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研究所
- 作品数:43 被引量:123H指数:7
- 相关作者:郝艳华周廷良高飞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天津市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关于历史上是否存在夏朝的问题被引量:10
- 2006年
- 在近世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夏朝传统的信史地位开始发生动摇。主要原因是有关夏朝的各种文献资料大多晚出于夏朝数百年之后,加之,考古发掘一直未能发现夏朝的文字记录,致使夏朝的存在至今还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实际上,从史学方法论讲,记载夏朝历史的晚出文献仍有其真实成分,不可一笔抹杀其学术价值;而夏朝有无当时的文字记录,亦不成为否定夏朝存在的充分理由。夏朝是中国文明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对它的怀疑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今天也该成为历史了。
- 杜勇
- 关键词:夏朝信史
- 《长恨歌传》版本辨析被引量:3
- 2008年
- 陈鸿《长恨歌传》今存版本有三:一为《太平广记》本;一为《文苑英华》本(即通行本,《白氏文集》亦载此本);一为明刻《文苑英华》附《丽情》本。对于通行本《长恨歌传》,陈寅恪先生指出:“颇疑《丽情》本为陈氏原文。”(《元白诗笺证稿》,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第41页)詹锳先生也说:《丽情集》本“应当是陈鸿的原本”(《〈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学林漫录》三集。
- 马萌
- 关键词:《长恨歌传》《元白诗笺证稿》《文苑英华》《太平广记》通行本
- 《礼记》儒家思想中的“孝道”与礼仪
- 2013年
- 儒家以"孝"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积淀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是来自于人类关于"天人合一"的认知及其深化,来自于人类认识自然对人生存的意义,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意义。"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将人类行为的起点归结为"孝",其实就为人类寻找到了自身的生存依据,也为社会行为个体处世修行寻找到了重要依据,将"孝"与"礼仪"相结合,以"礼"为载体,用"礼"的外在形式来体现"孝"的思想内容,这不仅符合人自身的生长需要,更反映出儒家教化成人的基本特点。
- 翟双萍
- 关键词:《礼记》孝道礼仪
- 论先秦畴期的禁忌
- <正>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层面上的民俗信仰,起源于灵魂观念,它是人们敬畏神灵而自发约束自己行为的产物,是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使然。消极巫术的目的在于避免不希望得到的结果。禁忌是消极巫术的产物。禁忌在先秦社会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 賈豔紅
- 文献传递
- 《鬼谷子》著作时代刍议被引量:5
- 2003年
- 《鬼谷子》在《汉书·艺文志》中未见著录,因此长期被认为是一部伪书。但近年大量简帛佚籍的出土,说明《汉志》所录并非当时旧籍的全部。从汉儒称引《鬼谷子》文句看,它应是一部先秦旧书。书中谴词造句常取古义、多用韵语的特点,体现了战国时期的文体风格,从一个侧面说明《鬼谷子》的作者不是东汉或六朝的好事者,而是战国时期的鬼谷先生。
- 杜勇
- 关键词:《鬼谷子》战国时期
- 河姆渡遗址“块”、“埙”与原始宗教礼法
- <正>河姆渡遗址在浙江省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东部,属余姚市辖区罗江乡浪墅桥村,西南濒临姚江,江南有河姆村,江北原有渡头村,在绍兴和宁波之间。该遗址是1973年原罗江公社在今确定的遗址西北角修造排水站时发现的。1973年1...
- 周延良
- 文献传递
- 《古文尚书·说命》真伪与傅说身份辨析被引量:4
- 2009年
- 傅说作为辅佐武丁中兴的一代名相,为历代史家所传颂。但有学者以今传孔传本《古文尚书.说命》言其思想,或以奴隶论其身份,似非适宜。细考文献,说今传《古文尚书.说命》是伪作而非真书,傅说是隐士而非奴隶,可能更与事实相近。
- 杜勇
- 关键词:《古文尚书》
- 《文木山房诗说》对“七子之母”的伦理说解被引量:2
- 2002年
- 自汉代以来《诗经》研究既成统系 ,并各有家门。“三家诗”亡而《毛诗》独传。《毛诗》一系盖以伦理为尚而说《诗》,一直延续到清代。吴敬梓所著《文木山房诗说》虽择要而论 ,但所论者皆有所本。书中关于“七子之母”的论述亦然 ,明显受到前人季本、何楷的影响。
- 周延良
- 关键词:《文木山房诗说》伦理诗歌
- “六舞”与“六诗”关系考(下)
- 2008年
- 二、"六舞"的宗教伦理笔者认为,研究"六舞"的宗教伦理形态,有三个重要的范畴是不可忽视的:其一是祭祀行为的施动对象,其二是祭祀行为过程中的仪式,其三是祭祀行为的功利期待或目的。"六舞"宗教伦理内涵的研究,也应以此为原则。"六舞"与"六代乐舞"一样,在《周礼》的记载中,首先是用于教育学习的人,与"六代乐舞"不同的是教育对象。"六代乐舞"
- 周延良
- 关键词:LIUWULIUSHIREGULARITYRELIGIOUSETHIC
- 《诗纬·泛历枢》“四始”之说考原
- 以《诗经》学史而论,"四始"之说始见于《毛诗·大序》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大序》唯及"四始"的概念,而未就这一概念作明确的解说,司马迁则在《史记》中就"四始"与《诗》的对应关系作了明确的界说,但也没有具体的义理...
- 周延良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