉象"的形式,通过列表归纳28脉的特征,旨在让初学者系统理解并掌握28脉中每种脉体象特征的整体性和独特性。
薛晓琳王天芳赵燕吴秀艳李宁宋月晗关静李峰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脉象
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大鼠相关脑区前阿黑皮素基因表达的变化及中药复方的影响被引量:17
2003年
目的 观察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大鼠相关脑区 (下丘脑、垂体、海马、皮层 )前阿黑皮素 (POMC)mRNA含量变化以及中药逍遥散的影响。方法 用反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和图像分析方法测定相关脑区POMCmRNA含量变化。结果  2 1d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POMC 1基因表达在四个脑区都显著下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疏肝药组较 2 1d模型组POMC 1基因表达在下丘脑和皮层显著下调 (P <0 0 1 ) ,在海马上调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2 1d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POMC 2基因表达在皮层区上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疏肝药组较 2 1d模型组POMC 2基因表达在皮层下调 (P <0 0 5)。结论 疏肝药组对慢性束缚应激中枢神经肽POMC的调节靶点在下丘脑、垂体、海马和皮层 ,充分证实疏肝药组对于POMC的调节靶点在下丘脑、边缘系统及皮层中枢等 ,推测疏肝药组同时有多靶点、双向调节 。
陈家旭唐已婷
关键词:慢性束缚应激脑区中药复方
中医甲诊被引量:3
2019年
指甲是人体的荧光屏,如果能够及早掌握这些疾病所发出的早期信息,就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保证身体健康。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指甲的颜色和形态与脏腑疾病关系密切,甲诊对临床诊断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王艳荣杨毅玲
关键词:甲诊
对中医古医籍所体现的诊法二元结构的思考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分析古代的诊法专著与临床著作,提出中医诊法研究在四诊合参的特征之外,还具有探寻诊法之特异度的特点,《伤寒论》所说的"但见一症便是",即是对这一研究特点的表述。诊法的二元结构展示了诊法研究的两个目的:利用人体,特别是利用医生的感觉器官来解读人体的感知研究;提高临床诊断之准确性的研究,其中特别关注对诊断特异性的探讨。认识到中医诊法研究的二元结构,将有益于提高诊法教学研究与诊法临床研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梁嵘
关键词:中医诊法特异度
清代伤寒医案267人次的舌象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清代伤寒病舌诊的共性特征。方法:阅读46部伤寒病舌诊医案著作,获得伤寒病舌诊医案214例,267人次,统计舌质与舌苔的出现率。并分析舌象记录在清早期、中期、晚期的变化规律。结果:在267人次中,对舌苔的记录最多(91.39%)。清代不同时期的舌象记录比较显示:与清代早期比较,苔质的记录数量明显增加(P<0.01)。苔色的记录以清早期为多,清中期减少(P<0.01),清晚期又显著增加(P<0.01)。清晚期,腻苔和红舌的记录显著增加(P<0.01)。结论:对古代伤寒病舌诊的共性特征以及演变规律分析,能够为现代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辨证,以及伤寒、温病方药的准确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张前进梁嵘姚叙莹王盛花王召平
关键词:伤寒病舌诊
共3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