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作品数:73 被引量:447H指数:9
相关作者:丁宏王丹陈烨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经济管理
  • 28篇社会学
  • 16篇文化科学
  • 8篇政治法律
  • 7篇历史地理
  • 6篇艺术
  • 5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6篇民族
  • 11篇文化
  • 9篇非物质文化
  • 9篇非物质文化遗...
  • 8篇民族学
  • 6篇共同体
  • 5篇中华民族
  • 5篇生态
  • 5篇共同体意识
  • 5篇传承
  • 4篇多民族
  • 4篇学科
  • 4篇知识
  • 4篇少数民族
  • 4篇民族理论
  • 3篇邓小平
  • 3篇邓小平民族
  • 3篇邓小平民族理...
  • 3篇多样性
  • 3篇伊斯兰

机构

  • 72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中国艺术研究...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韩国成均馆大...

作者

  • 16篇祁庆富
  • 13篇王丹
  • 7篇丁宏
  • 5篇金炳镐
  • 2篇王静
  • 2篇陈烨
  • 2篇张海洋
  • 1篇潘红祥
  • 1篇赵德光
  • 1篇付长伟
  • 1篇郑长铃
  • 1篇代启福
  • 1篇余梓东
  • 1篇包智明
  • 1篇孟琳琳
  • 1篇金浩
  • 1篇焦开山
  • 1篇杨玉
  • 1篇杨圣敏
  • 1篇黄建明

传媒

  • 10篇中央民族大学...
  • 8篇西北民族研究
  • 5篇中南民族大学...
  • 4篇民族研究
  • 3篇北京舞蹈学院...
  • 2篇民族论坛
  • 2篇黑龙江民族丛...
  • 2篇烟台大学学报...
  • 2篇重庆三峡学院...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原生态民族文...
  • 1篇中国穆斯林
  • 1篇世界民族
  • 1篇民族教育研究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民族艺术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思想战线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年份

