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 作品数:552 被引量:3,118H指数:25
- 相关作者:宋俊华陈志勇孔庆夫刘晓春罗婉红更多>>
- 相关机构: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 “非遗”保护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被引量:7
- 2021年
-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其战略定位是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一流湾区,并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文化虽同源共生,但由于历史原因,仍存在差异;在特殊时期,这种差异甚至会导致文化认同的危机。寻求文化认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便是保护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祖辈的文化创造与文化记忆,对它的保护,即是对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唤醒与强化。本栏目三篇文章,通过非遗保护与文化认同的理论和个案探讨,旨在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凝聚力量,这种力量不只在于维系社区、族群和民族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精神凝聚,其最高意义更在于国家认同--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稳定和团结。这在当前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
- 蒋明智
- 关键词:民族文化意识文化认同文化记忆情感联系世界级城市群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化与“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广州“车陂龙舟景”为例被引量:2
- 2023年
- 车陂村是广州东部的一个超大“城中村”。至少从150多年前开始,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三,众多“兄弟老表村”的龙舟会到村中的车陂涌探亲,这一景象被誉为“车陂龙舟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密集人口排出的生活污水直接污染了车陂涌。2015年,由村中一批年轻人组织的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开始了“扒龙舟”习俗的“申遗”之路,“扒龙舟”习俗先后被成功列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以此为契机,发起“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公益项目,以“扒龙舟”项目为核心,通过建设龙舟文化展览馆,构建了车陂人的集体认同,通过引导村民自觉巡河护河的环保行动,使其作为社会力量参与到政府的治水三年行动计划之中,实现“文化+生态”的双保育。在这一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经过再次日常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增长、社会包容、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刘晓春
- 关键词:日常化可持续发展
- 《双忠记》传奇为海盐姚懋良所作考被引量:7
- 2016年
- 《双忠记》旧说由浙江武康人姚茂良字静山所作,为成化间作品,而作者生平无可考。今考为浙江海盐人姚能字懋良号静山所作,武康当是姚氏祖籍。姚能为弘治间人,"少习举业,屡不利,弃去攻医。好吟咏,每谈论,压夺满坐"。晚号玉冠道人。著有医书三种。其经历与《双忠记》开场自叙"士学家源,风流性度,平生志在鹰扬。命途多舛,曾不利文场。便买山田种药,杏林春熟,桔井泉香",亦相符合。此剧受《五伦全备记》《香囊记》的影响,《香囊记》当撰于正德十年(1515)之后,此剧的创作时间,亦应相去不远。此剧对海盐腔之兴盛发展的影响,需要加以重视。
- 黄仕忠
- “春节:地方性与民族文化认同”研讨会在广州隆重召开
- 2006年
- 随着文化多样性主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2005年6月,中宣部发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见》。2006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节均榜上有名。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将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推向深入,
- 关键词:民族文化认同传统节日文化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法定假日
- 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被引量:13
- 2021年
- 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气连枝,共生互赏,文化习俗相似,艺术呈现形式相通,文化心理相合。但从现实层面看,其协同发展存在联合申报的非遗项目数量少、非遗资源共享系统不完善、保护模式相对独立的问题,并且湾区内也面临经济发展不平衡、非遗系统化管理制度缺失、协同保护理念欠缺、小众非遗协同保护力度不够的困境。为此,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协同保护工作需统筹规划,考虑非遗资源的互补性,减少保护阻力。政府应在税收政策、资金投入、人才智库建设、搭建非遗联合展示平台等方面统筹发展,并加强湾区非遗协同保护专门性法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也需在市场、资源、信息、人才等方面进行业态化整合,同时对接新媒体,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协同保护,既呼应大湾区一体化国家战略,也是深化湾区文化共同体理念、加强国家文化认同、推动人文湾区建设、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
- 蒋明智樊小玲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设计主导下当代土家织锦生产的问题与风险被引量:3
- 2022年
- 当代土家织锦的生产正经历着设计者与制作者相分离的重要转变。设计者通过“降低工艺难度”“剔除手工性”“增强故事性”的方式,不断弱化织造工艺和织造群体的价值,并就此获得了织锦生产的主导权。服务于商业资本逻辑的设计主导生产后,手工艺人对技艺和本土文化的所有权遭到剥夺,由此带来了“去技艺化”“去主体化”“去意义化”的风险。设计的助推与动力作用不应以遮蔽手工艺人群体的创作力与文化主体性为代价。正视设计主导当代传统手工艺生产可能产生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探索传统手工艺当代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 石雅云刘晓春
- 关键词:土家织锦
- 从粤剧剧目发展史的遗留问题看林榆剧作的示范意义被引量:1
- 2019年
- 林榆(1920-),广东东莞人,是一位资深的文化干部、戏剧工作者和剧作家。本文试图将林榆的粤剧剧本创作置于“粤剧剧目发展史”的维度上来考察,思考林榆的成功之道,论述林榆剧作的若干特色,以林榆的剧作和林榆的自述相比照,以期引起粤剧界、学术界对于林榆及其剧作所具有的“粤剧史意义”的关注和进一步研究。如今,粤剧的生存环境在它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0年里是越来越好,人们在高度重视和期待着粤剧会有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质量的剧目上演。我们借由对林榆粤剧剧作的研讨,以便突显林榆剧作既与时俱进又不失粤剧“本色”的价值所在,或许对回应粤剧“怎样发展”的问题不无裨益。
- 董上德
- 关键词:雅俗之辨
- 五十年的追问:什么是戏剧? 什么是中国戏剧史?被引量:24
- 2009年
- 本文回顾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围绕"戏剧"、"戏曲"的概念之争,指出任中敏和王国维的戏剧观念大体上是相同的,即都主张戏剧的本质是角色扮演,但他们要么对戏剧史的共时性材料缺乏认识、对表演艺术相对漠视,要么把不同性质、不同阶段的"角色扮演"相混,都存在有待完善之处。本文指出:"戏曲"是戏剧的一个品种,是我国戏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我国戏剧的成熟形态。在我国,"曲"即剧本,它不是戏剧有无的标志,但却是区分戏剧是否成熟的标志;"戏曲"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戏剧形态,但以"戏曲"代指我国戏剧时不应造成逻辑混乱;一部完整的中国戏剧史应当包括话剧在内。
- 康保成
- 关键词:中国戏剧史追问角色扮演戏剧形态戏剧观念戏剧发展
- 回归体验:传统戏剧发展的新趋势被引量:5
- 2018年
- 回归体验,是传统戏剧复兴的重要选择。这种回归不仅要像京剧大屏幕电影和超维度戏剧那样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参与感,而且要让传统戏剧回归到体现自身本真性的体验中,使其成为人们主动、持久体验的一种"当场角色扮演"实践。
- 宋俊华
- 关键词:传统戏剧
- 《采薇》重读:经典解构与身体叙事被引量:5
- 2009年
- 于爱成
- 关键词:身体叙事《采薇》解构重读儒家文化理想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