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南科技大学植物分子遗传育种实验室

作品数:31 被引量:219H指数:8
相关作者:龙小林苏文丽康翠芳徐艳芳张艳丽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8篇水稻
  • 8篇SATIVA
  • 7篇ORYZA
  • 6篇基因
  • 5篇淀粉
  • 4篇直链淀粉
  • 4篇突变体
  • 3篇稻米
  • 3篇淀粉含量
  • 3篇性状
  • 3篇直链淀粉含量
  • 3篇生育
  • 3篇生育期
  • 3篇籼型
  • 2篇蒸煮
  • 2篇蒸煮食味品质
  • 2篇食味
  • 2篇食味品质
  • 2篇农艺
  • 2篇农艺性

机构

  • 26篇西南科技大学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18篇向珣朝
  • 7篇龙小林
  • 7篇杨博文
  • 6篇苏文丽
  • 6篇康翠芳
  • 5篇徐艳芳
  • 3篇姚嫣萍
  • 3篇张艳丽
  • 3篇李季航
  • 3篇李平
  • 3篇吴家富
  • 3篇许亮
  • 2篇张楷正
  • 2篇付航
  • 1篇易良
  • 1篇胡孝伟
  • 1篇李丹
  • 1篇韩新成
  • 1篇何立斌
  • 1篇年翔

传媒

  • 3篇种子
  • 3篇中国水稻科学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3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食品工业科技
  • 2篇中国种业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植物学报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糯稻品种的稻米品质特性和遗传差异被引量:16
2016年
糯稻生产已经成为中国粮食生产中不容忽视的产业,糯米是各种传统风味食品、工业化食品和饮料的重要原料,开展糯稻遗传特性和品质研究十分重要。本试验利用过去大面积种植的11个重要栽培品种,测定其理化指标和RVA谱特征值,同时,分析RVA谱与各项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利用SSR分子标记计算其遗传距离,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揭示其遗传差异。结果表明糯稻品种的RVA谱特征值中崩解值(BDV)、消减值(SBV)、回复值(CSV)与胶稠度(GC),碱消值(ASV),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糯稻的品质评价不能借助非糯稻的评价体系。供试材料可以分为籼糯、偏籼糯、粳糯、偏粳糯4个群体,同一类群内遗传差异较小。应在不同类群中选取理化指标优良的材料作为亲本,评价亲本的杂种优势潜力,以寻找到最优配置,为育种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杨博文向珣朝许顺菊付航吴家富
关键词:糯稻RVA谱
水稻籼爪交重组自交系穗部性状变异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为研究四川水稻高产理想株系穗部性状的遗传特性,并筛选出高产且综合农艺性状好的新材料,利用籼稻CG133R与爪哇稻22号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对其单株有效穗、一次枝梗数、穗长、每穗着粒数和千粒重等9个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考查和相关性分析;对其单株产量与各农艺性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与通径分析;对单株产量位列前8名的优系分析其穗部性状表现,并根据单株产量高低分成2组深入进行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RIL群体穗部性状上发生了极广泛的变异。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水稻单株产量的主要贡献因素为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经过对其优系分析,初步确立四川稻区高产理想株系穗部性状的指标为有效穗数7~9个、一次枝梗数18~20个、穗长27.0~30.0cm、着粒数>320粒、实粒数>290粒、着粒密度>120粒/10cm、结实率81%~92%、千粒重20.0~27.0g。进一步对RIL群体中单株产量位列前4名的株系分析发现,其有效穗数和着粒数呈显著正相关(P<0.001)。表明打破了有效穗数和着粒数间的不利连锁关系,出现了优良变异。这些优系可作为新种质进行深入分析和利用。
