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作品数:23 被引量:92H指数:5
相关机构: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疫苗
  • 7篇乙肝
  • 7篇乙肝疫苗
  • 7篇免疫
  • 7篇甲基化
  • 7篇DNA甲基化
  • 6篇乙型
  • 6篇乙型肝炎
  • 6篇乙型肝炎疫苗
  • 6篇肝炎
  • 5篇手足
  • 5篇手足口
  • 5篇手足口病
  • 5篇基因
  • 5篇发病率
  • 3篇遗传学
  • 3篇汉族
  • 3篇汉族儿童
  • 3篇儿童
  • 3篇发病

机构

  • 22篇广西中医药大...
  • 14篇广西壮族自治...
  • 6篇桂林医学院
  • 4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南宁市第四人...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 1篇隆安县疾病预...

作者

  • 11篇陈钦艳
  • 11篇李海
  • 7篇居昱
  • 5篇胡莉萍
  • 3篇陈敏玫
  • 2篇杨庆利
  • 2篇李海
  • 1篇农秋锋
  • 1篇方孔雄
  • 1篇冯军坛
  • 1篇吕应楠
  • 1篇方跃平
  • 1篇覃伟
  • 1篇谢周华
  • 1篇林素琴
  • 1篇陈华凤

传媒

  • 3篇中国妇幼保健
  • 3篇广西医学
  • 3篇中华疾病控制...
  • 2篇大众科技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中国疫苗和免...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华卫生杀虫...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11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1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4~2018年我国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及死亡情况被引量:13
2022年
目的 分析2004~2018年我国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的发病及死亡情况。方法 收集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的流腮发病和死亡数据及国家统计局的人口学资料,建立2004~2018年流腮发病和死亡数据集。采用Joinpoint 4.9.0.0软件建立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2004~2018年我国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流腮发病情况、发病变化趋势及死亡情况。结果 (1)2004~2018年共报告4 269 946例流腮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1.237 7/10万;共报告死亡病例24例,年平均报告死亡率为0.000 1/10万,年平均报告病死率为0.562 1/10万。(2)2004~2018年我国流腮报告发病率呈平稳趋势(P>0.05)。第一阶段(2004~2012年)的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5),第二阶段(2012~2015年)和第三阶段(2015~2018年)的报告发病率均呈平稳趋势(均P>0.05)。(3)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2004~2018年我国流腮年平均报告发病率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宁夏、新疆、西藏;年平均报告死亡率最高的是宁夏,其次是陕西;年平均报告病死率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陕西、宁夏、内蒙古。(4)湖南、河南2个省份的流腮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均P<0.05);其余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报告发病率呈平稳趋势(21个)或下降趋势(8个)(均P>0.05)。(5)流腮在0~<20岁人群中高发,该年龄段人群的报告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91.19%。年平均报告死亡率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均处于较低水平,95.83%的死亡病例集中在0~<25岁人群。(6)9个年龄段人群的报告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均P<0.05),以45~<85岁人群为主,其余17个年龄段人群的报告发病率呈平稳趋势(均P>0.05)。结论 2004~2018年我国流腮报告发病率总体呈平稳趋势。除湖南、河南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发病率维持稳定或呈下降趋势。流腮在0~<20岁人群中高发,死亡病例集中在0~<25岁人群,中老年人群的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建议关注经济发�
陆祖添苏永健李嘉铃张家玮赵文文李海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
南宁市西乡塘区学龄前期儿童家长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和行为的现况调查
2022年
