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机构详情>
曲阜师范大学党委
曲阜师范大学党委
- 作品数:33 被引量:108H指数:6
- 相关作者:刘新生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 镜像理论视角下李沧东电影人物的构建与文化反思
- 2022年
- “镜像”理论由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雅克·拉康提出,揭露了个体从“自我”到“他者”的异化过程。韩国导演李沧东被称为“真正的现实主义导演”,他的作品主角多为韩国社会的底层边缘人物,作品刻画社会环境对人的压制与强迫,以困厄生活的真实细节,呈现出个体从“自我”到“他者”的异化。在对人物群像的刻画与构建中去溯源韩国社会,寻找被表象遮蔽的现实问题,完成对当下社会的文化反思。
- 袁玭
- 关键词:镜像理论李沧东文化反思
- 建设和谐文化与高等教育的辩证思考
- 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面向21世纪民族文化的新品格,代表着国家的价值趋向和文化形象。在和谐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高等教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谐文化引领高等教育的理念并指导人才培养的方向。高等教育积极建设和谐文化并体现和谐文化...
- 刘新生
- 关键词:和谐文化高等教育辩证思考
-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构建路径研究——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
- 2021年
- 文化育人是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工作,高校作为教育重地,要做好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通过文化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进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构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要坚持做好顶层设计,把好发展方向,在课堂中、在社会实践中、在多元化路径中夯实文化育人体系,努力培养时代新人。
- 刘萌
- 关键词:传统文化育人体系
- 中国近代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选择
- 1999年
- 世界现代化大格局为中国提供了两种现代化模式: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一种是苏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在现代化发展模式上面临着历史认知与价值选择的矛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最终选择了以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现代化,体现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
- 孙文亮
-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
- 说“求大同,存大异”
- 1997年
- 说“求大同,存大异”张清明“求同存异”一词一般都以“求大同,存小异”做为共识。双方有不同意见时,一般都以“求大同,存小异”的妥协来求得问题的解决,原则问题是不能动摇的。例如,在我国相当时期内有关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便是特大原则问题,绝无妥协余地。邓小平“...
- 张清明
- 关键词:主体社会主义爱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孔子:中国的,世界的
- 2023年
- 在中国,九曲黄河东流入海,它流经九个省区的最后一个省区是山东省。上古时代,炎帝、少昊建都于斯,虞舜耕于斯,在海岱之间孕育了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文化。时迄三代之周朝,这里是齐鲁之地,文脉昌盛,诞生了以“六经”所承载的道德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古典文明。编订“六经”的孔子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整理古代典籍、授徒讲学,弘文立教;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探索治国安民良方。
- 李兆祥宋立林
- 关键词:道德精神东夷文化古代典籍上古时代古典文明六经
- 曲阜师范大学: 厚植传统文化教育优势 打造立德树人特色品牌被引量:8
- 2020年
-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培育时代新人要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中汲取丰厚滋养,帮助大学生在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戚万学
- 关键词:时代新人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文化自信
-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优势 增强高校党组织育人功能
- 2018年
- 曲阜师范大学党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建工作,切实增强党组织育人功能。一、实施"文化立校"战略,构建立德树人的文化环境。提出实施"文化立校"战略,建设具有"卓越文化追求、独特文化标签、突出文化优势"的大学。强化"儒学+"育人特色,凝练出"弘毅致远、崇真尚实、立己达人"的大学精神;在学校章程中将"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作为学生的素养标签;
- 关键词:高校党组织文化优势育人功能立德树人党建工作文化融入
- 《中国不哭》组歌
- 2008年
- 谢安庆
- 关键词:眼泪组歌团结人心
- 高水平示范性师范大学建设(笔谈)--新时代师范大学的发展向度被引量:13
- 2021年
- 我国举办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阶段就有2.4亿学生,谁来教这些学生,谁又来培养教师,这是我国教育体系承载的重大使命。逐渐地,我国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性大学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应该说,这是改革的产物,是进步的结果。但是在复杂因素影响特别是有关评价导向下,这个体系出现了一些目标外结果,突出表现为师范院校实质性综合化,综合性大学象征性参与。高质量教师供给成为各方共同关注的紧迫课题。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还得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师范院校追逐着教师教育模式的理想,学术界凝练出师范院校“再师范化”和教师教育学科化的思想,国家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师范大学的构想。本期专题围绕新时代如何建好师范院校,更好发挥师范院校主体作用进行讨论,以深化相关研究。
- 戚万学
- 关键词:教师教育模式教师教育体系基础教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