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

作品数:383 被引量:3,633H指数:32
相关作者:王耐勤方家椿柯杨寿成超崔建涛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北京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0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64篇医药卫生
  • 13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8篇肿瘤
  • 90篇细胞
  • 60篇基因
  • 57篇胃癌
  • 50篇腺癌
  • 48篇乳腺
  • 46篇胃肿瘤
  • 42篇乳腺癌
  • 35篇抗体
  • 31篇疗法
  • 26篇癌细胞
  • 25篇淋巴
  • 25篇克隆
  • 24篇化疗
  • 23篇蛋白
  • 23篇恶性
  • 22篇免疫
  • 20篇单克隆
  • 20篇单克隆抗体
  • 20篇肺癌

机构

  • 371篇北京医科大学...
  • 56篇北京市肿瘤防...
  • 18篇北京医科大学
  • 15篇中国人民解放...
  • 13篇中国医学科学...
  • 1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0篇北京医科大学...
  • 8篇北京大学肿瘤...
  • 5篇北海道大学
  • 5篇北京大学第一...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安阳市肿瘤医...
  • 4篇湖北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协和医院
  • 4篇北京肿瘤医院
  • 4篇癌症研究所
  • 3篇江苏省肿瘤医...
  • 3篇同济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市结核病...
  • 2篇福建省人民医...

作者

  • 46篇徐光炜
  • 32篇吕有勇
  • 25篇董志伟
  • 24篇林本耀
  • 24篇李吉友
  • 21篇刘叙仪
  • 18篇王琰
  • 17篇杨仁杰
  • 17篇刘淑俊
  • 16篇陈敏华
  • 15篇黄信孚
  • 15篇林仲翔
  • 14篇王天峰
  • 14篇严昆
  • 14篇王耐勤
  • 13篇张梅颖
  • 12篇寿成超
  • 11篇朱强
  • 11篇崔建涛
  • 10篇刘彤

传媒

  • 39篇中国肿瘤临床
  • 3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1篇中华微生物学...
  • 9篇中华外科杂志
  • 9篇中国肿瘤
  • 9篇肿瘤防治研究
  • 8篇世界华人消化...
  • 8篇中国医学影像...
  • 7篇中国肿瘤生物...
  • 7篇中华核医学杂...
  • 6篇中国肿瘤临床...
  • 6篇解剖学报
  • 6篇国外医学(肿...
  • 6篇中国中西医结...
  • 5篇介入放射学杂...
  • 5篇癌症
  • 5篇中华放射肿瘤...
  • 4篇中国癌症杂志

