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制药系

作品数:15 被引量:100H指数:7
相关机构: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学成
  • 4篇化学成分
  • 3篇糖苷
  • 3篇化合物
  • 2篇药理
  • 2篇药理学
  • 2篇止咳
  • 2篇止咳胶囊
  • 2篇苏黄止咳胶囊
  • 2篇通路
  • 2篇青钱柳
  • 2篇苷类
  • 2篇苷类化合物
  • 2篇网络药理学
  • 2篇类化
  • 2篇类化合物
  • 2篇挥发性
  • 2篇活性组分
  • 2篇胶囊
  • 1篇药用高分子材...

机构

  • 13篇中国药科大学
  • 6篇江苏省中医药...
  • 2篇南京中医药大...
  • 2篇江苏中烟工业...
  • 2篇扬子江药业集...
  • 1篇安徽中医药大...
  • 1篇昆明生达制药...

作者

  • 5篇张健
  • 2篇张健
  • 2篇秦艳华
  • 1篇蒋翠花
  • 1篇高萌
  • 1篇张润桐
  • 1篇王珂清

传媒

  • 6篇中国药科大学...
  • 3篇中国中药杂志
  • 2篇中成药
  • 1篇中草药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5篇2019
  • 3篇201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苏黄止咳胶囊中非挥发性成分的LC-MS分析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利用LC-MS技术对苏黄止咳胶囊中的非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苏黄止咳胶囊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月旭Ultimate Plus C18 HPLC Column(4.6 nm×250 nm,5μm);流动相0.01%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05 nm。质谱利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扫描。结果从中共分析和鉴定50个化合物,包括4个生物碱、8个酚酸、5个黄酮、2个香豆素、29个木脂素和2个其他类型化合物,并有27个化合物和对照品对照确认。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苏黄止咳胶囊的质量控制。
刘芹燕巫兴东陈东李舒丰秦真程王真谭宁华
关键词:苏黄止咳胶囊化学成分液质联用
毛萼香茶菜中黄酮和二萜化合物的分离制备及其抗病毒活性被引量:3
2018年
从毛萼香茶菜中分离制备2种黄酮和2种二萜化合物,并研究其体外抗病毒活性。首先采用硅胶、ODS、制备型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和波谱方法,从毛萼香茶菜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制备了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羟基蓟黄素(1)、蓟黄素(2)、假细锥甲素(3)、毛萼晶D(4)。然后对毛萼香茶菜乙醇提取物和4个化合物开展了体外抗流感病毒(H1N1,H3N2)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活性研究。结果显示,毛萼香茶菜乙醇提取物和4个化合物对流感病毒H1N1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和2的抑制效果较优,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14. 45±4. 90)和(24. 54±3. 82)μmol/L。但化合物1和2对H3N2和RSV的抑制作用则相对较弱。以上结果表明,毛萼香茶菜乙醇提取物及化合物1~4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尤其是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可能是其抗病毒作用的有效物质之一,本研究为毛萼香茶菜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俊蔡灵巧严冬郭敏王庆张健张健
关键词:黄酮抗病毒活性
蓝桉果实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被引量:1
2018年
采用硅胶、制备型HPLC等柱色谱方法对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鞣花酸(1),3-O-甲基鞣花酸4'-O-α-L-吡喃鼠李糖苷(2),valoneic acid dilactone(3),8-β-C-葡萄糖基-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4),6-β-C-葡萄糖基-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5),8-β-C-glucopyranosyl-5,7-dihydroxy-2-isobutylchromone(6),8-β-C-glucopyranosyl-5,7-dihydroxy-2-isopropylchromone(7),quercetin 3-O-β-D-glucopyranoside(8),quercetin 3-O-β-D-glucuronide-6″-methylester(9),(+)-lyoniresin-4-yl-β-D-glucopyranoside(10),cypellocarpins A(11),eucaglobulin 1(12)。化合物3~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Pham Thi Anh李君彦张宝宝汪豪
关键词:桃金娘科蓝桉化学成分
绞股蓝中1个新的葫芦烷型皂苷类化合物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对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的总皂苷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综合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各种现代谱学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绞股蓝的总皂苷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葫芦烷型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葫芦素L-2-O-{[a-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25-O-β-D-吡喃木糖苷(1)、葫芦素L-2-O-[α-L-吡喃鼠李糖基-(1→2)][a-L-吡喃阿拉伯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苷(2)。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化合物,命名为绞股蓝葫芦皂苷A。
娄云云牟龙黄亚萍张健殷志琦潘珂
关键词:绞股蓝绞股蓝属三萜皂苷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实施思政课程是适应时代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药用高分子材料》在教学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体现材料、高分子、药用等基本特色,立足思政元素丰富和受众人群多元化的特点,发掘"五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法治观)、"四...
