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
- 作品数:799 被引量:7,655H指数:41
- 相关作者:曹昭刘达临马磊张钟汝谢坚钢更多>>
- 相关机构: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变迁中的建构被引量:8
- 2012年
- 本文运用制度变迁和社会政策转型理论建构了社会工作制度变迁的模型,并指出社会工作制度正由剩余式向普惠式转移,从应对性服务向预防性工作转变。我国社会工作制度的建构应当对社会变迁做出反应:现阶段需要遵循社会工作制度模式变迁的方向,将社会工作制度的建构理念聚焦到社会保护这个核心之上,将社会工作的服务人群扩大到全体公民。同时,在策略上整合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变迁的效应,强调专业性社会工作制度的构建和嵌入。
- 葛道顺
- 关键词:社会变迁
- 足球文化与文化建构——“体育和社会”对话之六被引量:10
- 2006年
- 主要从文化的角度,试图对我国足球职业化过程中所透析出的各种现象及其问题给予一个解释的思路。其中涉及了对于足球文化的界定;关于职业足球与专业足球的分界;足球与文化传统以及足球文化的培育等问题。
- 陆小聪刘宏森
- 关键词:足球文化
- 关注儿童安全
- 2006年
- 孩子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多年来,孩子在教育上的机会不平等、规则不平等,正在成为上下之间、贫富之间的大疙瘩。解决孩子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 邓伟志
- 关键词:儿童安全社会矛盾受教育机会和谐社会
- “和谐社会”浅说
- 2005年
- 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鸟两翅”的关系,是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的重要体现。和谐社会是包容共生、结构合理、规范有序、运筹得当的社会。中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社会均衡论等多种理论支撑,又是对国外理论的突破和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是协调阶级、阶层关系、城乡关系,要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 邓伟志
-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历史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运动研究——梯利的集体行动理论被引量:10
- 2007年
- 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将社会运动研究放置于历史社会学视域之下,对社会运动研究代表人物之一梯利有关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理论进行论述,并以其一部著作为个案,探讨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理路,从而回应社会运动研究过程中的内在理论关怀。
- 董国礼
- 关键词:历史社会学社会运动集体行动
- 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五猖神信仰被引量:3
- 2006年
- 五猖神作为婺源的地方神,在历史上的影响波及甚广,后来,由于受到各种冲击,一段历史时期在一些地区曾销声匿迹。然而,在现代婺源的民间社会中,这一神祇仍以顽强生命力继续存在着,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对五猖神的信仰、传说和现实功能做了初步分析,并认为五猖神的功能及其有效性的呈现,是一个在人神互惠原则下形成的社会过程。
- 耿敬姚华
- 关键词:传说
- “金融海啸”与中国社会政策的转变被引量:10
- 2009年
- 2008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已经越来越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场金融风暴不仅对西方主要经济大国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也正在对发展中的中国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经济转型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对中国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最大考验。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面前,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这场金融风暴可能带来的风险、挑战及其机遇予以回应。为此,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和本刊编辑部联合邀请上海部分青年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虽然这场全球金融风暴开始不久,我们很难预测它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已经使我们感受到了。我们相信,全球金融风暴对于中国来说,不仅是风险和挑战,而且也是机遇。它会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成熟,它会孕育一个建立在自己文化土壤上,同时又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它会培育和发展出"国家与社会"的新型关系。
- 黄晓春
- 关键词:社会利益结构罗斯福新政亚洲金融危机金融海啸福利制度
- 女性职业流动的社会资本研究综述
- 2009年
- 本文试图以"社会资本"的视角来探究女性的职业流动,归纳出女性在寻找工作过程中所使用社会关系网络的主要特征。并比较了中西方女性在求职过程中所使用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差异,以及与男性求职者所使用的社会资本的差异。从而拓宽以女性作为就业困难群体的研究视域。
- 应可为
- 关键词:社会资本社会网络性别差异
- “都市与族群”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1
- 2010年
- 2010年5月17~18日,上海大学文学院族群研究中心主办了“都市与族群学术研讨会”,这是我国首次以“都市与族群”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心主任巫达教授主持,来自上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广东省民族研究院等院校的族群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30篇。研讨会围绕都市族群概念、城市与族群、民族、社会组织和都市民族等专题进行了讨论,既宏观论述,也有微观探讨;既有侧重于理论的分析,也有结合具体实践与田野的阐述。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 古妮莎·买买提
- 关键词:族群研究都市
- “结构-主体”论:社会建设主体的生成被引量:6
- 2013年
- 社会学家对"社会"和"社会的构成"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历程:欧洲古典社会学及功能主义社会学注重"结构"的客观性、外在性、制约性,后期的社会学者如Giddens注重结构二重性,Touraine则注重"社会行动者",与"结构"相比,社会中"主体"的力量和作用得以突显。中国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是突显社会的力量和作用,而不是强化业已十分强大的国家和市场。积贫积弱且亟需强健、亟需改善的是社会而非国家和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要建设一个公平、公正、健康、和谐和永续发展的社会,个体、民间、民众、草根作为行动者的活力应得到重视和加强。
- 张敦福
- 关键词: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