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作品数:3,587 被引量:16,834H指数:59
相关作者:袁道先曹建华蒋忠诚邹胜章张美良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74篇期刊文章
  • 539篇会议论文
  • 383篇专利
  • 65篇科技成果
  • 13篇标准

领域

  • 1,836篇天文地球
  • 6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388篇农业科学
  • 156篇生物学
  • 115篇经济管理
  • 114篇水利工程
  • 106篇自动化与计算...
  • 92篇建筑科学
  • 91篇理学
  • 67篇交通运输工程
  • 53篇石油与天然气...
  • 37篇文化科学
  • 21篇矿业工程
  • 20篇历史地理
  • 16篇机械工程
  • 15篇轻工技术与工...
  • 13篇医药卫生
  • 8篇化学工程
  • 5篇金属学及工艺
  • 5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504篇岩溶
  • 394篇地下水
  • 350篇土壤
  • 349篇地质
  • 289篇岩溶区
  • 246篇地下河
  • 213篇同位素
  • 186篇岩溶地下
  • 165篇岩溶水
  • 164篇污染
  • 152篇洞穴
  • 145篇水化学
  • 132篇石漠化
  • 130篇化学特征
  • 119篇塌陷
  • 116篇
  • 112篇碳酸
  • 109篇盆地
  • 107篇岩溶塌陷
  • 104篇岩溶地下水

机构

  • 3,574篇中国地质科学...
  • 269篇西南大学
  • 18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70篇桂林理工大学
  • 170篇联合国教科文...
  • 165篇广西师范大学
  • 157篇中国地质大学
  • 137篇国土资源部
  • 103篇中国科学院
  • 73篇中国地质调查...
  • 42篇广西壮族自治...
  • 38篇桂林工学院
  • 34篇广西大学
  • 32篇成都理工大学
  • 32篇南京大学
  • 27篇广西师范学院
  • 27篇中国石油天然...
  • 27篇中国地质大学...
  • 26篇教育部
  • 20篇贵州师范大学

作者

  • 258篇蒋忠诚
  • 251篇曹建华
  • 213篇邹胜章
  • 179篇袁道先
  • 123篇夏日元
  • 122篇章程
  • 118篇梁彬
  • 108篇张美良
  • 108篇罗为群
  • 105篇陈伟海
  • 104篇林玉石
  • 103篇梁永平
  • 102篇雷明堂
  • 102篇姜光辉
  • 101篇覃小群
  • 97篇蒋小珍
  • 94篇曹建文
  • 93篇潘晓东
  • 88篇王华
  • 87篇黄奇波

传媒

  • 634篇中国岩溶
  • 109篇环境科学
  • 90篇地球学报
  • 70篇岩矿测试
  • 57篇中国矿业
  • 56篇地球与环境
  • 52篇水文地质工程...
  • 39篇地质论评
  • 39篇桂林理工大学...
  • 36篇广西师范大学...
  • 36篇第四纪研究
  • 33篇中国地质
  • 30篇地质学报
  • 29篇安徽农业科学
  • 29篇广西科学
  • 26篇热带地理
  • 23篇地学前缘
  • 22篇广西植物
  • 19篇生态学报
  • 17篇地质通报

