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骨科

作品数:38 被引量:110H指数:7
相关作者:许宋锋赵振国张鑫鑫张曙光藏磊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希望马拉松专项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3篇肉瘤
  • 12篇软组织
  • 11篇肿瘤
  • 9篇预后
  • 8篇软组织肉瘤
  • 7篇恶性
  • 6篇四肢
  • 6篇细胞
  • 5篇软组织肿瘤
  • 5篇手术
  • 5篇组织肿瘤
  • 5篇关节
  • 4篇躯干
  • 4篇转移瘤
  • 4篇骨肿瘤
  • 4篇黑色素
  • 4篇黑色素瘤
  • 4篇并发
  • 4篇并发症
  • 3篇新辅助放疗

机构

  • 38篇北京协和医学...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济南军区总医...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博奥生物集团...
  • 1篇西门子医疗系...

作者

  • 7篇徐立斌
  • 7篇于胜吉
  • 6篇赵振国
  • 5篇张鑫鑫
  • 4篇叶智斌
  • 3篇刘婷
  • 3篇于秀淳
  • 2篇范诚诚
  • 2篇冯勤付
  • 2篇李明辉
  • 2篇许宋锋
  • 2篇翟医蕊
  • 1篇丛琳
  • 1篇耿呈云
  • 1篇藏磊
  • 1篇陈辛元
  • 1篇肖涛
  • 1篇张宏图
  • 1篇袁峥
  • 1篇何敬振

传媒

  • 8篇中华肿瘤杂志
  • 7篇中国医师进修...
  • 5篇癌症进展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重庆医学
  • 1篇护理管理杂志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2013年第...

