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 作品数:118 被引量:290H指数:9
- 相关作者:沈建青郭军张德健李美萍张常信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当下文化思潮中的伦理问题”笔谈之一 失重的伦理
- 2006年
- 路文彬
- 关键词:伦理问题文化思潮失重笔谈历史负担
- 论新时期的媒介环境及其听觉回归被引量:1
- 2018年
- 偏重耳朵的中国文化极具听觉性特征和经验,但近现代以来的视觉话语挤抑,导致了听觉感知的麻木和退化,而新时期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媒介环境的变化,一定意义上促使了听觉文化的回归。因此,新时期文学中的听觉研究意义突显。
- 刘军茹
-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媒介听觉
- 试析听觉文化融入新媒体传播的意义与可能
- 2018年
- 在当下的新媒体传播领域中,视觉盛宴大行其道,而听觉文化则处于被挤抑或被隐身的地位。为了新媒体传播的健康发展,作为传播主体的网络媒体、自媒体以及作为接受群体的受众,必须重视听觉文化的作用,主动将听觉意识纳入新媒体传播领域,从而创设视听均衡的良好生态。本文尝试从若干维度解析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构建听觉文化的意义以及可能。
- 方晓枫
-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自媒体视觉文化
- 倾听梁晓声父爱 感受我们的父亲情怀——“90后”中学生与梁晓声同题作文:梁晓声《父亲》原文节选
- 2011年
- 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更是一双手,抚摸着我们走过春夏秋冬;父爱更是一滴泪,一滴饱含温度的泪水。
- 梁晓声
- 关键词:《父亲》父爱同题作文节选原文
-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羞耻感问题被引量:9
- 2002年
- 从伦理哲学的角度来看 ,羞耻感之于人类是一种具有本能自我保护作用的心理现象 ,亦是显示人类优越于动物的高贵生命意识 ,其中潜藏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观念。然而时至今日 ,羞耻感在人们的心目当中却已经格外淡漠 ,甚至遭到了人们的蓄意敌视。这种情状的发生 ,固然是由多种原因促成 ,但文学所起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本论文的旨意就是试图明确文学在这一问题上应该负有的责任 ,通过对 2 0世纪以降中国文学事实的剖析 ,透视出它究竟是如何参与对于人类羞耻感的解构的。
- 路文彬
- 关键词:文学羞耻感
- 历史的命运化写作被引量:7
- 2005年
- 路文彬
-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历史小说历史叙述历史题材后现代主义
- 男性主义时代的女性迷途被引量:2
- 2018年
- 新中国的时代精神同战争文化有着某种根深蒂固的渊源,由于它是以暴力和视觉作为绝对动力的,因而体现出来的必然是男性中心主义的价值准则。此种准则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女性个体意识的觉醒和追求纳入了男性所主导构建的宏大叙事,致使女性始终是在一条背离自我本质的道路上迷茫前行。
- 路文彬
- 关键词:暴力女性视觉听觉
- 明正嘉年间山人文学及社会旨趣的变迁被引量:10
- 2003年
- 本文着重研究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山人与文学 ,及其与社会旨趣 (如政治文化理想、道家的生命关怀、山水游热、道德主义立场的社会批判等 )变迁升降的深层关系。由此往后 ,山人的影响开始深刻地嵌入到明帝国文化的诸多方面 。
- 黄卓越
- 关键词:明朝嘉靖时期道家思想生命关怀
- 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忧郁气质问题被引量:1
- 2002年
- 人物的忧郁气质抑或说文本的忧郁风格,在文学作品中本属于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情感形式,但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随着“普罗”文学的兴起,这种情感形式开始遭临挤抑。特别是在进入新中国的当代语境之后,文学中的忧郁情感被愈发严重地意识形态化了,致使文学的书写几乎彻底疏离了个人的身体直觉体验,从而陷入完全观念化的幻觉之中,由此导致的一个最严重的后果便是,人们丧失了起码的现实判断能力,进而发生“大跃进”之类的虚幻迷狂。本文在论述这一问题时,还具体指出了忧郁情感所蕴涵的形而上学层面的价值。这是为20世纪中国文学迄今一直未能意识到的。
- 路文彬
- 关键词:中国文学形而上学审美价值忧郁气质
- 回声的沉寂——视觉、听觉以及女性的现代历史生存境遇被引量:4
- 2007年
- 视觉中心主义时代对于身体听觉能力的遏抑,已经愈来愈暴露出现代理性告别古典文化时代之后所招致的人类迷惘情绪。而女性在听觉维度上的固有优势,显然可以借助召唤的方式将人类引领向其正在不断远离的归途。但是,此刻的历史生存境遇却始终在遮蔽着女性对于自我听觉能力的发现,以致于她们可能根本无法真正重现女性时代的辉煌。
- 路文彬
- 关键词:视觉听觉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