目的:了解南宁市西乡塘区学龄前期儿童家长手足口病(HFMD)相关知识和行为的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HFMD的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HFMD相关知识和行为的现况调查。采用Excel表格录入原始数据,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共回收335份问卷,有效问卷为313份,有效问卷率达93.43%,最终313名研究对象纳入本次研究;313名学龄前期儿童家长的知识得分为9(2)分,行为得分为32(3)分,知识行为总得分为42(5)分。不同家长文化程度、家长个人月收入和家长是否接受过HFMD的教育宣传活动的知识行为总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知识行为总得分受家长是否接受过手足口病的教育宣传活动(β=2.288,P<0.001)和家长文化程度(β=1.286,P<0.001)共同影响。HFMD知识和信息来源前三位为:广播电视网络(79.55%)、宣传栏/宣传标语/宣传手册(76.04%)和书刊报纸(48.24%);想要了解的HFMD知识和信息前三位为:如何预防(83.39%)、患病后的护理方法与治疗方法(78.91%)、流行情况及新发病例的消息(71.57%)。结论:应注重HFMD教育宣传活动在预防控制HFMD中的作用,加强对学龄前期儿童家长HFMD的教育宣传,针对不同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和认知情况的学龄前期儿童家长开展教育宣传工作,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宣传方式,重点讲解HFMD预防控制、治疗、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充分调动人们预防HFMD的积极性,从而使HFMD的发病率有所下降,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陆祖添苏永健李嘉铃张家玮赵文文李海
关键词: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和行为
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12-24年免疫效果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评价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的长期免疫效果。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抽取广西隆安县1996-2008年出生且按免疫程序完成3剂次重组酵母HepB接种的人群,采集血清标本,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试验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分析血清流行率和HepB对HBsAg携带的保护效果(VE)。结果在1614名研究对象中HBsAg、HBsAb阳性率分别为1.12%、29.86%。1996-1999年、2000-2003年、2004-2008年出生人群HBsAg阳性率分别为3.18%、1.53%、0.46%(趋势χ^(2)=10.18,P=0.001),HBsAb阳性率分别为35.03%、26.87%、30.96%(趋势χ^(2)=0.02,P=0.911)。与隆安县实施HepB接种前≥20岁人群相比,HepB免疫后12-24年对HBsAg携带的总VE(95%CI)为93.74(90.07-96.12)%;在1996-1999年、2000-2003年、2004-2008年出生人群中分别为82.23(57.74-92.56)%、91.45(83.58-95.58)%、97.43(93.15-99.04)%。结论重组酵母HepB免疫后12-24年HBsAb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需进一步开展HepB免疫效果和青少年加强免疫研究。
农秋锋李嘉铃方孔雄陆德沛林素琴苏永健李海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
广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接受重症监护及出现死亡的危险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在不同临床症状和体征下,进入重症监护室(ICU)及死亡的风险,为重症HFMD患儿接受重症监护与不同临床转归的危险体征识别提供参考。方法:在2014-2018年间,通过现场调查方法,对广西各县(市、区)重症住院的HFMD确诊患儿进行了连续的个案调查;采用Epidata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双录入;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重症HFMD患儿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其死亡或被收入ICU的风险(比值比,OR),明确哪些临床症状体征导致患儿更可能进入ICU及更容易死亡。结果:2014—2018年共调查广西各县(市、区)重症HFMD病例1 500例,男女性别比例为1.78∶1;发病年龄中位数为1.85岁(0~11岁)。与未出现这些症状的患儿相比,共济失调、谵妄、口唇紫绀、面色苍灰、嗜睡、无力麻痹、肢体抖动、易惊是患儿进入ICU的危险症状体征(OR分别为4.924、4.515、2.781、2.750、2.311、2.162、2.139、1.361)。血性泡沫痰、呼吸浅促、面色苍灰、口唇紫绀、呕吐是预示死亡风险增加的危险症状(OR分别为19.045、5.438、3.175、3.031、2.621)。结论:重症HFMD患儿如出现共济失调、谵妄、口唇紫绀等症状,其病情进一步发展为危重症的概率更高,并需接受重症监护治疗;如出现血性泡沫痰、呼吸浅促、面色苍灰、口唇紫绀、呕吐等症状时,应重点关注病情是否恶化而导致死亡。
蓝淇元居昱潘沛江郑志刚卢振伟冯军坛彭远军廖艳研王海龙周丽娟梁浩陈敏玫叶力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重症监护室