年份

  • 114篇2024
  • 167篇2023
  • 166篇2022
  • 213篇2021
  • 181篇2020
  • 190篇2019
  • 213篇2018
  • 203篇2017
  • 195篇2016
  • 258篇2015
  • 177篇2014
  • 161篇2013
  • 151篇2012
  • 140篇2011
  • 115篇2010
  • 121篇2009
  • 121篇2008
  • 96篇2007
  • 99篇2006
  • 97篇2005
3,5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气候、地质和生态环境条件对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的影响--以山西马跑神泉泉域和广西龙寨地下河流域为例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2含量增加了25%,其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生产和发展产生的威胁,减少大气CO2含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问题。碳酸盐岩是地球上的最大的碳库,其通过岩溶作用参与全球碳循环,...
刘朋雨覃小群黄奇波张连凯
一种原位无扰动土壤气体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质检测仪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原位无扰动土壤气体测量装置,包括管状外壳,所述管状外壳底端设有刀口竖直向下的U型铲,所述管状外壳上设有进气孔,所述管状外壳顶部内壁设有螺纹连接装置,所述管状外壳内部设有内部...
黄芬丁梦凯杨慧吴夏张春来曹建华
文献传递
一种岩溶地质研究用复杂地形勘测设备及其勘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溶地质研究用复杂地形勘测设备,包括悬空放置在溶洞内的三维探测球,探测球悬吊机构以及探测球输送机构;三维探测球包括探测球壳体,探测球壳体上具有多条扫描容纳槽,扫描容纳槽内固定设有三维激光扫描仪;探测球悬吊...
裴丽欣邹胜章樊连杰卢丽翟秀敏白云山周曰虎白雪冬王顿
典型岩溶水系统碳汇通量估算被引量:8
2012年
现代岩溶学研究成果表明,碳酸盐岩在全球碳循环中响应极其迅速,水循环过程中的碳汇效应显著。本研究选取广西桂林寨底地下河系统、广西环江大安地下河系统、重庆北碚青木关地下河系统三个典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利用各系统地下河的流量和HCO3-浓度的监测资料,采用简单化学平衡模式法估算碳汇通量(CO2)。结果显示,寨底地下河系统的单位面积年碳汇通量为68.82 t/(km2.a),大安地下河系统的单位面积年碳汇通量为81.18 t/(km2.a),青木关地下河系统的单位面积年碳汇通量为100.07 t/(km2.a)。分析认为同一个岩溶水系统的结构特征和环境条件基本上是稳定的;地下河的流量和HCO3-浓度是影响岩溶碳汇强度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地下河流量的变化对碳汇强度的影响显著;不同岩溶水系统的碳汇通量不但受水化学条件和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控制,同时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该研究对于改进碳循环模型和评价岩溶地质碳汇有重要意义。
裴建国章程张强朱琴
关键词:岩溶水系统
岩溶地下河污染物运移特征及自净能力——以广西里湖地下河为例被引量:15
2014年
以广西里湖地下河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地下河系统中污染物的运移行为来研究其自净过程。于不同季节沿着地下河的径流方向进行一个水文年的调查取样。结果发现地下河主要受到NO2-N、NH+4-N、COD和As、Cd、Hg等重金属的污染。污染物从地表进入岩溶含水层,到达地下河出口时部分污染物浓度衰减明显,说明一些离子有明显的自净能力。因地下河的结构和部分管道半充水状态、明暗流交替等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河的自净机制主要是物理过程的稀释作用和化学过程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对比地下河主要离子的衰减量和衰减速率,发现衰减比例最高的为铵态氮,最低为保守元素氯离子。根据衰减速率,将水中的离子和微量元素分为4种衰减特征类型:TFe、Al和Zn一旦进入岩溶含水层后全部衰减;K、Na、Mg、F、Cl、HPO4和TP在洞穴伏流段具有最高的衰减速率;来自生活和工业污染的NH4-N、CODCr、BOD5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Mn、Ba和Hg从明流转为伏流时衰减速率最快,但在洞穴伏流内存在二次悬浮。
郭芳王文科姜光辉马振杰
关键词:岩溶硝化作用自净地下河
岩溶区土壤铁锰结核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为研究土壤铁锰结核中重金属元素形态以及生物可利用性,采用连续提取法对岩溶区土壤铁锰结核重金属元素的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A、B层铁锰结核Cd、Cr、Cu、Pb、Zn、Mn均以残渣态所占比例最高,A层分别为94.85%、86.30%、95.08%、88.90%、95.46%、64.81%,B层分别为95.67%、83.89%、95.87%、85.62%、97.05%、53.19%;Cr元素的有机态、Pb元素的铁锰氧化态所占比例超过了10.00%,Mn元素的铁锰氧化态所占比例仅次于残渣态;土壤A、B层铁锰结核生物可利用态所占比例均较低,潜在可利用态所占比例以Mn最高,Cr和Pb的潜在可利用态也略高,应防止Mn、Cr、Pb对土壤环境造成的潜在污染。
唐健生苏春田潘晓东邹胜章黄奇波
关键词:岩溶铁锰结核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
水生植物对岩溶区河水地球化学昼夜变化的影响——以漓江为例被引量:2
2018年
