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

作品数:35 被引量:43H指数:3
相关作者:王永娟更多>>
相关机构: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文学
  • 5篇语言文字
  • 3篇艺术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文学
  • 7篇世界文学
  • 4篇翻译
  • 4篇比较文学
  • 2篇学史
  • 2篇译介
  • 2篇中国画
  • 2篇诗歌
  • 2篇朦胧
  • 2篇朦胧诗
  • 2篇文学史
  • 2篇写作
  • 2篇美学
  • 2篇民族特性
  • 2篇国画
  • 2篇国文
  • 2篇国文学
  • 2篇宏观比较文学
  • 2篇翻译研究
  • 2篇阿尔志跋绥夫

机构

  • 3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作者

  • 9篇杨俊杰
  • 6篇刘洪涛
  • 4篇王向远
  • 2篇刘倩
  • 2篇谢丹凌
  • 1篇王永娟
  • 1篇高建为
  • 1篇姚建彬
  • 1篇张珂
  • 1篇涂慧

传媒

  • 6篇文化与诗学
  • 3篇中国比较文学
  • 2篇法国研究
  • 2篇广东外语外贸...
  • 2篇中外文化与文...
  • 1篇国外文学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南亚研究
  • 1篇华文文学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世界哲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文化研究
  • 1篇湖南人文科技...
  • 1篇新世纪智能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外国语文
  • 1篇汉语言文学研...
  • 1篇外国文学动态...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幸田露伴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2019年
幸田露伴是跨越日本明治、大正和昭和三个历史时期的大文豪。中国对幸田露伴的译介与研究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民国时代的萌芽期、第二阶段八九十年代的突破期和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之后的发展期。幸田露伴在国内的译介与研究虽然总体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在露伴研究方面体现了迎难而上的精神,这也将为国内幸田露伴的译介与研究打开新的希望。
范宏涛
关键词:译介
“神话”的终结与“风景”的发现——对王润华华文后殖民文学研究之反思被引量:1
2022年
王润华的华文后殖民文学研究中对“鲁迅神话”与“本土性”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重重困惑:中国对新马不存在殖民之实,但“鲁迅神话”给新马华文文学的本土性发展带来的影响,又与“文化殖民”有相似之处。“本土性”是王润华开出的一剂良方,但其与“中国性”和他所推崇的多元文化存在龃龉。“想象的共同体”理论可为解答上述困惑提供一种思路:“鲁迅神话”可以被看作新马华文文学史内部发展的必经阶段,并非来自中国的外来殖民;去“中国性”特指去除以现代中国为“想象的共同体”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感时忧国”,而非中华文化传统;多元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本土性。
郭风华
关键词:本土性
直面异质性:从文学论争看中国当代文学的全球发展与变异被引量:4
2020年
汉学家是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全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60年来,海外学界发生的多次重要学术论争,都牵涉到中国当代文学,汉学家是参与讨论的主体。这包括20世纪60年代初夏志清与普实克的现代文学研究范式之争,八九十年代围绕詹明信提出的第三世界文学和宇文所安提出的世界诗歌概念展开的广泛讨论,90年代由刘康发动,林培瑞、杜迈克、张隆溪等回应的用西方理论阐释中国文学经验之原则、限度等问题的辩论,以及2007年以来持续升温的华语语系文学论争。这些文学论争,一方面持续激活和塑造海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样貌,同时也映射了中西文学关系、中国文学之世界地位的沧桑巨变。
刘洪涛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汉学家第三世界文学世界诗歌
“自我”探索与诗性回忆——美国研究视野里的中国“后朦胧诗”
2018年
从中国当代诗歌在美国的翻译与研究情况来看,"后朦胧诗"一直是美国研究界关注的重心。对"自我"的深度探索以及诗歌里隐匿的历史碎片和诗性回忆,构成了美国学界研究后朦胧诗的独特视角。当后朦胧诗人试图借用诗歌承担对当代文化精神的思考、批判与构建,美国学界则期望通过解读后朦胧诗歌里隐匿的细节,窥探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和民族人文精神的蜕变。文章旨在梳理后朦胧诗在美国的翻译与研究概况,重点呈现美国研究视阈里独特的阐释维度,为后朦胧诗在美国乃至英语世界的研究座标系中确立位置,也为中国当代诗歌自身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照。
