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波
- 作品数:87 被引量:1,217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World Wildlife Fund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 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热点透视——基于“中国生态大讲堂”100期主题演讲的总结被引量:2
- 2014年
- "中国生态大讲堂"(China Ecological Forum,CEF)是一个中国生态学领域的综合学术论坛;它以"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为宗旨,举办系列学术讲座、春冬季专题研讨会、高级研讨班以及焦点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自2005年创办以来,"中国生态大讲堂"已经组织了100期主题演讲和12次大型学术研讨会、6次专题研讨会、2次高级研讨班,成为广大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迄今,已有300人次的知名科学家、中青年学者在大讲堂作了学术讲演,其中150人次是来自国外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从近年来演讲的主题来看,"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适应性"、"生态系统评估和管理"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自2009年以来,根据"中国生态大讲堂"研讨会整理出版的《中国生态大讲堂系列丛书》已经出版了5本,涵盖了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关键科学问题,反映了当代生态学研究的科学前沿。本文通过对"中国生态大讲堂"讲座和研讨会主题的梳理,探讨了近年来生态学研究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希望能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者提供参考。
- 于贵瑞于秀波
- 关键词:生态学
- 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EBA)——概念、工具和案例被引量:8
- 2014年
- 生物多样性公约将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Ecosystem-BasedAdaptation)(简称EBA)定义为:在总体适应战略中,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帮助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随着气候变化对当今社会可持续性的影响不断增加,EBA正在成为国际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支柱之一。介绍国际上EBA概念的历史由来、相关定义与特点进行,阐述了EBA的应用原则和相关分析工具,简要分析总结了国际上实施EBA项目取得的经验教训。
- 李晓炜付超刘健刘宇封志明于秀波
-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系统管理
- 鄱阳湖和洞庭湖地区草地资源及季节性畜牧业模式研究被引量:10
- 2001年
- 对鄱阳湖和洞庭湖地区草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利用特点和开发潜力等进行了分析 ,对以开发草地资源、发展草地畜牧业作为该地区退田还湖后替代产业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推荐了几种利用湖洲草地进行季节性草地畜牧业生产的模式方案 ,进而提出了发展替代性草地畜牧业的政策性建议。
- 樊江文于秀波陈立波
- 关键词:草地资源草地畜牧业
- 鄱阳湖碟形湖泊(常湖池)春季苔草生物量遥感估算被引量:4
- 2019年
- 基于Sentinel-2植被指数,应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鄱阳湖碟形子湖泊(常湖池)的苔草(Carex)群落生物量与植被指数的关系,并探讨了高程水位和气温变化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0种常用的植被指数中,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SAVI)是常湖池苔草春季生长中后期(3月22日至5月5日)地上生物量估算的最佳植被指数,SAVI构建的三次多项式是常湖池苔草地上生物量最优遥感估算模型,其均方根误差为73.91 g/m2,预测吻合度为71.90%,苔草生物量分布总体表现为自湖心到湖岸逐渐增加。(2)3月22日(春季苔草生长中期)和5月5日(春季苔草生长后期)苔草的地上总生物量分别为1.06×105kg和3.28×105kg,单位面积苔草生物量分别为77.56 g/m2和208.44 g/m2,这与鄱阳湖其他子湖单位面积生物量一般低于300 g/m2相一致。(3)常湖池苔草生长受高程、水位和气温多重要素综合影响。3月底常湖池13.47 m高程(黄海高程,参考星子站水位,下同)以下苔草植株矮小,生物量积累较少;13.47 m高程以上区域受前期低温胁迫,生物量增长缓慢。随着气温回暖,出露区域的苔草生物量逐渐积累,并随高程增加而增长。
- 饶滴滴于秀波李鹏夏少霞孟竹剑刘影
- 关键词:鄱阳湖
- 成本效益、政策机制与生态恢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整体视角下对我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及政策的评价被引量:18
- 2010年
- 本文将中国生态建设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估,从整体上对我国生态建设投资的投入产出效果进行评估。文章在全面梳理1998年以来我国生态建设工程及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对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及政策的实施状况与效果做出一个科学、客观和全面的评价,并对进一步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提出建议。研究在对工程政策实施状况和制度设计考察和对不同利益相关者行为和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现行工程和政策体系,不仅有助于中国未来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展与生态改善,而且有利于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生活状态。
- 徐志刚马瑞于秀波姜鲁光王毅
- 中国湿地生态站现状、发展趋势及空间布局被引量:7
- 2022年