为研究河流非岩溶区断面和岩溶区断面生物地球化学昼夜变化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水生生物对岩溶区河水碳汇作用的影响,于2016年10月30日-2016年11月1日,在广西桂林漓江干流非岩溶区的峡背和岩溶区的省里设置两个监测点同时开展了为期48小时的高分辨率在线监测和高频率取样工作,研究其水文参数(电导率(EC)、水温(T)、pH以及Ca^(2+)、HCO_3^-、NO_3^-等离子和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 )C_(DIC))等水化学参数的昼夜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1)峡背和省里两断面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但水文地球化学昼夜变化过程不同:省里断面的物理化学参数昼夜变化显著,T、pH、DO、SIC白天上升夜间下降,Ca^(2+)、HCO_3^-的质量浓度和EC、p(CO_2)白天降低、夜晚上升;而峡背断面理化指标昼夜变幅小,这与峡背断面处于岩溶区与非岩溶区交界处,非岩溶河流汇入、生物量较小等环境特征有关。(2)省里断面营养元素(NO_3^-、SO_4^(2-)、Cl^-、Na^+)昼夜变化过程主要受水生植物同化作用控制,呈现白天降低、夜间升高的变化规律。(3)峡背断面和省里断面TOC与DOC白天上升、夜间下降,最高日变化幅度可达79%和61%,利用端元混合模型计算得出省里断面和峡背断面内源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分别为91.99%和88.39%,省里断面和峡背断面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利用HCO_3^-作为无机碳源的比例为67.42%~99.75%和57.76%~69.78%,平均值分别为79.54%和63.13%。(4)省里断面溶解无机碳(DIC)变化范围为67.1~115.9mg·L^(-1),平均值为96.5mg·L^(-1),呈现白天下降夜间上升的变化。δ^(13 )C_(DIC)变化范围-7.8‰^-9.9‰,平均值为-8.9‰,表现为白天偏重、晚上偏轻的动态变化,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9)。研究表明省里断面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钙沉降是控制DIC昼夜变化的主导因素。通过估算监测期间省�
王奇岗肖琼赵海娟赵海娟汪智军
关键词:水化学水生植物碳同位素
亚热带典型岩溶水库细菌丰度和细菌生产力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4
2018年
细菌丰度是反映水体污染状况的敏感指标.为了解亚热带岩溶区水库营养状况,细菌丰度和细菌生产力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文以亚热带典型岩溶水库——广西上林县大龙洞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评价大龙洞水库水体的营养化类型、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细菌丰度分布情况以及14C标记法测定细菌生产力.结果表明,大龙洞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细菌丰度在调查水域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沿着水流方向从上游到下游表层水的细菌丰度呈先递减后增加的趋势;细菌丰度垂向分布特征均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细菌生产力的变化特征为表层水的细菌生产力明显高于中层和底层.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丰度与细菌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细菌丰度与温度、p H、高锰酸盐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和DIC呈显著负相关,与DO、叶绿素a、DOC呈极显著正相关;细菌生产力则与p H、DOC、高锰酸盐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DIC呈显著负相关,与DO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影响细菌丰度和细菌生产力的10个环境因子均划分为两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为温度、p H、电导率、DIC、DO、Chla、DOC和高锰酸盐指数,第二主成分为TN和TP,表明大龙洞水库细菌丰度和细菌生产力受多种环境因子共同影响,进而使光合细菌成为水体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者.
辛胜林梁月明彭文杰彭文杰宋昂朱美娜靳振江
关键词:岩溶水库环境因子富营养化
山西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溶解无机碳特征及控制因素被引量:7
2019年
稳定碳同位素可指示岩溶动力系统无机碳循环过程及流域水文地球化形成演化。为揭示山西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及控制因素。本研究对泉域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深埋区29个岩溶地下水的主要离子组分和碳同位素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岩溶地下水的δ^13CDIC,VPDB(DIC—溶解无机碳)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最大值为-8.19‰,最小值为-13.35‰,平均值为-10.09‰。从补给区、到径流区、到排泄区,到深埋区δ^13CDIC,VPDB值呈不断增重的变化规律。补给区来源于土壤CO2的比例最高,范围为46.22%~58.04%,平均值为51.13%,其次是径流区,范围为36.22%~58.37%,平均值为42.05%,排泄区和深埋区最小,范围分别为37.61%~41.52%和35.61%~42.26%,平均值分别为39.38%和38.28%。从补给区到径流区、到排泄区、到深埋区,随着径流途径增大和硫酸参与溶蚀的比例增加,DIC(溶解无机碳)中来源于土壤CO2的比例减小,碳酸盐岩来源的碳的比例增加。
黄奇波覃小群刘朋雨张连凯程瑞瑞李腾芳
关键词:岩溶地下水柳林泉域补给区
南宁市城市近郊型地下河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引量:2
2020年
为研究西南岩溶地区城市近郊型地下河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选择南宁市清水泉地下河进行分析,沿地下河流动方向共采集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并检测16种PAHs的含量。结果表明,地下河表层沉积物中总PAHs为257.7~609.5 ng/g(基于表层沉积物干质量计算),整体浓度处于中等污染水平;从PAHs组成来看,16种PAHs均被检出,且含量表现为4环PAHs>5~6环PAHs>2~3环PAHs;空间分布规律呈下游>中游>上游的趋势,且2~3环PAHs占比先增大后降低,而4~6环PAHs占比变化则相反;不同区域的PAHs来源各不相同,上游地区PAHs为燃烧来源,中游地区PAHs为石油来源,下游地区为混合来源,燃烧来源、石油来源与混合来源对PAHs的贡献率分别为28.4%、16.5%和55.1%。
卢丽王喆王喆
关键词:多环芳烃表层沉积物污染特征
共35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