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作品数:515 被引量:1,590H指数:15
- 相关作者:吴薇王明沈颖辉杜波王宇彤更多>>
-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Pt/SrBi2Ta2O9复合催化剂室温氧化甲醛的性能调控和反应机理
- HCHO 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致癌和致畸性物质,是现代室内空气主要气体污染物之一。某些室内装饰材料、家具、地毯等会持续释放甲醛气体,长期影响室内环境和人体健康。金属铂(Pt)纳米粒子可在室温下活化空气中的O2 分子,快...
- 李英宣黄蒙蒙
- 关键词:甲醛
- 5,10,15,20-四(4-羧基苯基)卟啉(TCPP)检测水体痕量Hg2+的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由于羧基卟啉在水中良好的溶解性及对Hg^2+的高亲和性,利用5,10,15,20-四(4-羧基苯基)卟啉与Hg^2+反应前后的荧光特性变化,实现水体Hg^2+的痕量检测。结果显示,该探针与Hg^2+具有良好的配位性,且检测前后体系出现的颜色变化具有可视性。在中性条件下,四羧基卟啉荧光被Hg^2+猝灭,荧光强度与汞离子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指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因此,5,10,15,20-四(4-羧基苯基)卟啉可作为一种高效、可靠的探针用于水体中Hg^2+的痕量检测。
- 吕向菲吕东Muhammad Asim Shahzad王家宏常江峰李婷
- 关键词:荧光探针HG^2+
- 氮硫共掺杂生物炭活化过碳酸钠降解盐酸四环素的研究
- 2024年
- 以玉米芯和硫脲为原料制备了氮硫共掺杂生物炭(NSBC),将其用于活化过碳酸钠(SPC)降解盐酸四环素(TCH)。运用FTIR和XPS对其进行表征。详细探究各类关键参数对NSBC/SPC降解TCH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该体系的催化机理和验证其降解能力。结果表明,N和S的共掺杂显著增加了生物炭的活性官能团,并使NSBC得到催化产生·OH的能力,因而得到的NSBC催化降解TCH的性能显著超过原始生物炭(BC)。在NSBC投加量为0.6 g/L,温度为常温,SPC浓度为1 mmol/L,TCH浓度为5 mg/L的条件下,TCH去除率在70 min达到90%以上,且pH的变化对TCH去除几乎没有影响。EPR实验和自由基淬灭实验证实,在NSBC/SPC体系中去除TCH的途径是羟基自由基(·OH)和单线态氧(^(1)O_(2))的协同作用。无机阴离子和天然有机物(NOM)对NSBC/SPC体系降解TCH影响较小。NSBC/SPC体系对其他5种难降解有机物均取得良好的降解效果。
- 姚志翔张安龙黄思粤贺超
- 关键词:生物炭过碳酸钠盐酸四环素反应机理
- 制革生化尾水Fenton法处理对铬存在形态的影响被引量:4
- 2019年
- 采用Fenton法处理制革生化尾水,探讨了H_2O_2和Fe^(2+)的浓度比和反应时间对生化尾水中总有机碳(TOC)的处理效果以及铬存在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当生化尾水中[H_2O_2]∶[Fe^(2+)]=6∶1,反应时间为40 min,对生化尾水中TOC和色度的削减率最高,分别达到了23.80%和94.12%。Fenton反应过程中产生了六价铬,在[H_2O_2]∶[Fe^(2+)]=6∶1,反应40 min后,六价铬浓度最高,达到了26μg/L。加碱沉淀后,生化尾水中总铬含量削减率平均维持在91.2%,六价铬向铁泥中的转移率平均维持在3.5%。
- 顾家熙马宏瑞李晓洁陈丰羽曹玲崔强
- 关键词:制革废水芬顿氧化总铬六价铬
- 毛皮废水厌氧段出水在好氧阶段有机物降解性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前期对毛皮废水进行厌氧中试处理,废水里大分子有机物得到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其对油脂、氨氮等物质没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为了探究经厌氧过程后废水中的有机物的可降解性,对厌氧处理环节后的毛皮废水进行好氧曝气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当曝气时间为6 h时,油脂去除率即可达到64%,VFA平均去除率可达到63%以上,氨氮平均去除率可达到51%以上,在当曝气时间为12 h时,COD_(Cr)去除率即可达到40%以上,24 h时去除率可达到90.39%。中试工程的实施有力地证明了好氧系统适合处理经厌氧反应后的毛皮废水,并为以后的大规模工程设计探索了规律。
- 常敏马宏瑞
- 关键词:好氧有机物降解
- 热碱预处理对剩余污泥发酵产酸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22年
- 预处理技术可以加快污泥水解,提高厌氧发酵的效率.为此,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首先探究热碱预处理对剩余污泥破胞效果的影响;其次通过批式实验研究热碱预处理对污泥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的影响;最后,以污泥比阻(Specific resistance to filtration of sludge,SRF)为考察指标,分析评价经发酵后的污泥脱水效果.结果表明,与单独热处理相比,热碱联合预处理能够显著促进污泥破解及有机质溶出,且随着温度与pH的增大,有机物的溶出量与污泥破胞率显著提高.热碱预处理后(120℃,pH=12)污泥破胞率达到54.9%,SCOD、蛋白质、多糖的最大溶出量分别达到了279.16 mg/g MLSS、115.48 mg/g MLSS、20.55 mg/g MLSS.同时,热碱预处理对缩短污泥发酵时间及提高VFAs产量均有显著效果,温度与pH越大,效果越显著.发酵产物中,乙酸为VFAs的主要成分,丙酸次之,在90℃、pH=11预处理条件下乙酸含量为4337 mg COD/L,占总VFAs含量的80%,是厌氧发酵产乙酸的有利条件.预处理污泥厌氧发酵后,SRF分布在(2.1~3.0)×10^(12)m/kg范围内,宜于后续进行机械脱水.