武玲向珣朝杨博文许亮颜李梅
关键词:水稻重组自交系穗部性状
不同水稻种质在不同生育期耐盐鉴定的差异被引量:37
2017年
以21份水稻(Oryza sativa)种质为材料,用1.5%Na Cl处理种子8天后测定发芽率。在苗期用不同浓度NaCl水培处理10天,测定叶片死亡率等指标和高亲和性K+转运基因(HKT)家族变异。在成株期选3份种质,用不同浓度NaCl盆栽处理,在开花期和籽粒蜡熟期测定植株可溶性糖和生物量等指标,以明确各种质不同生育期的耐盐差异和关键指标。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种子发芽率受到显著影响。苗期盐胁迫后,各种质的平均叶片死亡率变幅最大。在被鉴定的8个耐盐种质中,HKT家族的7个基因除OsHKT2;4外均存在。在≤1 g·kg–1盐胁迫下植株可溶性糖含量表现出刺激增长效应。CG15R单株生物量与盐浓度呈正相关,且随盐浓度的增加而缓慢增长。在≤1 g·kg–1时,中花9号的生物量随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水稻耐盐性具有明显的阶段发育特异性,且不同发育阶段的耐盐性之间无相关性。叶片死亡率与蜡熟期生物量可分别作为苗期和成株期耐盐鉴定的关键指标。CG15R可作为高耐盐种质进行深入分析和利用。
吴家富杨博文向珣朝许亮颜李梅
关键词:水稻种质资源耐盐性生育期
Cd^(2+)胁迫对籼稻和粳稻不同生育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来自于采矿废物的重金属镉,由于其在土壤中的高移动性和食物链上的生物可获得性已经污染了越来越多的稻田,导致人类受到潜在的毒害而受到人们高度关注。研究采用盆栽试验,以籼稻和粳稻2个水稻类型为材料,比较研究了6种不同浓度Cd2+对籼、粳稻植株生长发育和叶片生理活性的胁迫效应。结果表明:低Cd2+浓度(10 mg/kg)对籼稻CG132R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土壤Cd2+浓度的增加,CG132R(籼稻)和粳925(粳稻)生长发育均受到抑制。生育前期是CG132R生长发育对Cd2+胁迫最敏感的时期;生育后期,CG132R对Cd2+胁迫表现出一定适应性。CG132R和粳925对Cd2+胁迫耐性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浓度Cd2+胁迫下,CG132R都表现出比粳925更好的适应性。水稻叶片生理活性受Cd2+胁迫主要表现为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升高、细胞膜透性增加。综合比较,籼稻CG132R比粳稻粳925有更强的抗镉胁迫能力,镉污染土壤种植粳稻将更好表现镉污染状况。
龙小林向珣朝徐艳芳苏文丽康翠芳
关键词:SATIVA镉胁迫生长发育生理特征
不同株型水稻的农艺性状及其主效基因多态性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不同株型水稻的农艺性状及其主效基因多态性,揭示不同株型水稻的产量性状和遗传基础,为理想株型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理想株型品系少蘖粳为对照,从背背糯、粳糯1号及重组开花后自交系中的自然重组新种质RIL60和RIL61为材料,探究不同株型水稻的农艺性状表现和遗传差异,比较其在不同天数(DAF)(10、17、24和31 DAF)的株型特点,同时对5份种质进行理想株型基因IPA1、Gn1a和DEP1及糯性基因Wx的基因型鉴定。【结果】少蘖粳为ipa1和gn1a-m1突变型,其叶部性状与其他种质差异较大,具有剑叶长、倒三叶短和叶窄的特点,在4个发育期茎、叶、穗干重均小于其他种质,但其穗干重在不同发育期中的增幅大于其他种质,表明该种质在相同时间内具有更强的光能利用率和干物质积累率,其千粒重较其余4份种质具有较大优势。RIL60的功能叶叶角度与其他种质有较大差异,其呈塔形的特点更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故更接近理想株型形态,其穗重低于RIL61,但其单株有效穗数较RIL61显著增加(P<0.05,下同),导致其单株产量与RIL61无显著差异(P>0.05)。RIL61在4个发育期中功能叶叶面积较其他4个种质更具优势。背背糯为dep1突变型,有更紧凑的株型和直立穗,在前期穗干物质积累量较低,但在31 DAF时期超过其他种质,具有更多的一次和二次分枝,穗间紧密,属于重穗型种质,说明其光合产物的转换能力较强。粳糯1号在穗重和着粒密度等性状上均无优势,但由于其有效穗数最多,故单株产量最高。影响理想株型水稻产量的穗部指标权重为单株有效穗数>穗重>千粒重。【结论】RIL60和少孽粳基本符合无效分蘖少、每穗实粒数多、优良的受光姿态、厚且结实的茎秆等理想株型特征,可作为理想株型育种种质。粳糯1号的株型较好且有较多的单株有效分蘖数和较高的单株产量,也可作
