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大学海洋学院珊瑚礁研究中心

作品数:15 被引量:10H指数:1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汕头大学教务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会议论文
  • 6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篇珊瑚
  • 4篇养殖
  • 3篇消毒副产物
  • 3篇抗生素
  • 3篇海产
  • 3篇海产养殖
  • 2篇亚热带
  • 2篇造礁石珊瑚
  • 2篇植被
  • 2篇植被演变
  • 2篇盛冰期
  • 2篇石珊瑚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孢粉
  • 2篇消毒
  • 2篇氯化消毒
  • 2篇氯化消毒副产...
  • 2篇末次盛冰期
  • 2篇冰期

机构

  • 15篇广西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南...
  • 2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2篇廖卫华
  • 1篇乐远福
  • 1篇李明
  • 1篇边立曾
  • 1篇黄春菊
  • 1篇余克服
  • 1篇王丽荣
  • 1篇黄康有
  • 1篇马学平
  • 1篇郑卓
  • 1篇黄博津

传媒

  • 2篇基因组学与应...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热带地理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闽江下游全新世孢粉记录的植被与环境变化被引量:8
2016年
为了揭示闽江下游闽侯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历史,对闽江下游闽侯盆地庄边山遗址附近的FZ5钻孔进行了孢粉、硅藻分析。结果表明:闽侯盆地全新世海侵初始发生时间约为9 000 cal.a B.P.,至7 500cal.a B.P.达到最大海侵范围,晚全新世海退的发生时间在闽侯盆地大约为1 900 cal.a B.P.。孢粉分析证实了当地早中全新世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以及浓密的常绿阔叶林植被。在7 500―1 900 cal.a B.P.之间无论植被覆盖还是气候环境均比较稳定,高海平面时期的适宜气候以及海湾环境也有利于当地以渔猎经济方式为主的新石器文化(昙石山文化)的兴起和发展。自1 900 cal.a B.P.以后,孢粉组合突变为以先锋植物芒萁属(Dicranopteris)、禾本科(Poaceae)、松属(Pinus)等类型为主,揭示了当地植被受到人类农业刀耕火种的影响而发生显著变化。高含量的禾本科花粉(含一定数量的水稻)仅在剖面上部明显增加这一事实,证实了闽侯和福州一带水稻种植的大面积发展始于距今1 900 a前后。
乐远福郑卓Barry V ROLETT黄博津黄康有Rachid CHEDDADI
关键词:闽江下游孢粉环境演变昙石山文化
海产养殖用抗生素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与机理研究
盘子涵张媛媛余克服
海产养殖用抗生素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与机理研究
为了杀灭病原菌并提高养殖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氯化消毒和抗生素的添加在海洋养殖中是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此过程中,消毒副产物(DBPs)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抗生素残留物不仅是一种水体污染物,而且还能作为前体物产生新型的DBP...
盘子涵张媛媛余克服
关键词:消毒副产物抗生素
红树林湿地扩张机制与沉积动力研究
刘涛
滇东北昭通箐门的泥盆纪珊瑚(一)——早泥盆世和中泥盆世早期的四射珊瑚被引量:1
2016年
云南省昭通市东北郊箐门出露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泥盆纪浅海相地层剖面,下、中、上三个统均有出露,浅海底栖生物化石丰富,研究基础也相对较好,是研究滇东北地区泥盆纪地层的一条理想剖面。由于地层剖面比较长,沉积厚度比较大,文中仅描述该剖面早泥盆世和中泥盆世早期的四射珊瑚,并讨论有关地层划分和珊瑚群古生物地理亲缘关系。
廖卫华马学平
关键词:四射珊瑚下泥盆统滇东北
亚热带东西部山地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植被响应
末次盛冰期全球普遍降温,雪线下降,冰盖冰川大幅扩张,是地球历史上距现在最近的极端寒冷时期。我国亚热带地区植被体系受到末次盛冰期气温下降和季风减弱的影响,区域植被面貌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然而,关于我国亚热带地区植被类型和分布...
乐远福郑卓黄康有万秋池陈聪汤永杰满美玲马婷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亚热带植被演变气候变化
文献传递
南海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的低遗传多样性凸显了环境变化下的脆弱性