- 湿地调查与监测是全面了解和掌握湿地变化,开展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前提和基础。湿地生态站是开展湿地长期监测和野外试验的平台,对研究湿地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揭示湿地变化机理具有重要作用。系统梳理了我国现有的湿地生态站,分析了当前湿地生态站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指出:与国际主要生态观测网络相比,我国综合性湿地生态站数量较少、比例偏低,导致在湿地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估上存在较大空缺;现有生态站存在层级结构不合理、监测指标体系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国家尺度湿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估的需求。研究基于中国湿地生态站的现状,提出综合性湿地生态站布局原则,认为:应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代表性及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体现综合站-区域站-卫星站的层级结构特点,服务国家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战略需求。按照上述布局原则,对今后综合性湿地生态站的空间布局提出建议。同时,对湿地站发展定位、聚焦的前沿科学问题、湿地联网研究及国际合作方面提出了展望。
- 夏少霞于秀波王春晓
- 中国生态环境的新特点及其对策被引量:64
- 2000年
- 在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生态环境发展的 3个新特点 :1由单纯的工业污染过渡到工业和大众消费形成的污染并存阶段 ,而且乡镇企业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2水体污染由工业污染发展到工业污染加农业污染的复合污染 ;3生态恶化问题正在由局部扩展到更大范围 ,从流域的一部分扩到全流域 .针对目前生态环境目前出现的新特点 ,在对策上提出了应实现 3个方面的转变 :1在环境污染控制上 ,应从末端治理发展到清洁生产 ;2在生态保护上 ,应从生态赤字到生态建设 ;3在污染治理上 ,从“谁污染、谁治理”转变到“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收益”.
- 傅伯杰陈利顶于秀波
-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
- 土地利用变化对鸟类栖息地连通性的影响--以鄂州市为例被引量:7
- 2022年
- 土地利用变化是造成栖息地破碎、缺失与退化的重要原因。生态网络能保护重要栖息地,促进栖息地之间的物质与能量流动,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州市为研究区,基于CLUE-S模型预测现状延续、生态保护和城市扩张3种土地利用情景,将生境质量作为遴选生境斑块的依据之一,以鸟类最大迁徙距离为阈值构建生态网络,从连通概率指数PC和斑块重要性指数dPC两方面,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鸟类栖息地连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情景的地类数量和空间结构均有差异,与生态保护相比,城市扩张情景的建设用地增加11603.52 hm^(2),林地、耕地和水体减少5041.8 hm^(2)、2540.16 hm^(2)、3385.8 hm^(2),新城区、山地风景区与水体周边是主要变化区域;(2)现状延续和城市扩张情景的生境斑块降至235块和216块,网络出现破碎化,生态保护情景增至367块,网络结构完整但空间位置改变;(3)2004-2024年PC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生态保护的PC高于现状延续和城市扩张,且利于保护短距离迁徙鸟类;(4)生态保护情景边缘型和关键小型斑块得到保护,第一等级斑块增加,城市扩张情景第二等级斑块增加,现状延续情景部分斑块的重要性提高。在新一轮发展规划中,鄂州市要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优先保护受到土地利用变化威胁的大型与关键小型栖息地,重点保护短迁徙鸟类的栖息地连通性。
- 王春晓何建华何建华刘殿锋于秀波
- 关键词:CLUE-S模型生态网络
- 我国生态退化、生态恢复及政策保障研究被引量:57
- 2002年
- 中国生态退化呈现为区域性、累积性与综合性的新特点。生态退化的原因主要是 :自然环境脆弱、资源利用不合理、资源利用过度以及部门与地区间的利益冲突。生态恢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它符合国际潮流 ,反映了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新认识。西部开发可能加大生态保护的压力 ,生态建设规划水平低、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 ,而且巩固建设成果的难度大 ,生态恢复存在着失败的风险。生态恢复的政策保障包括保持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发展替代产业政策 ,用经济手段恢复生态 ,完善生态恢复的政策体系等。
- 于秀波
- 关键词:生态退化生态恢复生态建设
-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沼泽湿地恢复规划、实施及启示被引量:8
- 2012年
-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联邦政府与佛罗里达州政府共同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大沼泽湿地恢复计划和措施,特别是在2000年通过的《大沼泽湿地恢复综合规划》。该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南佛罗里达大沼泽湿地的洪涝灾害、供水不足、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通过水利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保护、恢复与治理大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在规划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应用科学战略、生态系统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该规划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大沼泽湿地恢复的背景、工程实施过程和措施、科技支撑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大沼泽湿地恢复综合规划要点实施情况及效果,总结了该项目的主要经验及其对我国区域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启示。
- 肖协文于秀波潘明麒
- 关键词:湿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