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静洁

作品数:117 被引量:346H指数:10
供职机构:天津市水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34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1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建筑科学
  • 3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5篇污泥
  • 31篇除磷
  • 29篇脱氮
  • 20篇氧化沟
  • 20篇活性污泥
  • 19篇厌氧
  • 18篇水处理
  • 18篇脱氮除磷
  • 18篇硝化
  • 16篇污水
  • 14篇厌氧氨氧化
  • 14篇氨氧化
  • 12篇聚磷
  • 12篇废水
  • 11篇循环比
  • 11篇聚磷菌
  • 9篇生物除磷
  • 9篇生物脱氮
  • 9篇污水处理
  • 7篇曝气

机构

  • 63篇天津城建大学
  • 45篇天津市水质科...
  • 44篇天津城市建设...
  • 13篇同济大学
  • 7篇天津三博水科...
  • 5篇北京工业大学
  • 4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天津市环境保...
  • 2篇天津创业环保...
  • 2篇成都军区
  • 2篇中交水运规划...
  • 2篇大连民族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日本东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广州市市政工...
  • 1篇长白山职业技...
  • 1篇河北建设集团...
  • 1篇国网陕西省电...

作者

  • 117篇于静洁
  • 90篇王少坡
  • 75篇孙力平
  • 31篇邱春生
  • 17篇王栋
  • 15篇郑剑锋
  • 13篇李亚静
  • 10篇王晨晨
  • 10篇顾国维
  • 8篇张志峰
  • 7篇刘媛
  • 6篇张燕
  • 5篇刘艳辉
  • 5篇苏凡凯
  • 5篇郑淑平
  • 5篇钟远
  • 5篇马华继
  • 4篇魏天兰
  • 4篇吕建波
  • 4篇常晶

