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务室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2
相关作者:孙晶晶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卫生部人类疾病比较医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体检
  • 2篇体检人群
  • 2篇结肠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 1篇性别
  • 1篇性别分布
  • 1篇直肠
  • 1篇直肠癌
  • 1篇人乳
  • 1篇人乳头瘤
  • 1篇人乳头瘤病毒
  • 1篇人乳头瘤病毒...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瘤
  • 1篇乳头瘤病毒
  • 1篇乳头瘤病毒感...
  • 1篇年龄
  • 1篇年龄分布
  • 1篇年轻女性

机构

  • 5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医院
  • 1篇青海省人民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1篇王静
  • 1篇秦川
  • 1篇邓巍
  • 1篇关玉霞
  • 1篇张梦岚
  • 1篇林松柏
  • 1篇罗庆锋
  • 1篇朱华
  • 1篇吴晰
  • 1篇周世英
  • 1篇李骥
  • 1篇徐艳峰
  • 1篇黄澜
  • 1篇李彦红
  • 1篇高红玲
  • 1篇沈艳丽
  • 1篇刘颖
  • 1篇李涛
  • 1篇李涛

传媒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癌症进展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健康体检人群胃肠镜检查结果分析被引量:14
2021年
分析北京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胃肠镜检查发现的病变及病变间的关系。回顾2016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医院体检中心1663例胃镜检查的结果,结合性别、年龄等相关信息,对各疾病的检出率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别为1240例(74.6%)和423例(25.4%),40岁以上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更为多见。其他常见疾病包括胃体和(或)胃窦糜烂、胃底腺息肉、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球炎、胆汁反流等。消化道肿瘤包括食管癌和胃癌均为早期病变。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结肠息肉为常见病变,包括结肠腺瘤382例(23.0%),增生性息肉217例(13.0%),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直肠癌占0.7%。结肠憩室和结肠黑变病更常见于>40岁者。结肠腺瘤以男性多见,结肠黑变病以女性多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HP)快速尿素酶检查阳性率为32.2%。HP感染与胃底腺息肉无明确相关性(P=0.329)。胃底腺息肉与结肠腺瘤、结肠癌之间无明确相关性(P=0.152,P=0.616)。胃肠镜检查在消化道各种疾病,尤其是肿瘤的早诊早治方面有重要作用,应重视其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
赵莉李文彬罗庆锋关玉霞林松柏吴晰
关键词:年龄分布性别分布
KM突变小鼠皮肤T、B细胞数量分布和皮肤细胞凋亡增殖的动态改变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KM突变小鼠皮肤T、B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分布,表皮及毛囊皮脂腺细胞凋亡和增殖情况。方法采用血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M突变小鼠皮肤T、B淋巴细胞改变情况,TUNEL技术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检测1 d、3 d、6 d、9 d、22 d、3个月、6个月KM突变小鼠皮肤组织背皮细胞凋亡和增殖情况。结果 KM突变小鼠皮肤T细胞主要表达在表皮及真皮,出生第1天至第6天增多,9 d、22 d减少,3个月以后增多,6个月时可见B细胞增多。KM突变小鼠凋亡细胞主要分布在毛囊和皮脂腺,较野生小鼠增多,且两种小鼠均在22 d时凋亡细胞数目最多;出生1~9 d的KM突变小鼠皮肤表皮基底细胞增殖与野生小鼠无差异,22 d和3个月增殖减少,但6个月时增殖多;毛囊及皮脂腺细胞22 d时增殖较多,9 d和3月龄增殖减少。结论 KM自发突变小鼠皮肤组织存在T、B淋巴细胞数量分布及毛囊皮脂腺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异常改变,引起免疫学紊乱和被毛异常生长,促进了炎症反应。
李彦红刘颖黄澜徐艳峰朱华李涛邓巍秦川
关键词:KM小鼠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体检人群粪便潜血免疫定量检测的结果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粪便潜血免疫定量检测的结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爱康国宾体检所有行粪便潜血免疫定量检测人群为研究对象,计算其阳性率,结合回访的胃肠镜检查结果,评价粪便潜血免疫定量检测对消化道疾病,尤其是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19633例健康体检者,粪便潜血定量检测阳性718例(3.66%),其中接受胃肠镜检查者103例,发现结肠腺瘤33例(42.3%)、消化性溃疡9例(11.5%)、结直肠癌4例(3.1%),其他病变包括胃炎或肠炎、痔疮等。同期粪便潜血定量检测阴性并要求行结肠镜者87例,发现结肠腺瘤5例(5.7%),未发现结肠癌。33例结肠腺瘤粪便潜血定量水平为(823±106)μg/L,4例结肠癌为(3569±1085)μg/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潜血阳性患者结肠腺瘤检出率(32%,33/103)是结肠腺瘤总检出率(20%,38/190)的1.6倍。潜血阳性患者结直肠癌检出率(3.9%,4/103)是结直肠癌总检出率(2.1%,4/190)的1.9倍。结论体检人群中粪便免疫定量检测能明显提高胃肠道疾病的检出效果,尤其是对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早期检出更具优势。
赵莉袁思依李秀池阮改清郝晓玲龙福伦徐腾达
关键词:潜血粪便结肠肿瘤体检
年轻女性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亚型与宫颈病变的调查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年轻女性(年龄25~35岁)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亚型与宫颈病变的特点。方法采集1273例患者宫颈上皮细胞标本,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对其进行21种HPV分型的检测。结果 1273例年轻女性患者,HPV阳性有130例,检出率为10.2%;单一型感染为115例,包括高危型感染105例,感染率为91.3%,低危型感染10例,感染率为8.7%;最常见高危型是HPV16,共35例,其次为HPV58,共17例;HPV16感染导致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高危HPV阳性患者,宫颈活检证实为鳞状细胞癌的病例2例,均是HPV16感染。结论年轻女性HPV阳性检出率较高,以单一型感染和高危型感染为主,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HPV16亚型是导致年轻女性宫颈癌的主要原因。
高红玲李涛周世英张梦岚沈艳丽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年轻女性基因分型
结肠癌与直肠癌癌变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差异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结肠癌及直肠癌癌变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 选取1999—2008年北京协和医院结肠癌和直肠癌住院患者石蜡组织标本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癌变相关蛋白的阳性率、肿瘤组织错配修复系统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和肿瘤K-ras基因突变频率。结果 60例患者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61.9±15.4)岁。两组在肿瘤易感基因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蛋白的阳性率(60.0%比53.3%)、Wnt1蛋白的阳性率(50.0%比66.7%)、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阳性率(93.3%比90.0%)、p53蛋白的阳性率(76.7%比86.7%)、结肠癌组织K-ras突变频率(53.3%比36.6%)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肠癌组Mut L同源基因1(mut L homolog1,MLH1)蛋白的阳性率(76.7%比100.0%)、减数分裂后分裂蛋白2(post meiotic segregation 2,PMS2)蛋白的阳性率(76.7%比100.0%)、MLH1和PMS2蛋白同时阳性率(76.7%比100.0%)均低于直肠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肿瘤驱动基因APC、Wnt1、β-catenin及p53在结肠癌及直肠癌癌变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K-ras在结肠癌中存在高频突变,错配修复系统相关蛋白MLH1及PMS2在结肠癌中存在高频表达缺失,提示结肠癌及直肠癌癌变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赵莉韩涛涛李可敏王静李骥
关键词:结肠癌直肠癌蛋白表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