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作品数:1,492 被引量:9,968 H指数:44 相关作者: 任建兰 韩美 赵明华 郑昭佩 徐跃通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历史地理 更多>>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植被生物量与土壤含盐量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刘玉斌 韩美 潘彬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湿地 植被生物量 土壤含盐量 反演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济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被引量:9 2018年 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济南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指数法及主成分分析法,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以及协调度方面对济南市2000—2015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2000—2015年济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粗放利用水平提升到2015年的中度集约水平,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成效显著;2015年济南市内部各区县发展各不相同,集约水平由中心城区向外围依次降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子目标间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协调度水平阶段划分看,2000—2006年为较高协调水平,2007—2014年处于高协调水平,2015年下降到较高协调阶段;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影响济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素主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生态环境动力.最后基于济南市各区县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差异性,提出了今后应因区制宜、因县制宜、多措并举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孙冰 王波涛 王成新 姬宇关键词: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建议解读 被引量:3 2018年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凸显落实地理核心素养、解决地理教学重要问题、提高地理教学育人效果等方面的导向作用,突出未来一段时期内具有导向意义的几种方式方法,其中“问题教学”下的“项目教学”引起地理同行的高度关注。项目教学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从项目学习可管理性、驱动问题设计、学生发生真实学习以及项目评价等方面进行解读,以期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能在教学中顺利开展项目学习提供参考。 程菊 王万燕人文主义地理学视野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指向 被引量:4 2019年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变革的今天,高中地理教学应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人文主义地理学关注人的感受、情感和思想,可以为地理教学提供很多有益的启发。高中地理教学所涉及的“人”,既应包含抽象的、理性的人,也应包含具体的、非理性的人。高中地理教学所涉及的地理环境,教师在处理时应做到“空间”和“地方”的平衡,在抽象空间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情感因素加入教学中去。文学化表达与科学化表达同为地理学科化表达的有机成分,二者互为补充,在教学中,抽象的数据、图表、专题地图应以必要的文学性区域描述为基础。用地方性知识理论重新审视乡土案例编制,学生是否是案例中乡土知识的“局内人”是评判乡土案例质量的重要标准。将通感理论引入地理教学,能够指导教学素材选取与文字表达,完善学生的区域感知,并为研究教学中情感的触发机制与具体教学手段提供新的思路。 朱承熙关键词:地理教学 空间关联随机森林模型结合Sentinel-2影像估算潍北地区裸土期土壤盐分 被引量:1 2023年 土壤盐分含量(SSC)是评价土地退化和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实现SSC状态和空间分异的快速准确监测对区域环境的优化管理极为关键。选取潍北平原为研究区,野外采集233处土壤样品并获取同时相Sentinel-2多光谱影像,进一步将特征光谱波段和构建的最优光谱指数作为输入自变量,测试得到的SSC实测值为因变量,最后将空间关联函数引入到随机森林中去建立基于空间关联随机森林算法的SSC遥感估算模型,完成区域尺度上的SSC反演估算与空间制图。结果表明:影像的B3、B8和B11是SSC的特征波段,通过波段比值变换能够增强卫星光谱信号对SSC的吸收响应,筛选得到的最优光谱指数分别为RI_(34)(波段3和波段4的反射率比值)、RI_(711)(波段7和波段11的反射率比值)、ND_(611)(波段6和波段11的反射率归一化值)和D45(波段4和波段5的反射率差值);仅用特征波段或最优光谱指数来构建模型不能取得满意的SSC估算精度,空间关联随机森林模型的SSC估算精度要高于随机森林模型;在将上述特征波段和最优光谱指数共同输入空间关联随机森林遥感估算模型时,估算精度指标R2和相对分析误差RPD达到0.89和2.04,对比随机森林模型精度分别提升了28.99%和53.40%,能够较准确地完成区域SSC的估算制图;SSC在空间分布上中部略高于南部和北部,高值区主要受盐田分布影响。研究构建基于特征波段和最优光谱指数组合输入的空间关联随机森林模型,可为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SSC的估算制图和区域内土壤环境的监测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彭远新 王泽强 周忠科 宋晓宁 徐夕博关键词:土壤盐分 积极地方感视角下中学地理教学改进路径 被引量:1 2022年 积极地方感是指人以地方为媒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地方依赖是构成积极地方感的三个主要维度。培养学生的积极地方感是我国地理课程标准的隐性要求,它有助于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人”的支持。融入实体或网络公共空间、使用积极意象、融入集体记忆、融入重要他人、促成积极人际交往,是积极地方感视角下改进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主要路径。 朱承熙关键词:中学地理 地理教育 教学改进 基于特征指数合成影像的不透水面提取和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不透水面作为表征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其时空变化特征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以济南市重要的泉水补给区南部山区为研究对象,根据植被-不透水面-土壤(V-I-S)城市地表组分模型选取了NDVI、BCI、SBAI、MNDWI和NDUI 5种遥感特征指数构成合成影像,利用最大似然法对特征指数合成影像进行分类获取不透水面信息,并采用扩展强度与扩展速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分析和不透水面重心迁移路径分析等方法研究南部山区1990—2020年间不透水面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 a间南部山区不透水面呈现出增长速率趋于平缓的持续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市中区和历下区为中心的均匀增长态势,且增长重心逐渐由市中区向历下区倾斜。 法炜 常军 韩丽华关键词:时空变化分析 基于生态需水量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2018年 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近年来天然湿地面积骤减,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降低,其保护工作紧迫而复杂。湿地作为一个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之前的研究仅局限于其某一或某几个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从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性探讨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本文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从生态需水量角度出发,结合水文–生态法和生态功能法,建立湿地系统的各生态需水量之间的湿地生态需水量平衡方程,并基于此,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的理想状态模型,在不同管理目标下探索了实现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最优化的调控方式,同时,避免了以往生态需水量的重复计算问题。本文是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探索,将丰富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 靖传宝 张伟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 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需水量 系统论 济宁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评价 2017年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评价可以找出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分析导致政策实施产生偏差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本研究从节约用地、实施过程、投资效益3个方面构建10个评价指标,采用生态评价中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指标法,经K-均值法聚类分析2006~2014年济宁市11个县(市、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全市整体水平较好(Ⅱ级);(2)各县(市、区)评价结果空间差异较大,其中邹城市实施评价综合指数最高(0.572),为优良(Ⅰ级),嘉祥县最低(0.194),为较差(Ⅲ级);(3)空间分布上,Ⅰ级区与Ⅱ级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济宁市的中北部地区。 常小龙 闫弘文 王筱明 陈源源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 黄河下游生境质量与城市化的耦合研究 2024年 在城市化进程中,自然生境因受到人为扰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退化,阻碍了区域高质量发展,生境质量与城市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亟待调和。本文以黄河下游为研究区,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的综合评估(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分析2000-2020年黄河下游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表征城市化水平的灯光指数,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解耦模型评估生境质量与城市化水平的交互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下游生境质量整体水平较差但逐渐趋于改善,生境质量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湖湿地,西南和东部的山地丘陵,总体呈现出中部低、边缘高的态势,分布格局较稳定。(2)黄河下游城市化水平总体提高,区域差异增强,逐渐发展成为以济-淄、郑-新城市圈为重要增长极城市化水平分布格局。(3)黄河下游生境质量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阶段属于基本协调阶段,向失调方向转化的县(区)减少,解耦类型主要为强负解耦和弱解耦两种消极解耦类型,且消极解耦类型占比逐渐减少,两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加深,解耦程度降低,整体向协调化方向发展。 孙金欣 韩美 孔凡彪 魏帆关键词:城市化 黄河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