年份

  • 6篇2017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12篇2001
  • 82篇2000
  • 85篇1999
  • 54篇1998
  • 49篇1997
  • 37篇1996
  • 23篇1995
  • 14篇1994
  • 1篇1993
3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抑癌基因p53对人胃癌细胞系放射敏感性的作用被引量:25
1999年
目的评价野生型抑癌基因(正常)p53对人胃癌细胞系放射敏感性的控制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析4Gy照射后8和24小时4种不同p53状态的人胃癌细胞系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反应。以4Gy细胞存活份数和10Gy照射后的肿瘤生长曲线比较4种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结果照射4Gy后8小时和24小时的p53正常的BGC823细胞出现强烈的G1期阻滞(分别占原细胞总数的67.9%和61.1%),比无照射的该细胞G1期比例有显著的增高(P<0.05),并出现明显的预示凋亡的亚G1峰(SubG1),凋亡细胞比例分别达13.0%和15.3%;同样条件下其他3种p53异常的细胞G1期比例没有显著的变化(P>0.05),都没有出现亚G1峰,凋亡细胞比例均为0.0%。p53正常的BGC823细胞4Gy的存活份数明显低于其它3种细胞(P<0.05);且细胞移植肿瘤10Gy照射后比其它3种的生长受到更明显抑制(P<0.05)。结论以上的结果证实了野生型p53基因促进了照射后肿瘤细胞的G1期阻滞和凋亡,从而明显地提高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张珊文肖卫群吕有勇
关键词:P53基因细胞凋亡胃肿瘤细胞株
重组人孕激素受体单克隆抗体的鉴定和初步应用
1997年
重组人孕激素受体单克隆抗体的鉴定和初步应用巩平张蕾孙素莲(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免疫室)乳腺癌组织中孕激素受体(PR)水平的检测对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探索PR的检测方法,使之达到简便、灵敏、特异,易于推广普及,是当前乳腺癌研究的热...
巩平张蕾孙素莲
关键词:孕激素受体单克隆抗体激光扫描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技术免疫印迹试验抗原制备
乳腺癌长期行三苯氧胺治疗对乳腺第二原发癌的影响被引量:5
1996年
对1985年1月~1990年12月6年间收治的874例女性乳腺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生乳腺第二原发癌的病人共21例。根据是否应用三苯氧胺治疗将病人分为2组。其中应用三苯氧胺治疗(三苯氧胺组)的病人523例,平均随访时间为7.8年(4.5~10年),三苯氧胺治疗剂量为每天20mg,服用时间为2~5年,有8例病人发生乳腺第二原发癌,发生率为1.5%。未用三苯氧胺治疗(对照组)的病人35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7.0年(5~10年),有13例病人发生乳腺第二原发癌,发生率为3.7%。三苯氧胺组的乳腺第二原发癌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提示。
邢宝才黄信孚王怡王怡林本耀
关键词:乳腺肿瘤药物疗法三苯氧胺
超声对肺周围型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被引量:22
1994年
经病理证实的64例肺周围型恶性肿瘤及23例肺周围型局限性良性病灶,用超声检查观察病灶形态、回声类型、病灶内细支气管显示分布状况、与肺组织边界的清晰度、相应局部胸膜等状况,可见良恶性病变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本组病例超声诊断结果为敏感性61%(14/23例);特异性95%(61/64例);总的诊断正确率86%(75/87例)。超声对肺周围型占位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临床可广泛开展和应用。
陈敏华严昆张劲松朱强王彬曹久峰李吉友叶国径张力建陈鸿义许广润
关键词:肺肿瘤占位性病变超声波诊断
金属支架在输尿管狭窄中的应用被引量:3
1998年
继金属内支架广泛应用于血管、胆道、气管及尿道之后,金属内支架用于输尿管尚外于初步阶段。本文阐述了支架用于兔、狗、猪等动物实验及临床初步应用中的结果,并讨论了术后再狭窄的原因及支架改进的方向。
杨仁杰马大海钱晓军
关键词:输尿管狭窄金属支架介入放射学
血清肿瘤标志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9
2000年
王琼孙巍张春荣刘娟高学硕万文徽
关键词:胃癌血清肿瘤标志
乳腺癌血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31
1997年
为探讨乳腺癌血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作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1984年至1985年手术切除的70例原发性乳腺癌石蜡标本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其中有腋淋巴结转移(LN+)者31例,无腋淋巴结转移(LN-)者39例。光镜下,200倍视野计数MVD,400倍视野计数VEGF阳性细胞。结果显示:LN+组的MVD及VEGF表达显著高于LN-组;MVD及VEGF等级在LN+组亦高于LN-组。作者认为: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MVD及VEGF表达与肿瘤的转移行为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判定肿瘤生物学行为、转移潜能及预后的指标。
蒋晓山黄信孚李吉友Y.E.Shi周立新
关键词:血管生成因子乳腺癌淋巴结转移
肝得健预防肿瘤化疗期肝功能损伤的效应被引量:6
1998年
预防或治疗化疗药物对肿瘤病人肝脏损害的问题,为改善化疗期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含之一。本文首次报道了70例(化疗202例次)实体瘤化疗期并用肝得健600mg/次,3次/日,平均服药3周,与55例(化疗231例次)单用化疗者比较。肝功能损害率各为16.8%(34/202)和44.2%(102/231)(P<0.00001,χ2=36.0889)。WHOⅢ/Ⅳ度肝功损害各为2.5%(5/202)与13.9%(32/231),(P<0.0001,χ2=16.3830);4周后肝功尚未恢复各为2.97%(6/202)与17.74%(41/231)(P<0.0001,χ2=22.8206)。
吴梅娜刘叙仪方健
关键词:肿瘤药物疗法肝得健肝功能损伤
扶正散结合剂对化疗药或放疗常规毒性影响的实验研究(减毒作用)
经抗癌化疗药环磷酰胺(CTX)或放射治疗(CO-60)处理的小鼠均可造成造血功能的损伤和血液生化指标ALT和BUN的降低,给予扶正散结合剂的动物,发现药物对上述各项指标均具有调整作用,表明本药对化疗和放疗损伤具减毒作用。
方家椿王耐勤刘彤苏虹
关键词:化疗药放疗毒性减毒
p16^(INK-4)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在胃癌组织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制备抗 p1 6 INK- 4多克隆抗体 ,并探计 p1 6蛋白的表达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人工合成 p1 6 INK- 4N-末端 1 3个氨基酸多肽与匙孔虫戚血蓝蛋白 (KLH)交联物为抗原 ,制备抗 p1 6多克隆抗体 (Po Abs)。使用此多抗 ,采用 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 30例胃癌组织中 p1 6蛋白的表达。结果  30例胃癌组织中 ,9例 p1 6表达阴性随访 8年死亡率 1 0 0 %、中位生存期 8个月 ;2 1例表达阳性死亡率 5 7.1 %、中位生存期 33个月 ,二者生存期存在显著性差异 (P<0 .0 1 )。结论 (1 )使用自制 Po Abs可替代进口多抗体在临床、科研中的应用 ;(2 )提示 p1 6蛋白的表达与胃癌预后关系密切。
高学硕万文徽张宏
关键词:P16免疫组织化学胃癌多克隆抗体
共3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