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
- 作品数:195 被引量:407H指数:11
- 相关作者:张永和张永和更多>>
- 相关机构: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西藏大学政法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跨境移徙外籍人员权利保障路径探析——以中缅边境为切入点
- 2023年
- 随着我国对境外劳动力需求增大,跨境移徙外籍人员不断增多,对有关跨境移徙外籍人员的法治如何完善提出新的要求。为适应社会有序治理,我国先后从制定地方性法规到出台政策性文件,对跨境移徙外籍人员的权利保障做出诸多回应和探索。但政策、法律运行中发现一些新问题,如政策治理亟需强化法律规范的补充、入境居留规范地方化、权益保障内容弹性化亟待完善等。对此,跨境迁徙外籍人员权利保障路径应从以下三方面建构:一是精细划分移徙人员类别,有的放矢;二是系统化整合、增补规范内容,从被动调整走向主动施策;三是构建国家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协作力量,助推国际国内双循环。
- 吴喜陈南
- 关键词:权利保障体系化
- 人权共识与文明共荣——“2018·中欧人权研讨会”观点综述
- 2018年
- "2018·中欧人权研讨会"于2018年6月28日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法国国际人权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和法国ADELIE语言与文化交流协会共同承办,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比利时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欧洲政治和战略交流研究所协办。来自中国和欧洲人权领域的6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文明多样性与人权保障"的主题,针对"中国语境中的人权理念""《世界人权宣言》中的人权理念及其反思""多元世界中的人权理论与实践""文明多样性下的人权交流与对话""寻求多元文明的人权共识"等议题进行了讨论。研讨会在尊重多样性的前提下,努力寻求共识,以充分对话的形式增进了人权的跨文化交流,推进了中欧学界的相互理解。
- 周力聂清雨
- 关键词:文明多样性
- 新中国70年人权研究历程及理论面向被引量:5
- 2019年
- 新中国70年人权理论研究根植于社会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中。经历了以实质平等为导向,由实践到规范研究的蓬勃开展到革命话语下逐步遮蔽的奠基阶段;从思想破除遮蔽到以问题导向对话和沟通的探索式研究初创阶段;从生存权和发展权提出到理论争鸣实现人权入宪的研究深入阶段;从主体反思和论域扩展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阐发的人权体系成熟阶段。这一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贯穿于主体塑造、价值追求、破除藩篱的理论探索,党带领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形成中国特色人权理论实践面向,人权理论面向古今中外渊源生发机制反复追问,逐步成为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三大支柱。新时代人权理论研究面向三大命题: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和民族化的深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美好生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阐释和话语表达,古今中外人权理论研究成果的交流互鉴。
- 刘鹏
- 关键词:人权研究马克思主义
-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理论旨归被引量:2
- 2022年
-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从历史的深沉视野中客观地发掘“人”的历史发展规律,在塑造“人民”概念的过程中,对“人”的本质予以理论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形象”进行部分吸收与主动转化,在奠定“人民”主体性的同时,赋予“人民”以身份属性与集体属性,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之“人民”概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通过“人的本质”揭示了“权利”的本源和主体,即“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理论产物,是结合中国的现实实践并突出关怀“人民”的重要思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现实要求,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论的实践反馈。中国的人民之权利建构应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依托,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要依归,确立生存权与发展权的价值先导性地位,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体系,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话语体系,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彻底实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
- 王威
- 关键词:人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司法裁判视域中的优生选择权:性质、主体及救济
- 2020年
