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金栋
- 作品数:34 被引量:89H指数:6
- 供职机构:日照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 胃癌组织Ki-67和pAKT表达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细胞核增殖指数(Ki-67)、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胃癌侵袭转移和复发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收集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经手术及术后病理学确诊的60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以20例癌旁异型增生胃黏膜组织和20例活检正常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Ki-67、pAKT的表达,用CD31标记血管计数MVD,比较:1)Ki-67、pAKT的表达在胃癌、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2)与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3)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和转移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中Ki-67(73.3%,44/60)、pAKT(75.0%,48/64)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癌旁异型组织(35.0%,7/20)和正常黏膜组织(10.0%,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38,P=0.002;χ2=24.621,P=0.000。Ki-67、pAKT在高级别与低级别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pAKT在进展期胃癌显著上调,与早期癌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pAKT与癌组织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Ki-67、pAKT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促进了肿瘤形成、发展、侵袭和转移,Ki-67、pAKT检测对于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的价值,可作为临床参考指标。
- 王慧殷玉峰刘京营付金栋王刚平
- 关键词:胃肿瘤
- 放大内镜下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应用放大胃镜观察胃食管反流病内镜下表现,探讨其特征性微细结构表现。方法66例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者(非糜烂性食管炎NERD44例、糜烂性食管炎EE12例、Barrett食管10例)和9名健康志愿者行24小时食管pH检测和放大胃镜检查,于病变部取活检行H.pylori检测。结果内镜下,NERD组77.2%患者齿状线呈锯齿状、三角形及舌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EE组83.3%患者食管下段粘膜血管呈螺旋型、不规则型炎症性表现与NER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arrett组100%患者齿状线下黏膜小凹形态呈分枝状、斑片状或绒毛状,与EE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确切概率法P=0.0396)。结论放大内镜下胃食管返流病特征性表现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 卢雪峰付金栋王尊松季锐
-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糜烂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放大内镜微细结构
- 蛋白激酶B和HIF-1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目的蛋白激酶 B(Protein kinase B,PKB/Akt)是一种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存活和迁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蛋白激酶,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W-1α)...
- 付金栋卢雪峰
- 文献传递
- 标准化诊治视角下ESGDA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提高对食管黏膜下腺导管腺瘤的病理学特征的认识。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22年10月日照市人民医院5例食管黏膜下腺导管腺瘤患者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该疾病临床表现、内镜表现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学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结果:5例患者,其中4例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4岁、72岁、73岁、45岁;1名为女性患者,年龄61岁。例1患者为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梗阻感,伴恶心,反酸。例2患者病变发生于食管胃交界处。例3、例4、例5患者均无明显临床不适应症状,健康查体行胃镜发现食管粘膜下病变。镜下形态学表现:病变均位于黏膜下层,囊腔被覆双层结构,细胞形态温和。结论:食管黏膜下腺导管腺瘤发生少见,为避免误诊、漏诊,内镜、病理医师应对其有所认识。
- 王晓王玲赵一诺张文杰付尧付金栋
- SPK/S1P信号途径对人肝癌细胞VEGF表达的作用
- 目的探讨鞘氨醇激酶/1-磷酸鞘氨醇信号途径(Sphingosine kinase/sphingosine-1-phospate,SPK/ S1P)对人肝癌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 姜大磊高艳景付金栋许建民
- 文献传递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致黑便一例
- 2011年
- 患者男,44岁,因“间断黑便5年,加重伴头晕20余天”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为黑色成形软便,呈间断性,无腹痛,无呕血,近5年未觉明显不适,未就诊。入院前20余天患者黑便加重,每日排黑便1~2次,量不定,稀软不成形,自觉头晕,乏力加重,无鼻衄及齿龈出血,无皮肤出血,遂来我院就诊。既往有长期牙龈出血史,无鼻衄史。个人吸烟10余年,10支/d;偶有饮酒。家族无鼻衄史、无消化道出血史,经严格调查无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族史。
