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莉莉
- 作品数:11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基于国内外大豆品种比较的中国大豆品种改良路径探索
- 2024年
- 我国的大豆生产落后于世界大豆主产国,从品种角度看,存在着单产水平低、油分含量低等问题。本文对主产国大豆品种研发应用情况以及美国大豆品种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明确了美国在大豆种质的资源研究、育种技术研发、品种特性鉴定以及环境因素研究等方面对于大豆品种研发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中美大豆品种特性的全面比较分析,明确我国大豆品种在单产、含油量、种植密度等方面的差距,提出了快速提升我国大豆品种产量和品质的路径,即通过对高油大豆资源进行表型精准鉴定,研发全基因组选择、转基因等高效育种技术,聚合产量和其他优异性状,创制优异大豆种质,设计培育高油高产突破性品种,以期为中国大豆品种改良研究提供参考。
- 郭勇姜思琦于莉莉徐江源洪慧龙邱丽娟
- 关键词:大豆高油高产
- 油菜种子萌发期和形成期脂肪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4
- 2010年
- 探讨宁油16号油菜品种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酶活性与苗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低、中、高含油量油菜品系角果、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酶活性与种子油份代谢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油菜种子萌发期的相对生长速率和脂肪酶的活性呈正相关;在种子形成前期、中期,角果皮和种子中都检测到了脂肪酶活性,此时脂肪酶维持叶绿体活力,从而保持了油脂的合成;在种子形成后期,脂肪酶主要降解种子中的油脂,此时,高含油量品系种子的脂肪酶活性比低含油量品系低。推测在种子萌发期,脂肪酶通过降解种子中存储的油脂为苗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碳源和能量;在种子形成前期和后期,通过降解油脂影响着种子的发育及油份积累。
- 袁伟伟谭小力周佳朱福各胥峰于莉莉
- 关键词:油菜脂肪酶种子
- 大豆耐盐种质资源的基因发掘与应用
- 耐盐性是影响作物的在盐碱地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性状。大豆是中度耐盐作物,从大豆种质资源中筛选耐盐材料对于耐盐基因挖掘、耐盐新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建立了高效的大豆苗期耐盐性鉴定方法,发现NaCl胁迫下大豆...
- 关荣霞于莉莉刘莹刘谢香陈静静常汝镇邱丽娟
- 关键词:大豆核心种质
- 文献传递
- 脂肪酸去饱和酶FAD3蛋白特征及其在大豆中的遗传演化分析
- 2023年
- 微体ω-3脂肪酸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saturase 3,FAD3)是植物种子α-亚麻酸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尽管很多FAD3基因被分离和鉴定,植物FAD3蛋白结构特征及遗传演化研究较少。为了探究脂肪酸去饱和酶FAD3蛋白特征及其在大豆中的遗传演化情况,本研究分析了37个物种(包括33种植物、2种蓝藻和2种真菌)的51个FAD3蛋白的序列特征和进化关系,并分析了大豆3个GmFAD3(GmFAD3A、GmFAD3B和GmFAD3C)基因在598份材料中的单倍型及其编码蛋白构象。结果发现,植物FAD3蛋白序列和结构较为保守,其进化关系与植物分化进程一致。GmFAD3A、GmFAD3B和GmFAD3C分别包含14,4和4种单倍型。GmFAD3A-1(Hap1/2)在各大豆种植区域均有分布,Hap3/4/5除华南和西北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虽然GmFAD3A-1(Hap1/2/4)和GmFAD3A-1(Hap3/5)编码蛋白构象差异较大,但可能与地理分布并无关联。而GmFAD3A-2(Hap1~5)编码蛋白构象基本相同,表明GmFAD3A-2可能并未受到选择。GmFAD3B(Hap1/2/4)中地方品种占比较高,其中Hap1/2在我国各大豆主要产区均有分布,而Hap3中改良品种占比较高(78.57%),仅分布在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表明GmFAD3B(Hap1/2/4)和GmFAD3B(Hap3)编码蛋白构象差异可能受地理因素影响的同时受到人工选择。GmFAD3C中Hap1占比极高(98.66%),在我国各大豆种植区域均有分布,说明该基因比较保守,可能在大豆脂肪酸去饱和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GmFAD3在大豆α-亚麻酸积累中的作用机制解析和高α-亚麻酸育种提供参考。
- 李战王影于莉莉陈伊洁于欢王俊邱丽娟
- 关键词:Α-亚麻酸大豆蛋白结构单倍型分析
- 大豆种质田间耐旱性评价及优异种质筛选被引量:6
- 2020年
- 为明确微核心种质成熟期耐旱类型、筛选耐旱种质资源,给大豆成熟期耐旱基因发掘及新品种培育提供优异材料和鉴定方法,本研究采用耐旱系数法、加权耐旱系数法和极值差异法3种方法对247份大豆微核心种质于2017-2018、2018-2019年度海南旱季进行耐旱性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处理下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和株高均较正常灌水处理显著下降,同一性状不同种质间差异极显著;耐旱系数和加权耐旱系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两者变异系数均较大。采用耐旱系数法对2017-2018、2018-2019年度及两年度联合数据进行分析,筛选高耐种质数分别为11,30和37份,采用加权系数法筛选出高耐种质数分别为12,20和23份,2种方法共同鉴定出泰兴牛毛黄乙(ZDD04620)和小圆黄豆(ZDD08564)高耐种质2份。利用极值差异法筛选出高产且耐旱种质7份,包括黑河1号(ZDD00041)、大白皮(ZDD02866)、大粒黄(ZDD06363)、样田小黄豆(ZDD08190)、赤城绿黄豆(ZDD08238)、十月黄(ZDD12400)和什邡螺丝豆(ZDD12836)。