苟兆霞梁程傅娅菲徐浩扬韩伊曼彭友林向珣朝
关键词:理想株型农艺性状
籼爪交水稻F_2群体的蒸煮食味品质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分析了籼型高直链淀粉恢复系CG133R与糯性爪哇稻22号杂交衍生的F2群体的蒸煮品质变异及其与淀粉粘滞性特征间的相关性,以及F2群体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Wxa基因)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Ⅱ-3基因)主效基因的遗传。结果表明:蒸煮品质指标和RVA谱特征值在F2群体中广泛分离,其中变异最大的是消减值,其次为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高直链淀粉材料各理化指标与RVA谱特征值的相关性不显著;RVA谱特征值在中、低直链淀粉含量和糯稻群体中与各理化指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在中、低直链淀粉材料中,RVA谱特征值与糊化温度(GT)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用Wxa基因和SSⅡ-3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到这两个基因在F2群体中存在偏分离,分别指向两个亲本类型。除高直链淀粉材料外,可以通过RVA谱特征值来辅助筛选优质水稻品种。
康翠芳向珣朝龙小林苏文丽许顺菊
关键词:SATIVA蒸煮食味品质偏分离
顶小穗双粒突变体TS的遗传和品质研究
2011年
对突变体TS和正常籼稻G2480B的品质进行分析,考察其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度等指标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正常籼稻G2480B相比,TS谷粒粒型变长,长宽比变大,谷粒长宽比达到国标优质稻米1级;直链淀粉含量达到国标优质稻米1级;其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低于国标优质稻米3级。
张艳丽向珣朝徐艳芳
关键词:直链淀粉含量
两份新株型水稻品系的农艺性状与遗传特性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理想株型水稻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经济产量和抗病能力。通过探究两份新株型水稻种质的农艺性状变异和遗传特性,为水稻高产抗病育种提供优异理想株型种质资源。【方法】以两个重组自交系中发现的两份自然重组的新株型种质08yi和RIL60以及由同一自交系选育出来的常规种质08yc和RILc为材料,进行不同生长时期的株型构成因子和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同时对4份种质进行理想株型基因IPA1测序和糯性鉴定。【结果】两份新种质与常规种质相比,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功能叶性状、干物质积累量、穗部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上均存在显著变异,二者发生的有利变异包括功能叶叶角减小、功能叶叶长更合理、株型紧凑、单株有效穗数增加1~2穗,结实率分别提高了7.37%和5.09%;此外,新种质08yi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RIL60的茎秆变粗,二者在逆境下的穗部性状表现更好,产量降幅更小,抗逆力增强。不利变异包括单穗重降低、穗长变短、每穗着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减少、枝梗长度和数量下降。IPA1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少蘖粳ipa1相比,两新种质并未突变,株型变异源自于其他因子。糯性鉴定结果表明RIL60存在糯性变异。【结论】两个新种质的一些农艺性状发生了明确的有利变异,具有较理想的株型结构,可作为优异种质用于理想株型育种和株型研究。RIL60作为理想株型糯稻,由于具有非糯水稻的经济产量,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梁程向珣朝张欧玲游慧许亮陈永军
关键词:理想株型农艺性状