- 侯银萍蔡斌斌冯文杰裴立影张安龙田利强
- 关键词:厌氧发酵挥发性脂肪酸污泥比阻
- 光催化材料的微结构调控与表界面过程的原位分析
- 以太阳能为驱动力的光催化技术被认为是解决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的最为理想的方法之一。但其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仍然受两个瓶颈因素制约,即材料的光响应范围和光子利用率,而这两个因素与材料的结构和表界面过程紧密相关。
- 王传义李英宣
- 关键词:光催化
- 低分子有机酸浸提制革污泥中的铬及其赋存形态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以制革污泥为对象,一元、二元、三元低分子有机酸(乙酸、丙酸、丁酸、草酸、柠檬酸)作为提取剂浸提制革污泥中的铬,通过考查有机酸种类、浓度、浸提时间和液固比对污泥中铬浸提率的影响,得出低分子有机酸浸提铬的最优条件,并对浸提前后制革污泥中铬的形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草酸的浓度为0.5 mol/L,液固比为30 mL/g,浸提时间为24 h时,铬的浸提效率可达82.21%;当柠檬酸的浓度为0.5 mol/L,液固比为10 mL/g,浸提时间为24 h时,浸提效率可达58.67%;而在最优化条件下,脂肪酸性有机酸(乙酸、丙酸、丁酸)对制革污泥中铬的浸提效率均低于20%。经不同有机酸浸提前后铬的形态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说明有机酸可以改变Cr在污泥中的存在形态,这为污泥自身产酸用于厌氧生物淋滤技术处理含铬制革污泥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 马宏瑞曹玲周建军陈湘萍朱超
- 关键词:浸提赋存形态
- 大气棕色碳来源与光学特征研究进展
- 2022年
- 在碳质气溶胶的研究中,发现大气中存在的吸光性物质不只有黑碳(BC),部分有机碳(OC)在紫外-近可见波段也具有吸光能力,吸光部分呈棕色或棕褐色而被称为棕碳(BrC).综述了大气颗粒物中BrC的来源、化学组成与光学特征,以获得不同来源下BrC光学特征的差异.从来源看,BrC主要分一次来源和二次来源,不同源BrC光学特征也不同,化石燃料源的BrC吸光能力强于生物质燃烧源BrC,且有着更高的波长依赖性;从发色团组成来看,水溶性和非水溶性BrC中识别的发色团主要为类腐殖质、多环芳烃、类蛋白质和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等.发色团被认为是决定BrC吸光特性的关键,这些发色团在300~400 nm波段的吸光贡献约为30%~70%.最后,阐述了BrC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并对BrC在光学的研究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 李小飞余锋赵纾樱宋奕颖张蕊郭景宁陈庆彩
- 关键词:光学特性发色团
- PBS-co-Glu共聚酯与磷酸酯淀粉共混制得复合材料性能被引量:1
- 2018年
- 以L-谷氨酸(Glu)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进行亲水改性,制得不同Glu含量(以丁二酸的物质的量为基准,下同)的共聚酯,标记为PBS-co-Glun%(n=O、1、2、3、4、5),并运用乳液一浇注成型法将PBS-co-Glun%与磷酸酯淀粉(PPS)共混,制备了PBS-co-Glun%/PPS复合材料。采用FTIR、1HNMR表征了PBS-co-Glun%共聚酯的化学结构;采用XRD、POM、SEM、光透过率和拉伸实验对共聚酯的亲水性、结晶性能及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光透过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脂肪酶降解实验测试了复合材料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随Glu含量的增加,PBS-co-Glun%/PPS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和降解率均有所增加;当Glu含量为4%时,PBS-co-Glu4%/PPS复合材料断裂伸长率达到最大值98%;与PBS/PPS复合材料酶降解率36.80%相比,PBS-co-Glu5%/PPS复合材料酶降解率提高到42.79%;所有材料中PBS-co-Glu2%/PPS复合材料的光透过率最大。
- 张敏刘伟平李成涛李月茹
- 关键词:L-谷氨酸磷酸酯淀粉酶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