传媒

  • 18篇工业水处理
  • 12篇环境工程学报
  • 7篇天津城建大学...
  • 4篇环境工程
  • 4篇给水排水
  • 3篇环境污染与防...
  • 3篇水处理技术
  • 3篇环境科学与技...
  • 3篇中国给水排水
  • 3篇天津城市建设...
  • 3篇中国现代教育...
  • 2篇工业用水与废...
  • 2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化学工业与工...
  • 1篇化工环保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农业环境与发...
  • 1篇农药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9篇2021
  • 12篇2020
  • 9篇2019
  • 7篇2018
  • 10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3篇2013
  • 9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7篇2005
1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厌氧氨氧化菌种类及其与各类功能菌在ANAMMOX系统内的协作被引量:9
2018年
对目前所发现并报道的共计6个属27种厌氧氨氧化菌进行了总结,结合厌氧氨氧化与短程硝化、短程反硝化、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以及硫自养反硝化5类耦合脱氮工艺,介绍了厌氧氨氧化菌与氨氧化菌、亚硝酸盐氧化菌、反硝化菌、硫自养反硝化菌以及厌氧甲烷氧化菌之间的相互协作过程,比较了各工艺的优势与不足,归纳了5类耦合工艺的研究重点与难点。认为可以通过多参数在线监测技术的开发及各耦合工艺模型的建立,以达到对反应工况实时控制;同时随着对各生化反应电子传递链,以及基于厌氧氨氧化的污水处理工艺内各功能菌群的协作关系的深入了解,存在问题将迎来更优化的解决方案。
李权王少坡李博洋张鹏达于静洁孙力平
关键词:厌氧氨氧化菌短程反硝化反硝化硫自养反硝化
改良型循环式活性污泥法原位剩余污泥减量控制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良型循环式活性污泥法剩余污泥减量控制方法,适用于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所述方法:每周期进水时间固定,进水同时进行30min缺氧搅拌,然后通过pH值一阶导数控制缺氧时长;反硝化结束后延时10min进入曝气工...
王少坡于静洁孙力平池勇志郑剑锋邱春生张燕
文献传递
高铁酸钾及低温热水解预处理剩余污泥对污泥水解效果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分别采用低温热水解和高铁酸钾对剩余污泥进行预处理,探讨两种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高铁酸钾联合低温热水解方法处理剩余污泥,同时考察了3种预处理方式下多糖、蛋白质及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的变化情况,为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低温热水解最佳反应条件为:80℃、24 h;高铁酸钾最佳反应条件为:投加量0.2 g/gTS、搅拌2 h;低温热水解、高铁酸钾、高铁酸钾联合低温热水解3种预处理方式均可有效促进剩余污泥的水解,经过预处理后的剩余污泥中SCOD、蛋白质和多糖大幅度提高;对剩余污泥破解效果表现为高铁酸钾联合低温热水解>低温热水解>高铁酸钾.
张珣于静洁于静洁邱春生
关键词:高铁酸钾剩余污泥污泥水解
不同循环比对氧化沟脱氮除磷效果影响与微生物量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改良型氧化沟工艺通过在循环廊道内增设缓流板来调控循环比,以此调节好氧区向缺氧区回流的混合液,进而改善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对比研究了氧化沟循环廊道内增设缓流板前后,循环比分别为241和27时,系统内自养硝化菌、传统异养反硝化菌、聚磷菌(好氧聚磷菌及缺氧反硝化聚磷菌)和普通异养菌所占的比例.分析结果表明:循环比为241时,系统中微生物以聚磷菌和普通异氧菌为主,占所有菌群比例分别为44.65%,和32.78%,,此时缺氧反硝化聚磷菌占总聚磷菌的比例为24.12%,;循环比为27时,系统中微生物以聚磷菌为主,所占比例为77.36%,,此时缺氧反硝化聚磷菌占总聚磷菌的比例为48.90%,.
焦超于静洁苏凡凯孙力平
关键词:氧化沟循环比微生物脱氮除磷
一种巯基化金属有机骨架UIO-66@mSi-SH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巯基化金属有机骨架UIO‑66@mSi‑SH制备方法,步骤如下,1:制备UIO‑66放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无水乙醇和浓氨水混合溶液中搅拌均化得到混合物;2:将1混合物与去离子水混合搅拌并迅速滴加正硅酸...
李健华于静洁刘建明刘月明刘胜楠侯力文范镇西郎耀臻马健耕任青君谢锦城
原位剩余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09年
日益突出的污泥问题,使实现污泥减量化变得更加迫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剩余污泥减量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溶胞-隐性生长、解偶联代谢、维持代谢和生物捕食等原位剩余污泥减量的理论与技术,分析了各种污泥减量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情况,并指出了目前剩余污泥减量技术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王少坡孙力平于静洁吕建波张燕
关键词:解偶联代谢生物捕食
改良型氧化沟碳污染物转化途径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改良型氧化沟工艺通过在循环廊道内增设缓流板来调控循环比(循环廊道断面通过的循环流量和进水流量的比值),以此调节好氧区向缺氧区回流的混合液。对比研究了氧化沟循环廊道内增设缓流板前后,污染物碳转化途径的差别。结果表明:增设缓流板调控循环比,有助于提高氧化沟水解有机物和反硝化除磷的能力,促进脱氮除磷过程对含碳有机污染物的利用,从而改变碳污染物在氧化沟系统内的转化途径,优化氧化沟脱氮除磷的整体性能。
杨东王少坡于静洁孙力平杜金山
关键词:改良型氧化沟循环比COD
CAST工艺常规模式下脱氮性能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研究了有效容积为21.6 L的循环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在常规模式下,处理模拟废水时,有机污染物和氮污染物的去除情况,并分析了反应器脱氮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结果表明,在反应器的运行周期为4 h(进水曝气2 h,沉淀和排水各1 h)好氧区DO>2 mg/L,污泥浓度MLSS稳定在4 000 mg/L时,污泥回流比为20%,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可达90%。对一个典型周期进行监测分析,氨氮去除彻底,出水主要是硝态氮,总氮去除率约为69%。静态试验测得氨氮氧化速率为8.0 mg NH4+-N/(g MLSS.h),硝态氮生成速率为3.3 mg NO3--N/(g MLSS.h)。从实验结果可以分析出,在上面运行条件下CAST工艺脱氮限制性因素是回流比和污泥龄。
张磊王少坡李玉友于静洁刘艳辉孙力平
关键词:生物脱氮循环式活性污泥法硝化反硝化城市污水
强化反硝化脱氮除磷的厌氧‑氧化沟及其操作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化反硝化脱氮除磷的厌氧‑氧化沟及其操作方法,该厌氧‑氧化沟为:厌氧池通过管路依次与氧化沟池、沉淀池、三通、污泥回流泵的进水端连接,污泥回流泵的出水端通过管路与厌氧池连接;厌氧池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水管;在厌...
于静洁唐英凯王少坡金付鑫孙力平
文献传递
亚硝酸型硝化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1年
亚硝酸型硝化脱氮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具有诸多优势。简要介绍了亚硝酸型硝化技术的原理,分析了亚硝酸型硝化的实现途径和维持方法,包括控制DO浓度、温度、pH、污泥龄、游离氨、曝气时间等,并客观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对亚硝化与其他新型脱氮技术联用的研究现状、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亚硝酸型硝化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述,最后展望了亚硝酸硝化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践以及发展前景。
刘媛王少坡于静洁刘艳辉孙力平彭永臻
关键词:亚硝酸型硝化生物脱氮分子生物学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