- 作为基本人权的生育自由,不仅彰显个人自治的宪法价值,而且具备私法层面的救济效力。司法裁判领域新兴权利诉求的优生选择权在性质上宜界定为一项人格利益,医疗机构在产前检查中负有诊断及告知义务,我国现行法上存在请求权基础规范。优生选择权的主体是指孕妇及其配偶,不包括缺陷婴儿在内。认定医疗机构的责任比例,应考量其对损害结果的过错参与度和可预见性。优生选择权受到侵害后的损害赔偿责任范围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害赔偿,财产损害赔偿范围应包括合理预见的具有极大发生可能性的预期损失,主要是指缺陷婴儿的后续医疗费、特殊护理费和特殊教育费。
- 张建文高完成
- 关键词:生育权
- 可行能力视角下的残疾人就业权利与国家义务
- 2017年
- "可行能力"的概念为理解残疾人权利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视角。残疾人的发展和就业权利的实现可被视为可行能力的扩展:既消除有碍残疾人就业的各种基础性限制,亦创造一种有利于持续扩展可行能力的条件和环境,促使可行能力的清单能够不断增项。残疾人就业保障的国家义务通过可行能力与其就业权利相连,并呈现为尊重义务、保护义务和促进义务三个类型,其中尊重义务、保护义务是基础性义务,促进义务由于具有更强的建设性而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互联网经济为残疾人创业就业创造了崭新机遇,促进义务的有效匹配和实施会给残疾人就业权利实现带来显著效果。
- 张永和郑若瀚
- 关键词:残疾人权利国家义务
- 启蒙人权理论的悖论与超越——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人权思想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由自然权利论所阐发的启蒙人权理论,乃是今日西方国家人权话语霸权的基础理论,但这一理论实际上充满内在矛盾。马克思早在其首次对"人权"概念进行全面系统剖析的论著《论犹太人问题》中,便依据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理论,分析了启蒙人权理论之人权概念的实质即"市民社会的成员的权利"。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批判,马克思深刻揭露了启蒙人权理论的三重悖论,即个人与共同体的目的与手段悖论、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难以调和之悖论、人权理论背离人权初衷之悖论。由此,马克思最终指明了超越启蒙人权理论悖论的关键方案———人的解放。这种"超越"的启示意义在于,构建新时代人权理论体系,不应停留在启蒙人权话语中自我设限,而更应从"人类共同命运"这一更加宏大的立足点出发,去实现人类的共同价值。
- 李超群
- 关键词:人权启蒙市民社会
- “以人民为中心”人权理念的话语表达
- 2022年
- 中国共产党始终尊重和保障人权。中国人权事业通过百年奋斗探索,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关于人权的重要论述指引下,“以人民为中心”人权理念最终得以确立。基于小康话语、发展话语、法治话语、性别平等话语等多重表达,“以人民为中心”人权理念内涵不断充实,话语表达日益丰富和多元。从发展的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尚需立足从“生存”向“生活”的实践转向,继续向全方位权利话语拓展;围绕“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夯实人的主体性人权话语根基;透过话语背后的历史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实践进行话语凝练。
- 赵树坤
- 关键词:中国人权事业人民当家作主人权理念话语表达权利话语
- 习近平访问欧洲三国的媒体传播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2019年3月21日至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意大利、摩纳哥、法国进行国事访问。在对三国的访问行程中,从意大利成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七国集团成员到其返还796件(套)中国文物,从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摩纳哥到中法首次举办全球治理论坛和"四方会晤",习近平主席见证了多个"第一次"。
- 邱立楠
- 关键词:媒体传播国事访问一带一路全球治理
- 阿拉斯加州公共卫生改革:迈向模范公共卫生法
- 2021年
- 公共卫生的使命是通过确保人们的健康来实现社会利益,因此维护公共卫生是政府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法律对于帮助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各州现有的法规无法有效应对疾病对公众健康威胁,原因在于这些法规通常早于现代科学和宪法的发展;没有赋予公共卫生官员控制传染病所需的一系列灵活权力;缺乏足够的隐私标准、正当程序和风险评估;基于与现代疾病威胁或流行病学感染控制方法无关的任意疾病分类方案。阿拉斯加州的法律改革应该表达对公共卫生的清晰愿景,以促进公共卫生的最佳理论与实践。公共卫生法规应以适用于所有健康威胁的统一规定为基础。这将消除根据需要防控的疾病类型或条件而对法律进行不必要的分割。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应根据风险程度、应对措施的成本和效果以及对保障人权的责任而定。通过改革公共卫生可以实现许多社会效益,包括更新过时的法律;结合现代科学对疾病和不健康状况的认识;使当前的标准现代化;以及也许最重要的是明确各个州、地方和部落参与者之间的法律权力、法律职责和法律关系。具体来看,阿拉斯加州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促进公共卫生的改革:确定公共卫生的宗旨和目标;在当地可容许的灵活范围内授权和限制公共卫生行动;创造更健康的条件作为预防手段;促进政府和非政府卫生活动的规划和协调。
- 小詹姆斯·G.霍祺李文军(译)
- 关键词:公共卫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