- 王慧崔维刚付金栋刘金贤王玲刘京营
- 关键词:毛细血管扩张遗传性出血性
- 放大内镜联合端粒酶逆转录酶对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胃黏膜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放大内镜对154例病人进行检查,放大内镜下做出实时诊断,取活组织分别送病理学检查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TERT MRNA的表达。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分为A、B、C、D、E 5型。A型:圆点状小凹;B型:线状小凹;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小凹;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结果放大内镜下B^E 4种胃小凹形态肠上皮化生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8,P<0.05),并且肠上皮化生的严重程度逐渐加重(PEARSON列联系数=0.531,P<0.05);C^E 3种胃小凹形态与不典型增生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Χ2=10.256,PEARSON列联系数=0.549,P<0.05);B、C、D、E 4型胃小凹形态间HTERT MRN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74,P<0.05)。若以胃癌中HTERT MRNA表达量作为胃癌的诊断标准,病理未诊断为胃癌而放大内镜下表现为E型胃小凹的病人中65%符合该标准。结论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可反映病变程度的轻重;HTERT是一重要的胃癌标志物,随访E型胃小凹和高HTERT表达的患者有助于早期发现胃癌。
- 卢雪峰王尊松李永昌付金栋
- 关键词:胃黏膜端粒末端转移酶放大内镜
- CHFR及CHFR/PIK1途径与胃癌发生的关系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有丝分裂前期检查点(CHFR)在胃癌中的表达及CHFR/PIK1途径与胃癌细胞生长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4例胃癌及26例癌旁正常组织中CHFR的表达,以CD31标记血管内皮,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利用siRNA干扰胃癌细胞系CHFR基因,观察基因干扰后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以及对信号转导中PIK1的影响。结果 CHFR表达于19.2%(5/64)的胃癌组织;CHFR低表达与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5)。胃癌组织MVD高于癌旁组织(t=5.614,P<0.05);CHFR基因干扰后较未干扰组细胞增殖增加(P<0.05),同时下游基因PIK1表达下降。结论 CHFR在胃癌的发生中起到了抑制作用,且与CHFR/PIK1途径有关。
- 殷玉峰王慧付金栋
- 关键词:胃肿瘤CHFR微血管密度
- Slit2和Robo1蛋白表达与胃癌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神经迁移因子Slit2与受体Robo1的表达,探讨两者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4例胃癌组织及28例癌旁组织中Slit2蛋白和Robo1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不同临床病理学行为下Slit2蛋白和Robo1蛋白的表达变化;检测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研究在胃癌组织中MVD与Slit2蛋白和Robo1蛋白的关系。结果:Slit2蛋白和Robo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0%和77.8%,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和10.7%,两种组织中Slit2蛋白和Robo1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86,P<0.01;χ2=33.491,P<0.01)。胃癌组织中MVD显著增高(t=19.562,P<0.01)。Slit2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相关;Robo1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Slit2与Robo1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4202,P<0.01)。Slit2和Robo1表达阳性者MVD显著增高(t=2.256,P<0.05;t=2.631,P<0.05)。结论:Slit2及其受体Robo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增加,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是Slit2/Robo1信号途径能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 季锐卢雪峰付金栋姜旭生雒燕杨淑萍
- 关键词:胃肿瘤SLITROBO微血管密度
-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早期胃癌的特点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根除后早期胃癌的临床、内镜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诊治,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的Hp根除后早期胃癌病人50例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内镜下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50例病人共54处病灶,有临床症状42例(84.0%),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超过1年43例(86.0%)。胃黏膜中重度萎缩29例(58.0%),既往有肠上皮化生40例(80.0%)。54处病灶位于胃体或胃窦42处(77.8%),病灶平均直径≤20 mm有44处(81.5%);巴黎分型0-Ⅱc 29处(53.7%),0-Ⅱa+Ⅱc 17处(31.5%),0-Ⅱa 7处(13.0%),0-Ⅱb 1处(1.8%)。典型内镜下表现为地图样发红43处(79.6%)。26例病人追踪到免疫组化结果,Ki67阳性表达率≤50%有17例(65.4%)。结论Hp根除后早期胃癌的内镜特点表现为背景黏膜多有中重度萎缩、地图样发红、病灶直径≤20 mm、浅表凹陷型,据此可提高Hp根除后早期胃癌的诊断准确率。
- 王心宇刘新媛毛涛魏志付金栋李晓宇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肿瘤胃镜检查