封亮杨立诚贾晓斌
关键词: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思政教学
以网络药理学技术挖掘、发现“黄连-厚朴”药对中活性组分被引量:13
2019年
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挖掘、发现"黄连-厚朴"药对中防治疾病的活性组分,并对潜在的靶点与机制进行整合与分析。采用TCMSP数据库筛选活性成分、利用TTD和Drug Bank数据库配合文献挖掘潜在靶点进行预测、利用通路注释技术对黄连和厚朴活性组分及潜在靶点进行通路的富集与分析。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共筛选出"黄连-厚朴"药对具有潜在靶点活性成分29个,其中主要包括氢化小檗碱、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等在内的12个生物碱类组分;厚朴酚、和厚朴酚以及和厚朴新酚在内的3个木脂素类组分;α-桉叶醇,β-桉叶醇,桉油等在内的6个挥发油类组分以及含有槲皮素和新橙皮苷的黄酮类组分。另外,筛选出与之相对应的作用靶点199个,主要包含PTGS2,PTGS1,NCOA2,Hsp90AB1等;共涉及疾病信号通路72条,如前列腺癌、膀胱癌、胰腺癌等在内的8条肿瘤类通路;催产素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等在内的9条内分泌类通路以及炎症等相关通路。该研究初步挖掘发现了"黄连-厚朴"药对的主要活性组分及潜在靶点,为组分中药制剂研究提供了物料来源。
吴海宁于桂红赵风至贾晓斌封亮石心红
关键词:黄连厚朴网络药理学
基于非酶糖基化反应的槐花抑制AGEs形成的活性组分筛选被引量:5
2019年
糖毒引起的血热是消渴病诸多并发症产生的病理基础。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糖毒因子,可引起血热。中药槐花具有清热凉血功效。该实验主要通过构建体外非酶糖基化反应模型——牛血清白蛋白/丙酮醛与槐花孵育前后的色谱反应体系(BSA/MGO reaction system),筛选出槐花抑制AGEs的活性组分。建立HPLC分析方法,发现反应后有8个色谱峰发生变化,推测槐花中的活性组分与MGO反应生成新的物质,且活性组分可能为黄酮类组分芦丁。进一步考察不同比例的芦丁与MGO反应6 d后(1∶1,1∶3,3∶1)对AGEs生成的反应规律,结果显示以1∶3比例反应时抑制AGEs生成活性最明显,且24 h内抑制作用最大,3 d后趋于稳定。采用LC-ESI-MS/MS对芦丁与MGO反应的生成物进行鉴定,表明新生成的7个物质分别为芦丁与MGO反应后的单/双加成产物。该研究表明,芦丁是槐花清热凉血功效的活性组分,其作用在于形成新的物质抑制糖毒产物的生成,这为合理应用槐花提供参考依据。
蒋楠王富静封亮贾晓斌
关键词:槐花活性组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淫羊藿防治疾病的优效组分及信号通路研究被引量:22
2018年
该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筛选出中药淫羊藿防治疾病的活性组分,并对潜在的靶点与机制进行整合与分析。采用TCMSP数据库筛选活性成分,利用TTD和DrugBank数据库配合文献挖掘潜在靶点进行预测,利用通路注释技术对淫羊藿中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进行通路的富集与分析。该研究共筛选出淫羊藿中具有潜在靶点的活性成分34个,主要包括淫羊藿苷,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A,淫羊藿C在内的21个黄酮类组分;(+)-cycloolivil和olivil在内的木脂素类组分以及谷甾醇、24-epicampesterol和poriferast-5-en-3beta-ol在内的甾醇类组分。另外,筛选出与之相对应的作用靶点183个,主要包含Ptgs2,NCOA6,RANK,OPG,WNT9B,PTH1R,BMPs,SMAD4A等;共涉及信号通路84条,如NF-κB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在内的8条炎症相关通路,乳腺癌、膀胱癌、胰腺癌在内的10条肿瘤疾病类相关通路以及与雌激素信号通路在内的内分泌等相关通路。这为淫羊藿活性组分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润桐吴海宁于桂红周园里贾晓斌封亮
关键词:淫羊藿网络药理学
小叶爬崖香中苷类化合物的研究
2024年
为探究胡椒属植物小叶爬崖香(Piper sintenense Hatusima)中苷类化学成分,采用硅胶、ODS、MCI GEL CHP20P、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从小叶爬崖香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分离获得9个苷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数据,以上化合物被鉴定为(2S)-2-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丙酮-2-O-β-D-葡萄糖苷(1)、苯乙醇-β-D-葡萄糖苷(2)、苄醇-β-巢菜糖苷(3)、苄醇-β-樱草糖苷(4)、苯乙醇-β-D-呋喃芹菜糖基-(1''→2')-β-D-葡萄糖苷(5)、红景天苷(6)、苯乙醇-β-樱草糖苷(7)、(顺)-3-己烯醇-β-巢菜糖苷(8)、(顺)-3-己烯醇-β-樱草糖苷(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9为首次从胡椒属中分离得到。
涂鹏煌姚志仁金美玲宁冠宇黄亚萍潘珂殷志琦
关键词:胡椒属化学成分糖苷
芍药苷调控JAK/STAT3通路干预HepG2细胞PD-L1表达的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为探究芍药苷对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干扰素γ(IFN-γ)诱导HepG2细胞建立体外PD-L1高表达细胞模型。采用MTT法检测芍药苷的细胞毒性,通过流式细胞术、ELISA、RT-PCR法检测其对PD-L1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建立HepG2细胞和Jurkat T细胞共培养体系,ELISA检测芍药苷干预后共培养24 h后的IL-2的表达,CCK-8法检测药物干预后T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芍药苷作用后HepG2细胞中PD-L1、Janus激酶(Janus kinase,JAK)和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3)的蛋白表达。实验结果表明,芍药苷能够显著下调PD-L1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增加共培养体系中的IL-2的浓度,促进T细胞显著增殖,此外,芍药苷能显著抑制JAK和STAT3的蛋白磷酸化。实验结果表明,芍药苷能够下调PD-L1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JAK/STAT3通路有关。
万南燕蒋翠花高萌高萌张健张健
关键词:芍药苷肿瘤免疫逃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