谢丹凌
关键词:后朦胧诗翻译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法国文学的特性被引量:2
2009年
研究与概括各民族文学及各国文学的特性,应该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基本单元、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在宏观比较文学的视阈中,可以将法国文学的总体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爱争吵"、好论战是法国作家的天性;二,游走于"政治夹缝"是法国文学的独特风景;三,追新求奇是法国文学嬗变发展的特征。这三个宏观特征的概括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法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也可为法国文学与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提供宏观参照。
王向远
关键词:法国人法国文学民族特性宏观比较文学
“观看”的现代性:论海外华人学者的视觉文化研究路径
2021年
以北美为中心的海外华人学者多将视觉文化研究运用于中国研究之中,其中一个典型论题便是中国的视觉现代性。尽管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尽相同,但大都涉及对两大核心问题的处理:现代视觉媒介与文字系统的关系,以及视觉实践所触发的中西权力关系,前者常常内置于后者的批评框架中。20世纪90年代华人学者对鲁迅“幻灯片事件”的重访率先突显了这类视觉研究倾向。随着其他华人学者对报刊插图、画报、摄影、电影、版画等多种视觉题材的开掘,“视觉世界主义”与“视觉国际主义”的研究视角为重构中国视觉现代性研究中的两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明晨李丹舟
关键词:视觉文化后殖民批评
对中国比较文学教材观的反思——兼及王向远与夏景之争被引量:2
2013年
近20年来,比较文学的教材建设大致经历了一个从模仿、吸收、借鉴、融汇到自创的发展过程。由于受到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教材与学术著作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的教材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模仿借鉴有余,而自创原创不够的倾向。这种状况,不仅源于比较文学自身的开放性等学科特点,而且符合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实际,因而有着不言而喻的合理性。破除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中的教材与学术著作的传统二元对立关系,在遵守本学科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在界定教材和专著两者关系过程中存在的"等级观念"与"精英意识",区分"广义教材观"与"狭义教材观"、"静止教材观"与"动态教材观",不仅有助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对中国教育问题与现状的洞察和反思。
姚建彬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材观
一个特殊的例外: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被引量:1
2006年
从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一直到战败期间,整个日本文坛军国主义化,本来应该代表一个民族良知的文学家丧失了良知,大量炮制侵华文学和“战争文学”,沦为协同法西斯的军事侵略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刽子手。鹿地亘是一个特殊的例外。他没有和法西斯同流合污,而是毅然站到了中国人民一边,创作了大量的反战文学,向日本法西斯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王永娟
论吉拉尔的俄狄浦斯阐述
2021年
1966年的"批评的语言与人的科学"国际会议是近数十年理论风潮的重要起点,德里达的参会报告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后结构思潮的开端。本文试以吉拉尔的参会报告为中心,指出吉拉尔虽与德里达不乏相通之处,但当时已然走在一条独特的道路上,他从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悲剧当中读解出的"内介绍"和"替罪羊"机制,便体现了他与解构主义迥然不同的旨趣。
杨俊杰
关键词:俄狄浦斯替罪羊
本雅明与烟云供养
2022年
在1938年发表的法语文章《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里,本雅明提到了烟云供养。这里经考察指出,本雅明是通过瑞典学者喜龙仁1936年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国人论绘画艺术》接触到烟云供养一语的。喜龙仁关于董其昌整个画论思想的原创性所持的质疑态度,也对本雅明产生影响,使得他把“盖烟云供养也”的作者模糊地说成是“一位画家、哲学家”。
杨俊杰
关键词:本雅明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