2024年
珊瑚礁是典型的环境敏感性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机制的相关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了解南海广布型物种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的遗传特征有利于深入理解南海珊瑚礁的环境适应机制。本研究基于南海2个典型海域4个调查站点共84个鹿角杯形珊瑚样品,使用7个微卫星标记表征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指标统计结果显示,南海鹿角杯形珊瑚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H_(o)为0.090~0.567,He为0.137~0.458),海南岛海区与西沙海区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别不大,其中海南岛的鹿回头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西沙的银屿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南海鹿角杯形珊瑚形成2个遗传分离的谱系:(鹿回头群体、七连屿群体、永兴群体)和银屿群体。曼特尔检验结果表明鹿角杯形珊瑚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与平均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R^(2)=0.3125,P=0.290)、SST变异度(R^(2)=0.0668,P=0.680)、地理距离(R^(2)=0.0484,P=0.680)、叶绿素a浓度(R^(2)=0.1072,P=0.480)及水体下行漫衰减系数(R^(2)=0.1091,P=0.390)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鹿角杯形珊瑚遗传多样性不足的遗传特征不利于其适应严峻的生态状况,意味着遭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差,局部灭绝的风险较高。本研究初步评估了南海2个典型海域的鹿角杯形珊瑚的遗传现状和遗传特征,对未来的珊瑚保护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陈胤民黄雯冯逸陈锦连王永刚肖遵勇蒙林庆黄学勇余克服
关键词:造礁石珊瑚连通性
南海珊瑚礁演化过程中的天文控制因素及意义
珊瑚对周围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并且珊瑚骨骼生长率高(可达1-2 cm/年),持续生长历史长,因此能够很好地记录过去环境变化历史。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附礁生物共同组成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极高,但又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海平...
范天来余克服黄春菊廖卫华边立曾
关键词:珊瑚礁频谱分析天文周期
文献传递
南海不同纬度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对异常低温的响应
2022年
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高温压力威胁着热带地区的珊瑚礁,较冷的相对高纬度地区可能成为珊瑚的潜在避难所。对低温的耐受性是决定珊瑚能否顺利迁移至相对高纬度避难所的关键。然而,珊瑚对低温胁迫的耐受能力和生理适应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以南海的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群体包括西沙群岛(XS)、涠洲岛(WZ)、大亚湾(DY)为研究对象,在18 d的实验周期内,将环境温度以梯度下降的方式从26℃降至12℃,通过低温胁迫获得其生理表型和酶活数据,以比较不同海域澄黄滨珊瑚耐低温的能力。结果表明:3组澄黄滨珊瑚对低温胁迫有着类似的响应模式,均表现为珊瑚触手收缩,珊瑚白化程度显著上升,虫黄藻(Symbiodiniaceae)密度、最大光量子产率(Fv/Fm)和叶绿素a含量明显降低。共生体抗氧化物(过氧化氢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活性反映了珊瑚的氧化应激程度,在降温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都是显著地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与西沙群岛相比,大亚湾、涠洲岛的澄黄滨珊瑚对低温的耐受性更高,这可能是相对高纬度群体长期适应温度大幅度变化的表现。本研究将为人工协助珊瑚迁移的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性建议,为珊瑚的低温适应提供生理数据。
阳恩广黄雯武茜王永刚蒙林庆余克服梁甲元黄学勇
关键词:避难所地理群体低温胁迫
北部湾海水养殖区典型抗生素污染特征和风险评估
张瑞玲张瑞杰裴继影王少鹏黄大力王毅王英辉余克服
关键词:海水养殖区抗生素风险评估生物积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