MicroRN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和DNA甲基化与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无或低免疫应答的关联性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MicroRN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DNA甲基化与儿童乙型肝炎疫苗(HepB)无或低免疫应答的关联性。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家医院出生且已完成3剂HepB接种的8-9月龄儿童,采集血标本,开展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和血清标志物检测、MicroRNA基因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SNP检测和DNA甲基化检测;比较HepB无/低应答和正常/高应答儿童MicroRNA基因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和DNA甲基化β值(中位数)。结果miR196A2基因rs11614913位点的基因型(C/C、C/T、T/T)和等位基因(C、T)、miR499基因rs3746444位点的基因型(G/G、G/A、A/A)和等位基因(G、A)的分布在110名无/低应答和391名正常/高应答儿童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miR196A22基因204位点、miR499B基因44、80、162位点的DNA甲基化β值在104名无/低应答和159名正常/高应答儿童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0.028 vs 0.024,Z=-2.12,P=0.017;0.963 vs 0.956,Z=-2.43,P=0.007;0.965 vs 0.958,Z=-1.92,P=0.028;0.976 vs 0.973,Z=-1.93,P=0.027)。结论本研究中儿童HepB无/低免疫应答与MicroRNA基因SNP无显著性关联,而可能与miR196A22基因204位点、miR499B基因44、80和162位点的DNA甲基化存在关联。
李嘉铃董柏青苏永健吴琪俊杨庆利陈钦艳陈世艺谭超居昱李海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DNA甲基化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
TLR基因多态性对广西汉族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初次免疫应答水平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基因多态性与广西汉族儿童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疫苗初次免疫应答水平的关联。方法收集2014-2016年到广西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就诊的8~9月龄汉族儿童513例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血标本,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两对半",用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乙肝病毒DNA,应用SNPscan TM多重SNP分型技术检测TLR基因10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TLR等位基因、基因型与儿童乙肝疫苗免疫后应答的关联。结果 TLR3基因rs13126816的基因多态性与广西汉族儿童初次乙肝疫苗免疫后应答情况有关(OR=1. 79,95%CI:1. 11~2. 89,P=0. 018); A/A基因型[238. 04 (519. 75) m IU/L]和G/A基因型[347. 96(619. 68) m IU/L]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水平明显低于G/G基因型[489. 08(854. 76) m IU/L]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0. 05);携带等位基因A[317. 20(608. 72) m IU/L]儿童的抗-HBs水平也明显低于携带等位基因G[457. 01(852. 66)m IU/L]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 055,P <0. 05)。TLR基因其余位点均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无关(均有P> 0. 05)。结论 TLR3基因rs13126816位点等位基因A可能是汉族儿童产生初次乙肝疫苗免疫低应答的影响因素。
李海李海吕应楠杨庆利陈钦艳居昱陈钦艳吴琪俊
关键词:TOLL样受体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
广西苗族、侗族儿童乙肝疫苗初次免疫应答水平与TLR基因多态性的关联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广西苗族、侗族儿童乙肝疫苗初次免疫应答水平与TLR基因多态性的关联,为了解乙肝疫苗低/无应答的遗传学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6年到广西融水县人民医院、三江县人民医院儿科就诊的8~9月龄苗族儿童293例、侗族儿童279例为研究对象。采集各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HBs Ag、抗-HBs、HBe Ag、抗-HBe、抗-HBc)和HBV DNA等指标,应用SNPscan TM多重SNP分型技术检测TLR基因10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LR等位基因、基因型与抗-HBs水平的关联。结果 TLR2基因rs3804100位点和TLR3基因rs13126816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广西苗族儿童初次乙肝疫苗免疫后抗-HBs水平有关(P<0. 05),TLR3其余SNPs、TLR4的SNPs均与苗族儿童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无关(P>0. 05)。TLR2、TLR3和TLR4基因多态性与广西侗族儿童初次乙肝疫苗免疫后抗-HBs水平均无关联(P>0. 05)。TLR2基因rs3804100位点T/T基因型和C/T基因型儿童的抗-HBs水平明显高于C/C基因型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携带等位基因T儿童的抗-HBs水平也明显高于携带等位基因C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TLR3基因rs13126816位点A/A基因型和G/A基因型儿童的抗-HBs水平明显低于G/G基因型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携带等位基因A儿童的抗-HBs水平也明显低于携带等位基因G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TLR2基因rs3804100位点的等位基因C和TLR3基因rs13126816位点等位基因A可能会降低苗族儿童产生初次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水平。