  • 11篇2024
  • 10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0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2
  • 3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7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神山森林文化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作用——以西南边疆民族为中心被引量:15
2004年
 西南边疆各民族在与当地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中创造了神山森林文化,神山森林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传统生态文化模式.它维系了山地农业的生态平衡系统,又保护了大片原始森林,保存了大量的原生物种,对西南边疆的生态资源有重要的保护意义.
杨玉赵德光
关键词:森林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生态资源生态文化
日据时期的台湾民族学调查与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日据时期的民族学调查,除日本民族学会派出的鸟居龙藏等学者、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外,还有地方团体如东台湾研究会,以及学校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主要代表人物有鸟居龙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佐山融吉等。鸟居龙藏被称为台湾人类学研究的先驱性角色。他先后4次到台湾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首先提出"Yami(雅美)"为兰屿岛上居民的族称,并把摄影技术首次应用于田野调查。森丑之助是一位从田野调查进入民族学领域的学者,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学者的对台湾世居少数民族的分类法。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及后来的"蕃族课"或"蕃族调查会",在组织民族学田野调查和研究成果的成功出版方面也取得了大量成果,建构了泰雅、赛夏、布农、邹、鲁凯、排湾、卑南、阿美和雅美9族历史。当然,日据时期民族学调查的根本目的,是为殖民统治服务的。
张崇根
关键词:日据时期
史禄国民族(этнос)理论在俄罗斯民族学发展中的境遇被引量:4
2022年
史禄国是俄罗斯著名民族学家,由其所奠基的民族(этнос)理论在俄罗斯/苏联民族学界影响深远,然而长期以来,史氏在民族(этнос)理论发展中的贡献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意在沿流溯源,探讨史氏民族(энос)理论的本末。通过回顾民族(этнос)理论在俄罗斯的生命史,阐发史氏民族(этнос)理论的特征,论述其承前启后的调和作用。本文还介绍当代俄罗斯学界对史氏思想的继承,从而还原史氏民族(этнос)理论在俄罗斯民族学理论史中的连续性。
丁宏陈曦
关键词:民族学
俄罗斯对中亚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中亚地区历史上就经历了不同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复杂过程。相比较而言,俄罗斯文化进入中亚民族的历史过程要晚得多,但自18世纪俄国开始大规模向中亚地区扩张,到19世纪末,该地区逐渐被纳入沙俄的版图。苏联时期,中亚五国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人与中亚各族人民有着70余年的共同历史,俄罗斯文化成为中亚地区的"主流"文化,在中亚民族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均将"去俄罗斯化"作为其独立发展、彰显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加之俄罗斯人从中亚的大量迁出,俄罗斯文化对于中亚民族的影响逐渐弱化。但由于历史、语言、经济及地缘政治等各方面的密切联系,俄罗斯因素并不会轻易退出,其对中亚民族文化发展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
丁宏
关键词:民族伊斯兰教
论邓小平民族理论的主要实践(下)被引量:2
2004年
邓小平民族理论的主要实践内容是很丰富的,本文主要论述邓小平民族理论在民族区域自治的进一步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深化等方面的实践。
金炳镐陈烨
关键词:邓小平民族理论民族区域自治
非物质文化遗产真魂在于“活态传承”——由“徽州祠祭”引发的一点思考
黄山市是各种文化遗产集中分布的区域,这里有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作为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在底蕴深厚的徽州文化积淀基础上,黄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已有徽剧、目连戏、徽州...
祁庆富
文献传递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新路径——以校园为中心被引量:3
2023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在校园”和“出校园”,为师生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核的清晰认知和深刻体验,并以鲜活的形式植入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重要生产形式和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应依据学校条件和当地环境,考量并运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方式,促进校园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和谐共生,提高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校与社会互联互通、互助互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不仅是学校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需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必然。
王丹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学校教育
释放的“乡愁”:苗族大迁徙舞的知识生产
2023年
大迁徙舞不仅是赫章县苗族的生活实践,而且是可视可感的身体艺术。它展现赫章县苗族祖先迁徙的历史图景,讲述苗族祖先离开原乡、寻找新家园的历程。大迁徙舞以形象的身体动作和诗化的口头歌唱,融入民众生活,不断进行知识生产,构成谱系性的身体记忆。大迁徙舞的知识生产动能源于对家园的“乡愁”及其解释的记忆建构。围绕“乡愁”的身体律动,大迁徙舞迸发出充满力量的情感震撼和生命呐喊,成为迁徙历史的记忆和身份认同的纽带,成为苗族共同体与社会团结的象征。
王丹
关键词:知识生产乡愁家园
文化生命体的生活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中华文化基因的逻辑进路被引量:4
2024年
文化基因是由自然生境、历史语境和创造主体等共同构成的文化生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理念的中华文化基因,具体表现为个人、社群、民族、国家与人类社会等层次聚类,并以谱系性方式实现相互嵌套共在与汇聚贯通。文化生命体既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基因,也指以文化基因为核心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生产并传承着中华文化“共享的意义”的核心基因,凝铸成中华文化基因谱系及其价值共识和内涵要旨。各族人民依凭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实践与文化生命体的赓续延展,彰显民族历史记忆,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理解、互助互补,形成诸多共同性的文化特征。传承发展非遗就是要阐释和利用其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为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根基和文化养料,并推进新时代非遗系统保护和活化实践。
王丹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逻辑进路
俄罗斯民族学对中国民族学的影响
2024年
民族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其研究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也被特定的社会环境所形塑,从而孕育出不同的民族学学术传统。中俄两国同是多民族国家,又曾有过密切的历史关联,故而两国在民族学领域的交往互鉴是十分重要的。学者以往对俄罗斯民族学与中国民族学相关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苏联时期,重点讨论苏维埃民族学对中国民族学的形塑和影响。本文以时间为纵轴,从俄国民族学的产生到苏联时期民族学全面“渗透”及对中国民族学学科建设、学科理论的影响,以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族学的“危机”、对华影响的衰弱等方面,探讨了俄罗斯民族学影响中国民族学发展进程的历史背景和主客观因素,探讨中国如何在借鉴中发展出中国化民族学道路等议题,力求从中俄两国民族学的发展脉络中探索学科的交织互鉴之处,实现更为深入的学术交流与理论互鉴,发挥承前启后的学术价值。
丁宏陈曦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