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东方美学与文化研究所
- 作品数:20 被引量:24H指数:3
- 相关机构:湖北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佛教禅宗精神对中国园林形式的创新被引量:1
- 2017年
- 古代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规模宏大。佛教传入中国后,其"万法皆空"的哲学观念和追求"出世"的人生态度对园林形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园林形式出现了两次鲜明的变化。其一是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规模小巧的佛寺园林的出现;其二是唐、宋时期"摹仿自然"的、小巧精致的私家园林的创建与盛行,并成为中国园林的主流形式。其审美特征是:小巧精致,自然而然,不对称、不规则,蕴含多种象征意味和审美情趣。
- 邱紫华
- 关键词:佛教禅宗精神园林形式自然而然
- 旋律与节奏——东方音乐的灵魂
- 2017年
- 旋律和节奏的自然性是东方音乐鲜明的特点:东方音乐旋律是单一的线性旋律。这是东方音乐最具共性的特点。东方音乐没有西方音乐那种立体的、由和声组成的旋律。东方的旋律是自然性的,没有预先确定的曲谱,旋律存在着不确定性。东方音乐的旋律中粘附了过多的、任性而为的装饰音。东方音乐的节奏性很强,而且节奏变化自由而随意,造成东方音乐旋律和节奏特性的文化原因在于:东方无论声乐和器乐,都缺乏标准型的测音手段和严密的音程体系,由此,形成了"音无定高"、"节无定拍"的自由性的特点。
- 邱紫华
- 关键词:东方音乐旋律节奏
- 神秘的东方艺术起源论和艺术本质论被引量:1
- 2013年
- 文章从东方"神创艺术"论、"神创艺术"的基本观点和"艺术要表现出神气和神的无限性"等3个方面,论证了东方艺术起源论和艺术本质论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东、西方艺术起源论和艺术本质论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 邱紫华
- 关键词:艺术起源神性神气
-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特点与后现代精神被引量:3
- 2017年
-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文化思潮横空出世,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主要特点是:不确定性、分裂性、解构经典(去经典化)、杂交混成性、戏谑狂欢化等。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思潮对于传统哲学和文化表现出了强大的叛逆性、批判性、超越性和创新性。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看,后现代主义精神存在于人类精神思想和文化的进程中,"后现代"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只要这种精神现象和文化思想符合"后现代"的基本特征。唐宋时期的禅宗精神就是宗教领域中涌现出来的"后现代精神"。"后现代"所说的"后",是要永远保持对于现有事物和现有秩序的超越态度。
- 邱紫华
- 关键词:后现代精神不确定性分裂性去经典化
- 对一个流行的艺术命题的美学诘问——质疑“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
- 2017年
- 在中国艺术界流行着"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说法,它已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界的信念。这个命题在理论上从来没有论证,且经不起分析;在实践中不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命题。从逻辑学看,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要跃升为世界的,需要转化条件。这三个必备的条件是:它们拥有人性和人道主义的自由进步精神;它本身是优质的、开放性的,既能影响其他民族,又能吸收别人的优质;它不仅能够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奉献新的艺术形式,又能启发其他民族的创新精神。
- 毛世福邱紫华
- 关键词:民族性文学艺术开放性
- 论禅的多元化思维与德勒兹“根茎”的异质同构性
- 2015年
- 德勒兹创造了"根茎"概念来表达他心目中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多元化的思维模式。"根茎"思维模式具有多元化的异质连接功能,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多元化的生成结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独创性的视角和独特的逻辑。文章通过"根茎"同禅宗思维特点的比较,揭示了两者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或者说"异质同构性",间接地证明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同东方禅学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某些"同构性"。
- 邱紫华
- 关键词:德勒兹
- 东方音乐的原生态自然性审美特性被引量:3
- 2021年
- 相对于近代西方现代化音乐的科学性及人工技术性特征而言,东方音乐最根本的审美特性是原生态的自然性。首先,东方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持续着原生态自然性的审美特性,始终没有发展出像西方音乐那种以数学的、理性的逻辑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音乐思维、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方式;其次,东方传统乐器采用的自然材质以及所发出的自然音响对人的音乐审美习惯、审美趣味产生重要影响。东西方音乐之间的明显差异不应该作为价值判断的尺度,亦不能说明两者之间孰高孰低、孰优孰劣;在音乐多元化的时代,各种音乐的音响特质都具有审美的意义。
- 王勇邱紫华
- 关键词:东方音乐西方音乐审美特性
-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之二:道家的理想人格
- 2020年
- 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道家,是诸子百家中最具哲学思辨特色的学派,老子的《道德经》从柔弱的、灵活的、富于弹性的立场去批判君王、统治者;以貌似退让的立场去"避免灾祸",去协调社会。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世界存在的本体、本原;是天下万物的原点、来源;是自然、社会、人类的精神思维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和规律。庄子理想的人格则是"真人"的人格。真人,即能够做到"归朴返真"的、做人做事顺从"自然天性"的人。儒家、道家的人生主张和生存策略都是一种认真积极面对人生的思考和举措。道家与儒家的相互渗透和吸收大大多于它们之间的差异;儒、道之间有着极强的互补性。
- 邱紫华
- 关键词:道家理想人格无为而无不为
- 后现代主义解构历史的一种策略:否定历史的客观性被引量:1
- 2019年
- 后现代主义质疑并批判近代以来所确立的启蒙精神和理性主义思想的各种原则和规范。在历史学领域内,其重点是否定理性主义历史观所宣扬的"历史的客观性"。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从两个方面否定"历史的客观性":其一是立足于"视角主义",认为历史家的观察和记录都有个人的不同的视角,这样,人们对历史的解释就是多视角的、多元的、多向度的、歧义的、多视角的,因此历史无客观性。其二是认为,历史编纂和文献是诗性的、主观创作的成果,历史的本质是诗性的,不具有客观性。历史辩证法认为,人们编纂的历史材料、文献记录、历史著作既是主观的产物,又具有客观性;它们既是历史的内容,又是历史的形式。
- 邱紫华吴妮妮
-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解构视角主义不确定性
- 东方美学关于“美”的基本观念——论东方美学的特征之二被引量:2
- 2013年
- 文章分三个部分论述了东方美学关于"美"的基本观念。首先,东方民族认为"美"的东西是人与外物"互渗"、"同情"和合共生的结果;其次,东方美学是生命美学和生态美学;最后,文章论证了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在"美"的观念上的差异性。
- 陈欣邱紫华
- 关键词:东方美学诗性互渗生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