年份

  • 5篇2024
  • 3篇2022
  • 4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8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8年
未分化多形性肉瘤(UPS)既往被称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指没有任何特异性分化方向的高级别肉瘤,是软组织肉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疾病诊断困难,随着现代病理诊断学的进步,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其定义及病理分型做出更改,镜下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技术仍是确诊的主要手段,电子显微镜及分子基因诊断技术是新的亮点。广泛完整的外科切除是该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多与放疗手段相互结合,放疗可降低疾病的局部复发率,化疗效果相对较差,最新的靶向药物治疗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历年来多篇前沿文献,对UPS的流行病学、病理、诊疗手段及其预后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医师作出合理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张曙光于胜吉
关键词:预后
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药物的发展进阶
2024年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性的皮肤癌,临床进展速度较快,存活率较低。由于早期诊断困难和传统治疗方法的局限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一直是一大挑战。对于转移性黑色素瘤而言,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其效果极为有限。此外,干扰素和高剂量白细胞介素2也曾以增强系统免疫反应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后续因疗效有限及严重的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认知的不断深入及生物制药的快速发展,新型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黑色素瘤治疗的发展过程,本质上而言是治疗药物不断进阶的过程;了解黑色素瘤药物的发展进程不仅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黑色素瘤的治疗机制,还为未来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黑色素瘤的药物发展进程阐述黑色素瘤疾病的治疗进展,并评述新型疗法可能对治疗黑色素瘤所产生的影响。
刘婷徐立斌
关键词:黑色素瘤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发展
机器人辅助靶向穿刺技术在骨肿瘤活检中的初步应用
2024年
目的拟评价机器人辅助穿刺技术在骨肿瘤活检中的应用价值,并与传统技术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行穿刺活检的102例骨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57例,女45例,年龄45.9(10~79)岁。采用机器人辅助穿刺8例(机器人辅助组),采用C臂及CT引导穿刺94例(传统穿刺组),记录两组活检操作时间、穿刺方向调整次数等,比较两组活检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病理诊断包括转移瘤33例,骨肉瘤12例,软骨肉瘤12例,骨巨细胞瘤12例,纤维异常增殖症7例,慢性骨髓炎7例,淋巴瘤4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陈旧骨折3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及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各1例。肿瘤部位包括四肢87例(85.29%)和躯干15例(14.71%)。与传统穿刺组相比,机器人辅助组的病灶多位于躯干[7/8比11.70%(11/94),P<0.01],术中较少调整穿刺路径[(0.4±0.1)次比(3.1±1.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手术时间较长[(48.8±8.8)min比(29.6±6.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器人辅助组和传统穿刺组在性别构成、年龄、术前病理骨折、确诊率、切开活检率和手术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靶向穿刺技术安全有效,有助于降低手术难度,可用于穿刺难度较大的病例,如骨微小病变和脊柱、骨盆病灶等。
陈宇徐立斌孟小童丛琳朱悦
关键词:骨肿瘤穿刺术
基于CT图像直方图和纹理特征分析鉴别长骨骨肉瘤与尤文肉瘤的多中心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的直方图和纹理特征分析鉴别长骨骨肉瘤与尤文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23年5月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骨肉瘤及尤文肉瘤患者各25例,以8∶2的比例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训练集(骨肉瘤21例,尤文肉瘤19例)和验证集(骨肉瘤4例,尤文肉瘤6例)。在CT图像上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OI)提取纹理特征参数。利用随机森林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进行特征筛选,采用逻辑回归(LR)、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和K近邻(KNN)四种分类器分别建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四个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基于CT图像共提取100个纹理参数,经筛选获得8个特征参数(最大3D直径、第10百分位数、峰度、最大像素强度值、逆差分归一化、灰度水平方差、长行程高灰度强调、低灰度区域强调),利用四种分类器分别建立模型,四种模型(LR、RF、SVM、KNN)在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92、0.79、0.83、0.73,其中LR、SVM分类器算法训练的模型诊断效能较高,LR分类器验证集的准确率为90%,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100%,AUC为92%;SVM分类器验证集的准确率为80%,灵敏度为67%,特异度为100%,AUC为83%。结论LR、SVM模型对于鉴别长骨骨肉瘤和尤文肉瘤具有较高价值。
李健维何敬振姜九明丁升徐立斌胡思洁江程益张丽李蒙
关键词:骨肉瘤尤文肉瘤纹理分析
Q-Dixon脂肪定量技术对恶性肿瘤患者椎体转移瘤和血管瘤的鉴别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Q-Dixon脂肪定量技术在恶性肿瘤患者椎体转移瘤与血管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椎体MRI扫描的20例椎体转移瘤和8例椎体血管瘤患者的MRI图像,由两名放射科医生分别测量三个区域(病灶区域、同椎体正常区域和相邻椎体正常区域)的脂肪分数(FF)并进行一致性评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检验,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诊断效能。结果两名放射科医生在三个区域的FF测量值具有非常高的观察者间一致性。椎体转移瘤组病灶区域FF值低于椎体血管瘤组(13.8±11.5比56.5±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正常椎体区域F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FF鉴别椎体转移瘤和椎体血管瘤的AUC为0.931,特异度为90%,灵敏度为87.5%。结论基于Q-Dixon脂肪定量技术测得的FF能够准确地区分椎体血管瘤与椎体转移瘤,为椎体病变的诊断提供更精确的指导。
姜九明李健维王昊江岳娈徐立斌李蒙张丽
关键词:椎体转移瘤椎体血管瘤
四肢和躯干Ⅱ~Ⅲ期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的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19年