- 赵兴震徐江源于莉莉谷勇哲刘章雄邱丽娟
- 关键词:大豆干旱胁迫耐旱系数
- 利用BSA法发掘野生大豆种子硬实性相关QTL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野生大豆的硬实性是大豆遗传改良利用中的重要限制因素。利用BSA法发掘与大豆种子硬实性相关的QTL,为野生大豆在大豆遗传改良中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栽培大豆中黄39与野生大豆NY27-38杂交构建F2和F7分离群体,从每个单株选取整齐一致的种子,取30粒种子置于铺有一层滤纸的培养皿中,加入30 mL蒸馏水,25℃培养箱中暗处理4 h,设3次重复,分别统计每个培养皿中正常吸胀和硬实种子数。在F2群体中,选取22个正常吸胀单株(吸胀率>90%)和16个硬实单株(吸胀率<10%);在F7群体中,选取20个完全吸胀单株(吸胀率=100%)和20个完全硬实单株(吸胀率=0%),单株DNA等量混合,分别构建2个吸胀和2个硬实DNA池。利用259对在亲本间有多态性的SSR标记对吸胀和硬实DNA池进行检测,筛选在吸胀和硬实DNA池间表现多态性的SSR标记;用192个SSR标记检测F7分离群体,构建遗传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大豆硬实相关QTL。【结果】利用F2个体构建的吸胀和硬实DNA池,在第2染色体16.3 Mb区间和第6染色体23.4 Mb区间分别检测到10个和8个在两池间有差异的SSR标记。利用这些标记检测F2群体,将第2染色体的QTL定位于Satt274与Sat198间的276.0 kb区间,该区间包括已克隆的大豆硬实基因GmHs1-1,解释17.2%的表型变异。第6染色体的QTL位于标记BARCSOYSSR060993与BARCSOYSSR061068间,可解释17.8%的表型变异。利用F7株系构建的吸胀和硬实DNA池,在第2(27.4 Mb区间)、6(27.8 Mb区间)和3染色体(18.2 Mb区间)分别检测到11个、9个和4个在两池间有多态性的SSR标记。利用F7群体构建包括192个SSR标记、覆盖2 390.2 cM的遗传图谱,共检测到3个硬实相关QTL,其中第2染色体定位到的QTL位于标记Satt274与Sat198间,可解释23.3%的遗传变异。第6染色体定位到的QTL位于标记Sat402与Satt557之间,可解释20.4%的表型变异。在第3染色体标记Sat266与Sat236间发
- 陈静静刘谢香于莉莉卢一鹏张嗣天张昊辰关荣霞邱丽娟
- 关键词:大豆种子硬实QTL定位
- 一种用于构建大豆新品种的sgRNA组合及培育大豆新品种的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构建大豆新品种的sgRNA组合及培育大豆新品种的方法和应用。所述sgRNA组合包括sgRNA‑GmLOX1、sgRNA‑GmLOX2、sgRNA‑GmLOX3和sgRNA‑GmF...
- 邱丽娟何梓莹于莉莉邱红梅洪慧龙高华伟
- 大豆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GmLACS在酵母中的表达被引量:8
- 2011年
- 在LACS缺陷型酵母YB525中对已经克隆的大豆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GmLACS)进行表达,并对其功能进行了预测。进化树比对分析显示大豆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GmLACS)与其它植物的LACSs具有高度的同源性;酵母互补测试显示GmLACS蛋白能够互补LACS缺陷型酵母YB525,具有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活性;底物偏好性分析显示GmLACS偏好活化大豆中的重要的长链脂肪酸。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大豆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GmLACS编码的蛋白属于LACS家族,能够活化外源脂肪酸并参与了脂肪酸相关的脂类代谢。
- 于莉莉谭小力侯文胜
- 关键词:大豆
- 大豆微核心种质对草甘膦的耐受性鉴定被引量:3
- 2015年
- 以萌发初期大豆弯曲的子叶节为靶点,利用草甘膦(Roundup)点施鉴定法,分析了221份大豆微核心种质的草甘膦耐受性及其与抗草甘膦转CP4-EPSPS基因大豆AG5601的差异,结果表明,草甘膦对不同大豆种质的抑制程度与点施的草甘膦浓度呈正相关,Roundup稀释浓度为1/1000、1/10000时,草甘膦对大豆生长几乎无影响;Roundup稀释浓度为1/10时,草甘膦显著抑制大豆生长,导致植株死亡;Roundup稀释浓度为1/100时,不同大豆种质对草甘膦耐受性差异显著,并鉴定出对草甘膦具有较好耐受性的种质10份。虽然大豆微核心种质对草甘膦的耐受程度远远低于AG5601,但不同大豆种质对草甘膦耐受性存在显著差异,这为利用转基因和杂交转育技术培育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受体或轮回亲本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脉泉化宿南郭兵福刘明宋健陈建港周福来于莉莉陶波邱丽娟
- 关键词:大豆草甘膦耐受性微核心种质
- 野生大豆(Glycine max L.)InDel标记的开发与利用
- 分子标记是用于提高育种实践的效率和精确度的一种强有力的基因组工具。DNA分子标记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大豆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基因/QTL定位、遗传多样性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插入/删除(Inserti...
- 于莉莉关荣霞邱丽娟
- 关键词:大豆INDEL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