李海李海杨庆利陈钦艳居昱陈钦艳董柏青
关键词:TOLL样受体乙型肝炎疫苗
广西汉族儿童HepB免疫应答水平与ALKBH5基因甲基化关联分析
2022年
目的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讨ALKBH5基因甲基化与乙肝疫苗(HepB)应答水平的关联性。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已严格按照HepB免疫接种程序完成初次免疫的广西汉族263名8~9月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乙肝五项等指标,采用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抗-HBs<100 mIU/mL者纳入病例组,抗-HBs≥100 mIU/mL者纳入对照组。采用Panel多重PCR技术、重亚硫酸盐转化测序技术和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检测ALKBH5基因CpG位点DNA甲基化情况。结果病例组ALKBH5_1基因92位点、ALKBH5_3基因97位点的DNA甲基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13)。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KBH5_1基因92位点[OR(L95~U95):2.0(1.08~3.72)]与ALKBH5_3基因97位点[OR(L95~U95):0.6(0.38~0.93)]DNA甲基化与HepB应答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KBH5_1基因92位点DNA甲基化可能增加广西汉族儿童发生HepB免疫低/无应答的风险,而ALKBH5_3基因的97位点的甲基化可能降低发生HepB免疫低/无应答的风险。
李嘉铃陆玉英董柏青陈钦艳胡莉萍王超苏永健李海
关键词:DNA甲基化乙肝疫苗
IFNG基因DNA甲基化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水平的关联
2022年
目的分析广西汉族儿童IFNG基因DNA甲基化与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免疫应答水平的关联性。方法采用非匹配病例对照方法,招募广西3家医院就诊的263名已完成HepB免疫程序的8~9月龄汉族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将乙肝表面抗体浓度(抗-HBs)<100 mIU/ml设为病例组,≥100 mIU/ml设为对照组。采用多重PCR技术、重亚硫酸盐测序、使用Illumina平台对IFNG基因目标区域及其CpG位点进行DNA甲基化高通量测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FNG基因18个位点胞嘧啶-磷酸-鸟苷酸 DNA甲基化情况与HepB免疫应答水平的关联。结果病例组(104名)和对照组(159名)抗-HBs[M(Q1,Q3)]分别为62.34(30.06,98.88)mIU/ml和1 089.10(710.35,1 233.45)mIU/ml。病例组IFNG_(1)基因44和93位点甲基化水平差异高于对照组(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IFNG_(1)基因44位点(OR=1.18,95%CI:1.03~1.35)和93位点(OR=1.21,95%CI:1.07~1.38)DNA甲基化水平与HepB应答水平具有相关性。结论 IFNG_(1)基因44和93位点DNA甲基化水平改变可能是影响广西汉族儿童HepB应答水平的相关因素。
李嘉铃苏永健董柏青吴琪俊杨庆利陈钦艳陈世艺谭超居昱李海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DNA甲基化表观遗传学
CV⁃A6血清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临床风险分析
2024年
目的对柯萨奇病毒A6型(CV⁃A6)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和转重症风险进行分析,探究相关风险因素,为CV⁃A6感染导致的重症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χ^(2)检验、限制性立方样条进行分析。结果纳入578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94.12%),血清型分型以CV⁃A6和肠道病毒A71型(EV⁃A71)为主,分别占比53.11%和33.74%,不同血清型重症手足口病在居住地址、学龄分组、照看者、发病至确诊重症时间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F=79.452、20.935、258.178、4.454,P均<0.05)。不同血清型患者手、足、口、臀部及四肢等部位出疹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287、17.625、15.777、46.690、10.754,P均<0.05);CV⁃A6主要表现为典型手足口病皮疹情况。不同血清型患者在精神差/嗜睡、头痛、谵妄、肌阵挛、惊厥、急性弛缓性麻痹等神经系统损伤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0.835、83.329、7.901、38.622、13.312、11.173,P均<0.05);与EV⁃A71比较,CV⁃A6出现严重神经系统损伤的比例更低,但具有更高的转重症风险。手足口病在随着发病至诊断重症时间间隔>2 d后,进入ICU的风险呈现上升趋势(P<0.05)。结论手足口病病原体类型正在不断变化,CV⁃A6逐渐成为手足口病的优势血清型,具有较高的转重症风险,须加强手足口病病原体的监测及检测工作。
杨雅倩郑志刚潘沛江陈华凤彭远军卢振伟廖艳研王海龙周丽娟梁浩陈敏玫叶力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