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桃源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作品数:9 被引量:47H指数:4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桃江县农业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土壤
  • 3篇红壤
  • 2篇雨水
  • 2篇水稻
  • 2篇水量平衡
  • 2篇水资源
  • 2篇坡地
  • 2篇红壤坡地
  • 1篇稻田
  • 1篇低产
  • 1篇低产成因
  • 1篇低产油茶林
  • 1篇养分
  • 1篇养分投入
  • 1篇油茶
  • 1篇油茶林
  • 1篇雨水利用
  • 1篇雨水资源
  • 1篇雨水资源化
  • 1篇运移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亚...
  • 9篇桃源农田生态...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桃江县农业局

作者

  • 9篇谢小立
  • 8篇尹春梅
  • 2篇陈安磊
  • 2篇宋颖帕
  • 1篇孟薇
  • 1篇陈洪松
  • 1篇谭云峰

传媒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全国农业水土...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于环境同位素的红壤坡地水分运移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应用土壤学、水文学研究手段,结合环境同位素示踪技术,从形态学、能量学两个角度,分析了红壤坡地油茶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以及壤中流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降雨入渗过程初期0—40cm土层土壤水分受降雨入渗及蒸散发影响最大;40—90cm为过渡层次,水分呈上下交替运移。与浅根系荒草地相比,深根系的油茶林更利于壤中流的发生,同一土壤层次油茶林壤中流产流量较大,但峰值流量较低,产流过程开始早,结束晚;浅根系植被的荒草地降雨多以地表径流形式流失,难以入渗蓄水;同一植被状况,产流量、峰值流量、滞后和拖尾均为上层(0—40cm)小于下层(40—110cm)。稳定性氢氧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壤中流的发生条件之一是存在相对的饱和层,且产流主要来自驱替而出的原有土壤水分。
谢小立尹春梅陈洪松孟薇
关键词:红壤坡地环境同位素
江南丘陵复合生态系统水量平衡与水资源管理研究
以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为依托,在小流域(429km2)、地貌单元(自然集雨区10.67km2)、农田(模块>1000m2)3个层次上展开了水量平衡与水资源管理研究.通过12年(1998~2009年)的定位观测和...
谢小立尹春梅陈安磊
关键词:水量平衡水资源管理
灌溉模式对红壤稻田土壤环境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为优化红壤丘陵区水稻生产的水分管理模式,以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模拟分析了江南红壤丘陵区4种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的土壤环境及系统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环境方面,雨养稻田与模拟节水灌溉相比,水稻生育期白天平均土壤温度高0.3~0.5℃;长期淹灌红壤稻田土壤体积质量相对较低,土壤蓄水能力较强,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和氮素质量分数的提高,淹灌表层(0~20cm)土壤全氮质量分数较雨养和湿灌分别高10.8%和8.8%,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高7.0%和6.1%。由于江南丘陵区降雨资源丰富,早稻期间雨量充沛,处理间早稻产量差异主要来自不同灌溉模式下土壤环境尤其是土壤养分条件的改变;晚稻期间,水分则成为水稻产量提高的限制因子,雨养区晚稻产量显著低于其他灌溉处理。相对于其他水分管理模式,红壤双季稻田淹水灌溉模式能够获得更高的水稻产量。
尹春梅谢小立
关键词:灌溉土壤测定作物红壤丘陵区土壤环境
桃源县水稻产量的气候影响分析被引量:13
2008年
为了解区域气候要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通过长期(1990-2005年)定位稻田试验结果,对湖南省桃源县早、晚稻气候产量与气候要素的关系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早稻气候产量与抽穗-成熟期≥10℃的有效积温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生育期日照时数的波动和日均最低气温的改变是导致晚稻气候产量年际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针对当地产量与气候的响应关系,提出了相应的水稻栽种应对措施。
尹春梅谢小立
关键词:双季稻气候产量气象因子
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雨水利用和水量平衡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通过红壤坡地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剖析了不同利用方式对雨水利用和水量平衡的影响。(1)荒草区常年水分消耗稳定茶园区和恢复区对土壤深层贮水利用能力强,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利用特征随季节和深度不同而不同;(2)土壤蒸散是各区100 cm耕作层中水量平衡最主要的支出项(83%以上),农作区蒸散量最小,地表径流量最大,恢复区则相反;(3)从减少水土流失和提高水分利用率两者结合考虑,构建农林复合系统以及间作、套作、撩壕等耕作方式为红壤坡地最优的雨水资源利用模式。
宋颖帕谢小立
关键词:红壤坡地不同利用方式雨水利用水量平衡
缓释尿素(SCU)的产量效应以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缓释尿素(硫包衣尿素,SCU)不同用量对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1号产量以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相比,施用缓释尿素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同等施氮量的缓释尿素和普通尿素相比(180kg N/h...
尹春梅谢小立
关键词: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环境影响
湖南省低产油茶林的成因及抚育改造对策被引量:10
2011年
本文从油茶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简述了湖南省油茶产业概况;分析了湖南省低产油茶林的成因,即缺乏优化经营管理,致使人工经济林向自然混交林演化;生态系统构建水平低,品种良莠不齐,林龄老化;重短期经济效益轻油茶林生态系统。提出了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品种优化的技术框架,规范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区域经济林"经济效益、生态服务功能"双向评价指标体系,合理计算油茶林系统的价值,推进油茶产业化发展等对策措施。
尹春梅谢小立谭云峰
关键词:油茶低产成因抚育改造
长期不同养分投入对土壤养分和水稻生产持续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09年
以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15a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养分投入对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与系统内循环的有机物料循环的肥力效力和产量效应基本一致,有机物料循环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积累;在不同养分投入下,土壤耕层有机质和全氮均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5.8%和2.5%~9.4%;与试验前相比,不同养分投入耕层磷素变动幅度在-18.3%到30%之间,钾素养分有所亏缺,下降幅度在8.1%~22.6%之间;通过可持续性指数的分析得出,土壤N素养分的可持续性对化肥的依赖性较大,而P、K养分的可持续性则对有机肥的依赖性更高。稻田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维持能力,系统内有机物循环有利于提高稻谷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尹春梅谢小立钟石仑
关键词:养分投入土壤肥力
江南丘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雨水资源化及其调控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通过对湘北红壤丘岗区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水环境要素10年定位观测研究,探讨了我国江南丘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雨水资源化需求分布与开发状况:该区域雨水资源丰富,可利用潜力大,但雨水有季节性富余和亏缺,尤其丘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晚稻容易遭遇伏旱(缺水281.7mm)。丘岗坡地降雨径流的时间集中(4~7月)与高产径流量(平均18.3×10^4m^3/km^2.a)为区域集雨利用提供可靠来源。但由于该区域所属红壤土质,土壤持水能力强,有效含水量低,集水调蓄设施局限性,以及坡地的混乱开发而导致雨水资源浪费大、利用率低,加剧了农业用水矛盾。文章为区域雨水资源的调控提出了建设性的调控管理方略:一是通过调整坡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即人工林占30%,人工草地占15%,果药茶园占30%,耕地占20%;二是加强水体工程设施建设,增加现有水库容量,使区域雨水资源利用更为科学合理;三是推广高效灌溉和覆盖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谢小立尹春梅宋颖帕陈安磊
关键词:雨水资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