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社
- 作品数:200 被引量:97H指数:4
- 相关作者:刘文洪朱文颖徐国保高岩周新慧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师范大学苏州日报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学更多>>
- 党报需要高素质的评论员
- 2015年
- 党报评论员首先得是一名称职的记者。这是省级党报资深评论员沈志强的切身感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职责决定了他和他所在的团队,时常要站在省委的高度立意谋篇。这样的角色,时不时要撰写一些具有超前性、思路性的大文章,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对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从而才能"接地气",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
- 王伟民
- 关键词:省级党报河长制苏州日报地方新闻职业农民
- 让老人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
- 2012年
- 在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欢声笑语,热闹异常。几十位老人聚在一起,下棋、打桌球、练习舞蹈……这里已经成为他们每天休闲娱乐、消除孤寂的必去场所。永联村现有村民10400余人。
- 杜燕波韦秀康
- 关键词:老人桌球居家养老服务老年公寓尊严
- 把梦想写在希望的田野上——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吴惠芳
- 2022年
- 六月的江南,生机勃勃。江苏苏州下辖的张家港市永联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正放飞着新的梦想。永联之美,美在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已经从一个传统的苏南农村,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小镇,是全国最接近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行政村之一。说起村里的巨大变化,父老乡亲们纷纷表示:这一切,与村党委书记吴惠芳的辛苦和努力分不开。
- 宋世亮王乐飞赵宇
- 关键词:退役军人永联村
- 编辑理念与“名人效应”——从一篇名人访谈看大众媒体的贴近性
- 2009年
- 和娱乐明星相比,文化名人并不是大众追捧的对象,但文化名人却一直是媒体关注的题材。原因就在于,一是文化名人的文化含金量能够提高大众媒体的层次。二是文化名人的自身魅力与大众的“距离感”反而增强了阅读吸引力。三是文化名人有可能引导受众在接受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
- 高琪
- 关键词:大众媒体名人访谈娱乐明星
- 光福杨梅
- 2016年
- 北方地冷无南果,最恨杨梅未得尝。极目杭山涎欲下,移家聚坞未能忘。若论带雨千金直,谁为和羹万里将、此日吾乡真不恶,红盐紫颗贮盈筐:
- 李嘉球
- 关键词:当代文学散文
- 中华文明的“铜”年时代被引量:1
- 2019年
-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虽然自然界中的铜,多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但是依然有少量光芒闪耀的自然铜被先民们采集使用。最早被人类发现利用的铜矿资源,都是颜色鲜艳,易于发现的自然铜或者铜的氧化矿石,这些好看的含铜元素的石头大多被采集用于制作各类装饰品。其中铜的氧化带通常位于整个矿床的顶部,作为寻找铜矿的标志,在近代地质科学诞生之前,这一分布特征对数千年的铜矿开采发展历史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 顾善闻卞跃跃
- 关键词:地质科学氧化带铜矿开采铜矿资源铜元素中华文明
- 细节,文化报道出彩的关键被引量:1
- 2009年
- 文化报道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一方面又衔接着浮躁的现代大众文化消费;一方面要体现出精英文化的历史精髓,一方面又要迎合世俗文化的审美口味。因此,文化报道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成为空洞的说教和干瘪的信息荟萃,要么沦为轻歌曼舞风花雪月。如何避免走极端?如何才能写出出彩的文化报道?在《苏州日报》文化报道的采访实践中,我领悟到,抓住细节是文化报道出彩的关键。
- 杨帆
- 关键词:文化报道历史文化传统大众文化消费《苏州日报》精英文化世俗文化
- 从苏州庭院到“马戈的堡”的黄昏被引量:1
- 2012年
- 首先,我觉得这个题目——“中国经验以及世界性”。当这个问题提出的时候可能是站在这样一个立场:比如说从甲方到乙方,从上海N:II~京,我们需要通过某一种工具、某一种方法才能从“我们的中国经验”到达“世界性”这样一个目的地。这两者在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经验体系。那首先这个命题本身对我来说就并不是特别同意。
- 朱文颖
- 关键词:黄昏庭院目的地
- 奥运报道“卷”上天 地方媒体如何找寻空间——奥运会射击冠军盛李豪家乡媒体苏报融媒报道分析
- 2024年
- 在2024年7月26日—8月11日,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浪漫之都法国巴黎举行。40金27银24铜,一共91枚奖牌,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我国自1984年全面参加夏季奥运会以来境外参赛的最好成绩,实现了夺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参赛目标。
- 张甜甜
- 关键词:夏季奥运会奥运报道浪漫之都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媒体
- 厚植千年土地所有制与农耕文明
- 2020年
- 民以食为天。温饱关乎生存.是人类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自西周以来,中华以农立国。从氏族时代的井田制,到汉唐庄园制,再到宋明小农经济,尽管土地资源分配使用的主体儿度变迁,但相比于其他经济事务,历朝历代都对农耕给予了最高重视。男耕女织,睛耕雨读,中国的农耕文明在世界风骚独领数千年,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代名词。
- 卞跃跃顾善闻
- 关键词:土地所有制以农立国中国历史文化农耕文明井田制庄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