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541 被引量:18,235H指数:61
相关作者:刘普灵张岁岐肖波王百群江忠善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25篇期刊文章
  • 11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45篇农业科学
  • 1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94篇生物学
  • 91篇天文地球
  • 79篇水利工程
  • 30篇经济管理
  • 9篇自动化与计算...
  • 6篇建筑科学
  • 5篇文化科学
  • 4篇化学工程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历史地理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理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642篇土壤
  • 209篇黄土高原
  • 205篇水分
  • 165篇坡面
  • 137篇土壤水
  • 134篇土壤侵蚀
  • 124篇黄土丘陵
  • 122篇降雨
  • 108篇植被
  • 106篇径流
  • 101篇土壤水分
  • 100篇丘陵区
  • 100篇小麦
  • 90篇黄土丘陵区
  • 83篇水土
  • 80篇入渗
  • 72篇小流域
  • 71篇产沙
  • 63篇土地利用
  • 58篇养分

机构

  • 1,541篇中国科学院
  • 686篇西北农林科技...
  • 224篇西安理工大学
  • 204篇中国科学院大...
  • 58篇中国科学院研...
  • 54篇中国农业大学
  • 36篇北京师范大学
  • 27篇华中农业大学
  • 27篇西北大学
  • 22篇水利部黄河水...
  • 21篇中国矿业大学...
  • 21篇中国科学院亚...
  • 20篇湖南师范大学
  • 19篇湖南农业大学
  • 18篇黄河水利科学...
  • 18篇山东理工大学
  • 16篇陕西师范大学
  • 16篇中华人民共和...
  • 12篇中国水利水电...
  • 11篇宝鸡文理学院

作者

  • 167篇李占斌
  • 163篇邵明安
  • 120篇王全九
  • 93篇郑粉莉
  • 60篇樊军
  • 55篇张兴昌
  • 55篇李鹏
  • 54篇李世清
  • 47篇王占礼
  • 47篇雷廷武
  • 46篇王文龙
  • 42篇邓西平
  • 39篇许明祥
  • 34篇山仑
  • 32篇上官周平
  • 32篇王力
  • 29篇穆兴民
  • 28篇刘国彬
  • 28篇赵允格
  • 24篇刘普灵