回交重组自交系中SSⅢ-1、SBE3和PUL基因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该研究利用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基因(Wxb)与可溶性淀粉合成酶Ⅱa基因(SSⅡ-3)均相同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S’和潜力恢复系CG173R为亲本,经过回交和多代自交,以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ILs)BC1F10代株系为供试材料,分析各株系的基因型组成及其蒸煮食味品质(ECQs)和RVA谱,以解析与品质相关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结果显示:(1)双亲在焦磷酸化酶大亚基基因(AGPlar)、分支酶基因Ⅲ(SBE3)、脱分支酶基因(PUL)、可溶性淀粉合成酶Ⅰ基因(SSⅠ)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Ⅲ-1基因(SSⅢ-1)的基因位点存在差异。(2)SSⅢ-1、SBE3和PUL基因分别在BC1F10代株系中存在单基因分离,SSⅢ-1和SBE3基因、SSⅢ-1和PUL基因在BC1F10代株系中均存在双基因的分离。(3)不同基因型及其互作与蒸煮食味品质(ECQs)中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胶稠度(GC)以及RVA谱的部分特征值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效应。(4)SSⅢ-1单基因只对AAC有极显著影响;SBE3基因和SSⅢ-1基因互作对AAC有极显著影响,对峰值时间(PeT)、成糊温度(PaT)、GC有显著性影响;PUL基因和SSⅢ-1基因互作对PeT、PaT和回复值(CSV)有极显著影响,对最高粘度(PKV)、热浆粘度(HPV)、崩解值(BDV)、冷浆粘度(CPV)、消减值(SBV)、AAC和GC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在Wxb和SSⅡ-3基因背景下,参与淀粉合成的微效基因SSⅢ-1与SBE3和SSⅢ-1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水稻AAC,SBE3和SSⅢ-1的互作效应与PUL和SSⅢ-1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GC,PUL和SSⅢ-1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PaT,这些发现将对改良稻米品质和加快水稻优质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许顺菊向珣朝康翠芳龙小林苏文丽杨博文吴家富
关键词:SATIVA
不同黑稻品种黑米和谷壳的花青素产量及其抗氧化性比较被引量:7
2020年
该研究以5个黑稻品种籽粒为材料,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树脂吸附法中各因素对黑米花青素纯化效果的影响,优化花青素纯化工艺,比较分析对不同黑稻品种黑米和谷壳的花青素纯化后的产量;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并采用PCR方法检测花青素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中关键结构基因,以明确不同黑稻品种中黑米和谷壳花青素产量及其抗氧化特性,为黑稻花青素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黑稻花青素提取液的最佳纯化条件为:静态吸附平衡时间4 h,解吸时间1.5 h,吸附液pH为2.5,温度30℃,70%乙醇洗脱。(2)黑稻黑米中花青素产量最高的品种是‘辐黑香糯’(213μg/g),谷壳中花青素产量最高的品种是‘固城黑糯’(226μg/g),且‘固城黑糯’黑米和谷壳的总花青素产量最高(432μg/g)。(3)黑米花青素的DPPH清除率为65.1%,黑色谷壳花青素的DPPH清除率为73.7%,每克黑米和黑色谷壳的花青素冻干粉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相当于3.694和4.208 mmol维生素E,谷壳花青素抗氧化能力比黑米花青素高13.9%。(4)对5个黑稻品种的花青素合成途径的5个关键基因检测发现,仅‘矮血糯’中无黄酮-3′-氢化酶基因(OsF3′H),而且其谷壳中的花青素产量(125μg/g)也显著低于其余4个品种,表明OsF3′H基因可能与黑稻谷壳的花青素含量有关。
张欧玲向珣朝颜李梅许亮游慧梁程
关键词:SATIVA花青素抗氧化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