目的评价四肢和躯干Ⅱ~Ⅲ期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UHGPS)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131例发生于四肢和躯干软组织的Ⅱ~Ⅲ期UHGP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随访收集生存数据,生存率以寿命表法计算,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两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131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1.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0%、82.0%、77.0%,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1.0%,5年无转移生存率为72.0%。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初发或复发、手术切缘、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是否规范化治疗与UHGPS患者的预后有关(均P<0.05)。按照AJCC分期分层分析显示,Ⅱ期患者中,接受放疗者的5年生存率为100.0%,高于未接受放疗者(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但放疗对Ⅲ期、化疗对Ⅱ期或Ⅲ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无影响(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缘(HR=4.220,P=0.002)、是否规范化治疗(HR=4.040,P=0.030)为UHGPS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对于发生于四肢和躯干软组织的Ⅱ~Ⅲ期UHGPS,切除完全、治疗规范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为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需按照专业共识进行规范化治疗,初治应尽可能达到广泛切除。对于临床分期为Ⅱ期的患者,应行辅助放疗。
张鑫鑫徐立斌许宋锋赵振国房辉马沛卿刘婷张曙光于胜吉
关键词:四肢躯干预后
足踝部软组织肿瘤和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足踝部软组织肿瘤和骨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6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74例足踝部软组织肿瘤和骨肿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74例患者中,男34例,女40例,男女比例为1∶1.18;年龄为12~64岁,中位年龄为42岁。肿瘤发生于前足22例,中足22例,后足10例,踝关节14例,多部位发病6例。骨肿瘤14例,其中良性和恶性骨肿瘤均为7例;软组织肿瘤60例,其中良性和恶性软组织肿瘤分别为14例和46例。最常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为滑膜肉瘤(13例),最常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为血管瘤(4例)。接受手术并获得随访的足踝部恶性肿瘤共44例,其中骨恶性肿瘤7例,软组织恶性肿瘤37例;接受保肢手术33例,截肢手术11例。44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9.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0.7个月。其中软组织恶性肿瘤患者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8.0%、73.0%和63.0%,骨恶性肿瘤患者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6.0%、57.0%和57.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44例足踝部恶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的因素为肿瘤大小和辅助治疗(均P〈0.05),而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组织类型和手术方式等对患者的预后无影响(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为影响44例足踝部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RR=7.262,P=0.005)。结论足踝部软组织肿瘤和骨肿瘤多发生于前足和中足,恶性软组织肿瘤以滑膜肉瘤最为常见,良性软组织肿瘤以血管瘤最为常见。影响足踝部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因素为肿瘤大小,肿瘤〉5 cm的足踝部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更差。
张鑫鑫徐立斌许宋锋赵振国刘婷张曙光于胜吉
关键词:足踝部软组织肿瘤骨肿瘤预后
透明细胞肉瘤的治疗和预后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1973年3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9例透明细胞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30.9岁。发病部位:上肢5例,手2例,下肢6例,足2例,躯干3例,头部1例。肿瘤大小在5cm以上者3例,〈5cm者16例。19例均在外院行肿物局部切除术,10例局部复发,2例有区域淋巴结转移,1例肺转移,1例骨转移。局部复发的10例再行手术治疗。联合使用化疗8例,放疗8例,1例术后联合放化疗。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44个月,平均51.4个月。10例再手术的患者中,1例复发,3例淋巴结转移,2例肺转移。放疗或化疗而未再手术患者9例,7例淋巴结转移,6例肺转移,6例死亡。总的5年生存率为75.2%,10年生存率为37.5%。结论透明细胞肉瘤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和转移,预后差;局部复发后再次手术是最佳选择。透明细胞肉瘤的放化疗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于胜吉赵振国藏磊鲁海珍张宏图徐立斌
关键词:肉瘤透明细胞软组织肿瘤
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应用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10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RFA+PVP治疗且资料完整26例(27个椎体)。VAS评分比较患者疼痛缓解、X线片比较椎体前缘高度恢复,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1.8(1~33)个月,疼痛缓解满意,有效率为92%,优良率为87%。手术前后进行VAS评分分别为(5.73±2.55)分、(2.58±1.84)分(P<0.05)。椎体前缘高度术前(24.34±5.68)mm,术后(32.23±5.71)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A联合PVP治疗脊柱转移瘤可获得良好的疼痛缓解,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确切。
许宋锋张鑫鑫徐立斌赵振国刘婷于胜吉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脊椎肿瘤
环状RNA在肿瘤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9年
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以共价键结构形成,不具有3’和5’末端头尾结构的环状长链非编码RNA。circRNA起初被认为是RNA中拼接错误的产物,是无功能的,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使人们改变了对circRNA的认知。circRNA是由特殊的前体m RNA通过可变剪接产生的。根据前体mRNA的不同,circRNA可分为外显子circRNA、内含子circRNA、外显子-内含子circRNA和基因间型circRNA,具有miRNA海绵、翻译蛋白、调节RNA结合蛋白表达及调控亲本基因表达等生物学作用。circRNA具有闭环结构,可稳定存在于细胞质中不被降解,可作为肿瘤早期筛查和预后评价的标志物,对于阐明肿瘤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作为新的有效靶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circRNA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其在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circRNA在肿瘤诊疗领域的应用提供研究和论证的线索。
刘欢妹靖长友张曙光王雪张鑫鑫于胜吉
关键词:非编码RNA肿瘤乳腺癌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