传媒

  • 156篇水土保持学报
  • 135篇水土保持研究
  • 116篇农业工程学报
  • 86篇水土保持通报
  • 82篇中国水土保持...
  • 77篇应用生态学报
  • 63篇生态学报
  • 53篇干旱地区农业...
  • 47篇土壤学报
  • 35篇农业机械学报
  • 29篇西北植物学报
  • 26篇植物营养与肥...
  • 26篇西北农林科技...
  • 23篇中国生态农业...
  • 22篇草地学报
  • 20篇水科学进展
  • 20篇自然资源学报
  • 19篇灌溉排水学报
  • 17篇水利学报
  • 16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29篇2023
  • 43篇2022
  • 62篇2021
  • 56篇2020
  • 72篇2019
  • 77篇2018
  • 83篇2017
  • 71篇2016
  • 68篇2015
  • 65篇2014
  • 73篇2013
  • 99篇2012
  • 96篇2011
  • 104篇2010
  • 98篇2009
  • 84篇2008
  • 83篇2007
  • 45篇2006
  • 61篇2005
1,5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最近30年河龙区间降雨侵蚀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被引量:5
2013年
为准确定量评估代表降雨引起土壤侵蚀潜在能力的指标——降雨侵蚀力,收集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各县共96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的日降雨资料,基于半月降雨侵蚀力模型对区间半月、月、季节、年尺度上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7月下半月、8月和夏季的降雨侵蚀力分别在相应的时间尺度上最大,年均降雨侵蚀力在空间上从西北到东南呈增加趋势;2)河龙区间年降雨侵蚀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减少的面积占区间总面积的68.45%,7月上半月降雨侵蚀力的减少对区间年降雨侵蚀力的减少贡献最大;3)年降雨侵蚀力增加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河龙区间西北部和东南部,7月上半月降雨侵蚀力呈增加趋势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12%。
刘建祥李智广张晓萍李锐许晓鸿周鸿文
关键词:降雨侵蚀力河龙区间
黑河中游春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为了确定黑河中游地区的最佳灌溉制度,研究了不同灌溉定额下春小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干物质累积量和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变化,并对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和产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处理间,春小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累积量在各个生育期的变化速率和增长量有明显差异,且产量及构成要素之间呈现显著性差异。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420mm是该地区春小麦的最佳灌溉量。
马莉王全九
关键词:黑河中游春小麦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
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水分特征--以桥子沟流域为例被引量:8
2017年
为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水分特征,以天水典型对比小流域——桥子西沟(自然恢复的荒草地)和桥子东沟(人工恢复的刺槐林地)为例,基于2流域5—8月0~100 cm深度土壤质量含水量和氢氧同位素浓度,定量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降水和坡向对土壤水分影响。结果表明:以刺槐林地为主的流域土壤含水量低于以荒草地为主的流域(16.72%)约3.70%,对降水量的响应较弱,各土层含水量变异系数较高。土壤水分存在临界变化深度,刺槐林地为主的流域在10 cm以下含水量趋于稳定,最大蒸发深度为55 cm,荒草地为主的流域在30 cm以下含水量开始增加,最大蒸发深度为30 cm。两流域含水量均遵循阴坡>半阴坡>半阳坡,δ18O的分布不符合这一规律。以刺槐林地为主的流域含水量随坡向变化较小,而以荒草地为主的流域受坡向影响较大,坡向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受植被因子的制约。以自然恢复荒草地为主的恢复方式可以较好的增加土壤水库蓄水量,有利于流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马建业李占斌马波王贺张乐涛李朝栋
关键词:氢氧同位素植被坡向
MIKE耦合模型模拟淤地坝对小流域暴雨洪水过程的影响被引量:17
2018年
为科学认识淤地坝建设对黄土高原小流域暴雨洪水过程的影响,该文通过分布式水文模型MIKE SHE和一维水动力模型MIKE 11耦合模拟了不同坝型组合和坝系级联方式下的小流域暴雨洪水过程,研究表明:1)淤地坝系建成后会使小流域洪水的洪峰和洪水总量明显减少,其中骨干坝减幅最小,中型坝次之,小型坝减幅最大;串联、并联、混联3种坝系级联方式均使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明显减小,其中混联坝系减幅最大,并联坝系次之,串联坝系最小。2)淤地坝建设改变了洪水历时,其中骨干坝和中型坝增加了洪水历时,而小型坝缩短洪水历时。3)沟道连通性指数与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均有很好的相关关系,淤地坝建设明显降低了沟道连通性,通过改变沟道连通性调控了小流域的暴雨洪水过程。可为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袁水龙李占斌李鹏高海东王丹张泽宇
关键词:暴雨洪水控制淤地坝黄土高原
确定Brooks-Corey土壤水力特性模型参数的垂直入渗方法被引量:11
2011年
在水平入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不需测定饱和导水率,仅利用一维垂直入渗试验即可确定Brooks-Co-rey模型参数的新方法。利用封丘县两种质地土壤的入渗资料,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只要入渗历时足够长,基质势和重力势作用相当,垂直入渗方法确定的土壤水力参数与水平吸渗方法的预测结果相近;利用预测的参数,数值解和提出的近似解均能很好模拟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相对于水平吸渗方法和反推参数法,垂直入渗方法省时省力,且能避免数值弥散和参数不唯一问题。
马东豪张佳宝黄平
关键词:土壤水分运动入渗过程土壤水力特性
不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土壤光谱特征的比较与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为了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土壤中官能团的定量分析,通过比较3种不同傅里叶变换技术下土壤特征吸收峰的差异,来选取最佳的光谱技术应用于土壤的相关研究。采用透射(T-FTIR)、衰减全反射(ATR-FTIR)和漫反射(DR-FTIR)3种光谱技术分别对有机物(苯甲酸、硬脂酸)和土壤(辽东栎)进行了分析。并将辽东栎和草地土壤样品按不同比例混合,使用T-FTIR和DR-FTIR对混合土样进行光谱测定,用于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有机物样品在3种光谱技术中均出现特征吸收峰,苯甲酸在1600~1400 cm^(-1)出现苯环C=C骨架特征峰,硬脂酸在2900~2800 cm^(-1)显现甲基的特征峰。有机物中羧酸-COOH内羰基-C=O在1720~1680 cm^(-1)出现伸缩振动吸收峰,羟基-OH分别在1430~1410 cm^(-1),940~930 cm^(-1)附近出现面内和面外弯曲振动吸收峰。有机物在T-FTIR技术中需要用溴化钾(KBr)对其稀释。(2)辽东栎土壤样品在T-FTIR和DR-FTIR技术测试中发现,其土壤谱图中有较多有效特征吸收峰,土壤样品在T-FTIR技术中也需要用KBr进行稀释并使样品均匀的分布在锭片中;而ATR-FTIR技术测试中仅出现个别有效特征吸收峰,不利于对土壤谱图鉴别与进一步分析。(3)辽东栎和草地土壤样品按不同比例混合的测试结果表明:T-FTIR和DR-FTIR技术测试中质量分数与峰面积比呈正相关,线性拟合分别为R 2=0.70和R 2=0.88。土壤在3种不同红外技术中,DR-FTIR光谱具有较好的土壤特征吸收峰,对土壤样品可以不用KBr稀释。测试步骤简单易操作,可用于土壤样品定量分析研究。
张明洋朱兆龙李好好冯程龙安韶山
关键词:傅里叶变换红外透射光谱土壤光谱
应用^(137)Cs示踪技术破译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坝库沉积赋存的产沙记录被引量:30
2007年
根据泥沙的137Cs和黏粒含量变化,厚28.12m的云台山沟坝库沉积剖面,区分出44次洪水沉积旋迴.剖面中部旋迴27的137Cs含量最高,加权平均值12.65Bq·kg-1,为1963年沉积;向上、向下137Cs含量逐渐降低,次顶部旋迴2.15Bq·kg-1,底部旋迴0.92Bq·kg-1.通过坝库修建、运行历史,旋迴泥沙137Cs含量的变化,次洪水产沙量和降水资料的对比分析,确定了这些洪水沉积旋迴的对应暴雨.云台山沟1960~1970年期间,共发生产沙洪水44次,产沙2.36×106m3.年产沙次数1~10次不等,1961~1964年为多雨年份,秋季降水多,年产沙洪水7~10次;1960,1965~1969和1970年为少雨年份,每年仅1~3次洪水.年均产沙模数1.29×104t·km-2·a-1,略高于甘谷驿水文站以上的延河上游的同期产沙模数1.11×104t·km-2·a-1,略低于相邻的纸坊沟1980年前的实测产沙模数1.40×104t·km-2·a-1.年产沙模数和汛期降水量(6~9月)相关较好.
张信宝温仲明冯明义杨勤科郑进军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产沙量
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中有机氮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8
2007年
通过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25年的田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其在各级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对水解氨态氮、水解未知氮在土壤各级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最大,对氨基酸态氮的分布有一定影响,而对氨基糖态氮分布的影响较小.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能有效地影响水解氨态氮和水解未知氮与团聚体的结合作用,而氨基糖态氮在土壤氮循环转化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水解全氮与有机碳、全氮以及团聚体分形维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r分别为0.942,0.981,0.910(P<0.001),说明土壤有机氮组分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性质具有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氮或有机质对1~2mm和0.25~1mm土壤团聚体中各有机氮组分的影响较大.
孙天聪李世清邵明安赵坤
关键词:长期施肥有机氮组分土壤团聚体
草地覆盖坡面流水动力参数的室内降雨试验被引量:24
2008年
为研究两种典型黄土的坡面流水力特性变化规律,进行了室内人工降雨试验。以草地盖度为主要影响因子,土壤质地和雨强为辅助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盖度下,随雨强逐渐增大,流量和流速也随之增加;当盖度增加时,流量和流速随之减小。流速随降雨历时的延长而逐渐增大;当雨强增大时,流速曲线整体抬高;当覆盖度逐渐增大,流速曲线整体降低。平均水深随流速增大而减小;同一雨强下,盖度增加时氟汝德数Fr随之增加,雷诺数Re降低,而Darcy-Weisbach阻力系数f及曼宁粗糙系数n均大致呈增加趋势;对同一盖度,雨强增加Fr随之减小,Re逐渐增加,同时f和n均随之减小。因此草地覆盖度增加将改善坡面流水力性质,总体上减小了坡面流速,增加了阻力和粗糙度。
李毅邵明安
关键词:流速降雨坡面流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区坡地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及水分利用效率被引量:9
2011年
通过建立径流小区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3种典型植被措施下水量平衡进行定位观测研究,分析3种植被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节内3种植被措施下土壤表层5cm温度显著低于空气温度;土壤表层0-6cm水分季节性波动受到降雨的强烈影响。3种植被措施对剖面土壤水分季节变化产生显著影响,5-7月份为土壤水分消耗期,8-10月份为土壤水分补偿期。土壤垂直剖面含水量从表层到深层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3种植被措施对相同地形部位土壤水分所造成的差异不同,同一植被的土壤水分在不同地形部位也有差异。坡耕地(当年种植绿豆)径流系数为0.238,显著高于撂荒地与苜蓿地。3种植被措施下生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是绿豆、绿豆籽粒水分利用效率的1.9倍和8.3倍。坡耕地退耕还草或者建设人工植被等措施增强了对径流的拦蓄作用,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应,同时提高了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王建国樊军郭德亮王力
关键词:植被措施地温土壤水分径流系数水分利用效率
共15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